公諱豔,字炳南,號雪廬,法號德明,別署雪僧,雪叟,姓李氏,籍山東濟南。世居城內券門巷,積善聚族,已歷三百餘年,詩書相傳,簪纓攸續,城中父老咸知李氏第宅。公於民前二十二年(一八九○)即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臘月七日,誕於斯。尊人壽村公,好禮尚義,教有義方。公自幼穎悟好學,諸經子史,循次讀誦。開講以後,兼治歧黃,又好劍術,而於篇什興趣尤濃,吟詠推敲,屢致忘食。迨研究佛學,教、禪、密、淨,皆嘗修持,最後則歸於淨業焉。
民國紀元(一九一二),公方二十三歲,與濟南學界組成通俗教育會,當選會長。五年,更名私立通俗教育研究會,設講座於西門月洞,日日講學;又時往各集鎮遊行講演,並編印贈通俗詞曲,山東省府獎譽有加。
民國九年(一九二○),公管莒縣監獄,目擊監房湫隘,垂憫囚徒,即謀興革。紆折五年,重建監舍,炳煥寬敞,設施完善。又倡德化重於刑齊,加強獄中教化,俾囚人知非向善。囚罹疾病,以精湛之醫術療之。罪屍無主者,代收瘞之。公始崇儒,宅心厚道;繼讀山東法科學堂,教授時講因果,以喻法學。時有梅教授擷芸光羲,南昌孝廉,掌秋官於魯省,精邃內典法相學,於大明湖畔組佛學社,講授相宗。公聽而悅之,每講必與,儒釋洞達,故從獄政,格外施仁。
莒縣自咸同以後,久無兵事。民國十六年至二十年間,頻遭內戰之禍。公適在莒,周旋其中,保全民命。如在城危之際,縣知事棄城走,謠言繁興,秩序混亂。公率警兵,武裝露刃,巡行彈壓,或偕人縋城說敵,或親登城堞勸阻犯軍。又十七年四月,大盜謀襲莒城,知事北去,縣府無人,公聯合各機關及邑紳,組臨時縣政委員會,搶救災民,以待軍援。十九年,庚午,二月,復有軍閥倒戈,橫據莒城,頑抗中央軍,相持半載;城內日遭圍軍砲擊,民食殆盡,人命不保。公在艱彌厲,偶閱及豐氏子愷「護生畫集」,深感弭兵之本,乃在戒殺護生。遂為蒼生立誓,是難不死,決定終身茹素。未幾,兩軍撒離,公於是實踐誓言,不復肉食。
莒圍方解,適有蘇州宏化社,乃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所設,印贈佛書,遠地但付郵資即寄。公獲寄贈,如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俱宣淨土法門者,讀之歡喜,較前所讀之大經大論,覺其易於契入。繼聞濟寧一老友,言印祖為通儒之高僧,即思皈依,以路遙,未果,心嚮往之而已。越數年,公為某慈善事,得識一佛徒,乃印祖弟子,允為公函介,通信皈依。旋蒙印祖許可,賜號德明,親筆開示,勉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自行化他,專修淨業。爾後公與印祖,問答佛法,郵遞頻繁。又三年,公往蘇州報國寺,參謁印祖,適師閉關,叩見之頃,如見彌陀。師在關中接叩見者,例語十餘分鐘,而公竟蒙開示終日。辭出,月已在天矣。
二十三年,莒縣重修縣志,總纂為莊太史心如,分纂及與其事者,均邑之鴻儒。公由獄政轉任分纂,其古蹟、軍事、司法、金石四類,皆公負責纂修。三年事竣,公因莊太史薦,應聘而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旋晉主任祕書。
蘆溝橋變起,日軍大舉入侵,九貢相繼陷,政府遷渝,公隨奉祀官孔上公德成追扈之。一日過長安寺,聞太虛大師卓錫寺內。公向在鄉里,讀海潮音雜誌,久慕大師之德風,今得是緣,即求引見。既入室,欣見梅師擷芸亦在座。寺設佛學社,大師選人赴監所法施,梅師以公薦。公與蜀僧定九師偕,遍蒞講述,績佳,大師喜,題字獎慰之。
日機大肆轟炸,渝市驛騷。公隨奉祀官,遷入西郊歌樂山,結廬林間,命曰猗蘭別墅。山巔有雲頂寺,無僧,為公教眷屬雜居。殿楹懸標,曰佛學講演會,為大師所書,詢知亦大師所設。公喜其靜,每晨必陟登禮誦。久,未見來講學者,公始悟是為護法保權意也。乃請於大師,願任講席,許之,數年信者眾,終致廟宇為之重新。
公居蜀時,日機屢施轟炸,彈下如雨,幾為崩土所埋,而仍奔走於硝煙彈雨間,為振濟會,振濟災黎,毫無懼色。
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歲次乙酉,日本降,明年,公還金陵,從奉祀官府住京三載。其間曾陪孔上公三返曲阜,胥以道梗,僅一返濟南。餘時均在南京普照寺,及正因蓮社,講經說法。徐蚌役後,神州易色。三十八年,己丑,二月,公隨上公,隻身浮海來臺,感慨無限,發之於詩,謂應因緣有契。是歲適公六十初度也。
公抵臺,即寓臺中,初居自由路,繼居和平街,後寓正氣街九號,以迄於今。公之大願,在度眾生,故甫安頓公務,即覓弘法之所。既得法華寺,乃啟講心經,次則法相、四十二章經等。並在寺內,設中醫診所,施醫接眾;又闢圖書閱覽室,會友以文。由是法緣日廣,寖假而從如歸市,經筵擴及靈山寺、寶覺寺、寶善寺,以及碧山巖、慎齋堂、佛教會館、菩提場。靈山寺尤為重心,講經久而且多。臺中慈善堂、贊化堂、豐原龍意堂,原皆鸞壇,亦相繼請公講經,多人逐漸歸佛。終至經筵遍及三臺,猶憾口宣不廣,復藉筆弘。初辦佛學函授,次開佛學問答,假諸雜誌流通,如覺群、覺生、菩提樹、慈光半月刊、明倫月刊,均先後載公之佛學問答。因此,地無遠近,人無差等,咸沾法益焉。
自廬山諸賢,肇基蓮社,淨土一宗,乃大宏中夏,佛日因之以彰,世風賴歸淳厚。公有鑑及此,遂發倡建蓮社之弘願。經於三十九年(一九五○)與董正之、徐灶生、朱炎煌、張松柏諸居士,籌組臺中市佛教蓮社,庚寅臘月初七日,正式成立,社址暫設法華寺內,公當選首屆社長,著手進行。四十年七月,由許克綏、朱炎煌二居士施貲,購得綠川南湄綠堤巷民舍一棟為社址,篳路藍縷從事興建,屢經締改,不次擴拓,即成當今民生路二十三巷十四號,巍峨雄傑之淨業道場也。
四十年十月,蓮社成立男女二眾弘法團,男眾弘法臺中監獄,女眾弘法蓮友家庭。四十一年一月三日,辛卯臘月七日,蓮社初建殿宇落成,禮請證蓮老和尚,傳授三皈五戒。四十四年六月,禮請斌宗老和尚,傳授菩薩戒,前後得戒者數百人。以後常請懺雲老和尚於白月黑月,主持誦戒「布薩」盛會。每年舉行「佛七」數次,公常親自主持,並殷切訓示。
公為蓮社手訂社風十條,旨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積德求學,深信因果。又定社務凡三:一者、講演儒佛經典,化導人心;二者、集眾念佛,各求當生成就;三者、興辦文化慈善事業,以勵道德,而善風俗。
四十一年二月,農曆壬辰年正月初九日,公在蓮社開講佛學,連續六日,爾後每周講經,率以為常。蓮社首屆國文補習班,四月二十二日開學,禮聘孔上公、傅文平、劉汝浩諸師,講授論語;周邦道、許祖成二師,講授國文,公則親授唐詩。四十九年六月,蓮社十周社慶,復請證蓮老和尚,啟建戒場於慈光圖書館,得皈戒者千餘人,名之曰千人戒會。
蓮社成立後,聯體機構相繼而起。計四十七年四月,建慈光圖書館於柳川西路六十五號。四十八年五月,建慈光育幼院於瑞光街九號。五十二年四月,建菩提救濟院(後改名仁愛之家)與菩提醫院於臺中縣大里鄉中興路二段六一九號。五十九年三月,設明倫社於蓮社,後另建舍於民生路九巷三十號。
自四十六年至七十三年,霧峰、豐原兩佈教所,最早創設,其後陸續成立者,計有太平佈教所,員林佈教所、水湳佈教所、東勢佈教所、鹿港佈教所、后里佈教所、卓蘭佈教所、沙鹿念佛會。
他如香港、南洋,以及美國加州、德州等地,公之弟子所建之道場,為僑民精神團結之中心者,則不枚舉。
蓮社暨其聯體機構弘化慈善事業,概略言之:蓮社設救濟會、放生會、國文補習班、受託印經會、弘化團、天樂班、兒童德育周、佛經講座、電臺文化廣播、榮富助念團、佛經注疏語譯會、內典研究班、論語講習班、國學啟蒙班、社教研習班。慈光圖書館設佛經講座、圖書借閱、慈光托兒所、國學講座、佛學講座、榮富文化基金會臺中代辦處、蓮友子弟輔導團。慈光育幼院收養孤兒,辦理幼教,分設慈德托兒所、慈德幼稚園。菩提仁愛之家設菩提醫院、菩提安老所、菩提施醫會、並有太虛紀念館、善果林、寶松和尚紀念館。明倫社設明倫雜誌社、青蓮出版社、明倫廣播社,並另設聯善施醫會、孔學獎金會等。
慈光圖書館之國學講座與佛學講座,創於五十年十一月,每星期六晚間,由公講授禮記,並編佛學十四表講授。參聽者為中部大專院校諸生。後在寒暑假期,中南北各大專院校有志之學子,咸集於此,晝夜講習,連續四星期。課程凡六種:依次為十四講表、八大人覺經、唯識、心經、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公親授十四講表與阿彌陀經,並恭請會性法師蒞臨開示,餘諸課程由公之弟子分任講席。迨明倫社成立,易名明倫大專佛學講座,課程教師如舊。蓮社內典研究班、論語講習班,均係學行俱優之士,旨在培育儒佛弘道人才。公寄望深遠,教之彌勤,責之極切,並禮請會性法師與公之弟子分講內典諸課。明倫廣播社精製廣播節目,免費供應各電臺廣播,類分中華文化、蓮友之聲、明倫之聲,俱弘儒佛仁慈教化,普受聽眾歡迎。
蓮社暨諸聯體機構,俱闢有書房宿舍,供公宴居,公概辭而不受,唯居自行頂讓之正氣街九號寓所。是為一平狹之斗室,公居其內,書物井然,研經、著述、編講表、課誦、吟詩,無往而不自適。食惟飯蔬,定時少量。衣不至縫補不堪則不棄。弟子有奉束脩金者,悉以弟子之名轉為慈濟功德。每至一地,必希饒益斯地之眾生,隨緣法施,隨分財施,以是為樂。平常晝理案牘於奉祀官府,夜弘儒佛於各道場,兼在中國醫藥學院教論語、內經,在中興、東海等大學教詩選、禮記、或佛學,以是日不暇給。後退公職,弘法時增,而忙碌如故。嘗謂弟子:「一息尚存,不忍閒逸也。」
慈光圖書館為公常年講經道場。啟講以還,所講之諸大乘經,略有地藏菩薩本願經、妙法蓮華經、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維摩詰經、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八十卷華嚴經等。自五十七年啟講華嚴經,至七十四年寒假,已講至第十回向品。是經開講以來,聽眾擁塞講堂內外,恆逾千人,有遠自屏東、高雄、臺北而來者。
公講儒經,諄諄於敦倫盡分,樂天知命。期諸學者,博文約禮,始為君子,終成聖德。講佛經,本諸祖注,契理契機,時時勉人深信因果,老實念佛。或以禪密叩之者,公曰:「某於戰時避渝之前,曾從北京真空禪師學參究法,與濟南淨居寺方丈客觀公同參八年;後至渝州,復學密法於白教嗊噶呼圖克圖,紅教諾那呼圖克圖,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無成,確信印祖之提示,依舊專修念佛一法。」公常曰:「時當末法,斷惑極難,不若帶業往生之為穩妥。」或問能否淨密兼修,公喻以腳踏兩條船,不可取也。
近時有人毀謗帶業往生,而倡消業往生者。或求公為文闢之,公不諾,免涉於諍。惟於講經時,引經據典,詳闡帶業之淵深義理,聽眾信心為之堅定,不受動搖。護法之功,可謂偉矣。
公講經時,音聲宏亮,九十高齡,語無衰虧。惟近年屢次食物中毒,體力漸弱,然講經未嘗或輟。七十五年(一九八六)三月,公講經時,再三勸眾,加緊念佛。又以古語提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聽其語氣,似少低緩。四月八日傍晚,蓮社暨聯體機構諸代表,赴公寓所,頂禮請示,公曰:「大家心安就好。」四月十二日,公語近侍弟子鄭勝陽居士曰:「我要去了。」勝陽對曰:「大家還要聽師續講華嚴經。」公未語。至十三日晨,未曉,公念佛,並以「一心不亂」囑在側諸弟子,隨即吉祥臥逝,時為夏曆丙寅三月初五日五時四十五分,春秋九十有七。元配張夫人德馥,中道謝世。繼配趙夫人德芳,子俊龍,孫女珊、彤,均陷大陸。
綜公平生為學,儒經內典,博洽淹貫,詩文、法學,與夫醫術,亦莫不精醇高異。亙數十年,昌儒弘佛,夙夜不遑;濟世度人,顛沛無間。其去預知,其來有自。懿歟敻哉,斯非大士示現娑婆而何耶!
公既歸西安養,尚留經注詩文著作多種,化導人間。識其要者,曰:阿彌陀經摘注接蒙暨義蘊、大專學生佛學講座六種、佛學問答類編、弘護小品彙存、內經摘疑抒見、內經選要表解、詩階述唐、雪廬詩文集;或已出版,或尚待梓,彙印全集,俟諸異日。此外,有筆記、表解、韻偈等近三百種之手卷,蠅頭墨跡,講義菁華,仰止摩挲,亦可珍如拱璧云。
三月十六日(民國六十二年),智海諸生往謁炳公恩師,請示學佛因緣,多蒙開示,錄之,以共沾法益。
師曰:予之學佛,幼受家庭薰習,及上私塾,塾擇處佛寺中。以幼之印象,此時再薰,乃因緣之起也。
後有新式學堂,乃往就讀,受新思潮,起造焚經像之業,此後六七年,皆為謗佛期間。後研哲學,涉及佛學,起探究心,始看楞嚴,不解而棄。後入文學界,與諸公談文,多有推崇佛學者,乃復讀金剛,仍不得其門而入,又廢之。數次經歷,於佛學不復排斥焉。
後上法律專門學校,任教者為司法界人。時,法界學佛者多,法學亦講其因果程序,乃日本剛田之法學也;日本法學,多半脫胎於佛學,故教授有時亦講佛學,與聞之,甚有領略,較前之囫圇吞棗,截然不同味。時,梅擷芸先生於山東當監察廳廳長,於濟南新西門小昌街之大明湖組佛學社,設講座,法界同仁時去聽講,課程皆唯識,因與科學似,且余有舊底子,故聞得起勁,興味旺然,每逢講必去,特與先生親近焉,於佛學亦以師稱之。時法界老一輩皆以謙虛待青年,然余獨於先生有深刻印象也。後離先生,無師無友,失去因緣,遂又荒廢。
五四後,國內大亂,一次,西北軍閥倒戈,攻莒城,據城池,中央軍來援,圍城,余亦困於城中,為期半年,過軍踞民舍、勒民餉,糧食殆盡,(請參考雪廬詩文集燹餘稿下),乃就食於黨部。此期間,城外日日砲轟城內,朝不保夕,時時死在眼前,然此正余之大助也。余之居處,具園圃,時正三月間,花開蝴蝶來,觀彼逍遙自在,人反不如,乃有感焉!一日,又往黨部,見有豐子愷之「護生畫集」,翻之,皆勸戒殺放生 者,頗覺有趣,借回,一面閱之,一面賞花觀蝶,乃嘆於我放其生,誰放我生耶!?一時情生,乃誓曰:此難不死,後不再殺生食肉矣!此余第一次發心也。
後兩軍撤離,圍解(請參考燹餘稿「撤軍」詩序),大難不死,遂力行誓言,從此不再食肉矣。時,蘇州宏化社(印光祖師所設立)印書贈人,我與電報局長常相過從,一日,局長送來一信,載宏化社贈書訊,謂付數分郵資,即可獲贈多本書,乃閱而大怒曰:「人心危甚!戰事方了,又來招搖撞騙,誠該死!」局長雖為解說,仍不信,彼乃曰:「不信請試之」!遂代我辦理。半月後,已忘之,郵差忽傳來一包書,上標蘇州所寄,不敢遽拆,正躊躇間,局長又來,始恍然憶起,局長且莞爾笑曰「彼佛家不欺人也」。其書皆小冊子,接引初機者,乃取學佛淺說而讀之,甚得解,回顧昔讀大經時,皆是妄作聰明,望文生義,真是閉
眼亂碰壁也。於是一閱到底,接讀「佛法導論」「普門品」……等,信心生焉!且其中皆是介紹淨土法門,昔但信唯識,而於淨土念佛法門則甚反對,以為老太婆之事。今由書中之善巧開導,且畏於他宗之難,遂學念佛焉。唯憚於人知而譏己,故密行之耳。
自行之,為全家說之,全家遂信佛,且見書中言及皈依拜師之事,且言及印光法師,人多依之,而觀其文鈔亦甚好,暗想此必有道高僧也。時有濟寧老友任教國文,路過必來訪,後欲他就,不能再來,而普陀山(印祖閉關處)有佛學院,欲薦予往教國文,乃自愁乎佛學之不明也。彼慰以不必愁,並言及印祖乃由儒而佛之大德,且曰:「我縣張廣傳即佩服印光大師而為其皈依弟子者」,張氏為大文學家,固非吾所及,故對印光大師更加折服焉。既知老友亦學佛者,即坦然告以素來學佛情形與皈依之事,彼謂可皈依印光大師,然終不果。雖不果,已種其因矣。
數年後,鄰縣有土匪死屍未埋,予發起埋屍事,事後,縣推一位林姓代表來謝,林氏腕上套有一串念珠,言談間得知彼為印祖之皈依弟子,遂說出皈依素願,蒙彼慨然應允寫信介紹皈依,說來莫非因緣也。不久,蘇州來一信,乃印祖之親筆開示,並賜給法名。接信為舊曆七月十二日,翌日,依所示儀式於佛前自行皈依禮,正值大勢至菩薩紀念日也。大師之開示,大要為敦倫盡分與念佛之法,從此始死心塌地而學之。後回濟南服務於某法院,一次出差至南京,乃因勢上蘇州報國寺,此第一次參謁大師也。於戲!無護生集則無由感而發心;無濟寧老友與埋屍之事,則無由介紹而皈依,誠不思議因緣也。
廬橋役起,避渝州,重遇梅擷芸先生,太虛大師亦同在,組佛學社,每週會一次。大師倡監所宏法,選講才,先生以予薦,乃偕蜀僧定公,遍蒞講述,績佳,蒙大師器重,每逢講必有我分。後先生病,辭公職,得以常親近,被受益嚴,得益甚大!學密亦於此時,所師皆西藏活佛。計八年唯識,八年密宗。
若夫學禪,則於避渝之前,濟南城東之「淨居寺」,改建為十方叢林,開十輪金剛法會,請北平真空禪師來此開示,乃從之學禪,與方丈客觀公同參究,共亦八年。
再言宏法因緣。莒城解圍後,第一對家庭,第二對電報局長。後與局長合作,每週舉行一次座談會,由我主講,亦上監所宏揚。避渝,渝亦被炸,官民多遷居於「歌樂山」,乃組一蓮社,長期念佛講經。此後,則走到何處,宏到何處,浮海來台,寓台中,仍不一日忘之。今全省淨土、佛七、受戒,皆台中開其端也。
今日佛教要興,條件不在人多,如拉廣告無用。第一:品行要好。品行不好,學什麼也糟糕,台語「好人辦壞事,壞事亦成好事;壞人辦好事,好事亦成壞事」,乃真實語。必須先擇品行,再加栽培,同學間聯合,道義相尚。易曰:「開國成家,小人勿用」,小人參與,必定僨事。辦佛事者,假公濟私,盜法賣法,乃佛教所以衰極也!第二:必得懂學理。要明學理,中國書不能不讀,中國佛學所以高明,即因儒學鋪下好底子。再今之科學不可不學,科學助佛學處甚多。以品行為基礎,加上中國文化與新科學,三者俱,佛教可興,否則,無興之理也!
西元紀元 | 中國紀元 | 干支 | 年歲 | 大事記要 |
---|---|---|---|---|
1891年 | 清光緒16年 | 庚寅 | 1歲 | 夏曆十二月初七日,誕生於山東省濟南市南劵門巷李氏望族,世居於此達三百餘年。祖父景純公,父壽村公,好禮尚義,崇德博學。母翟氏,諱師遠,持家有方,頗具膽識。 |
1895年 | 清光緒21年 | 乙未 | 6歲 | 入私塾,館設家宅附近正覺寺內(即今濼源大街二中對面消防隊處,原寺毀於文革。)公生長於書香門第,自幼穎悟,從此諸經子史,循次誦讀,早奠深厚國學基礎。 後又就讀於趵突泉附近之尚志書院(今趵突泉公園內,曾為明清時代專門培養人才之機構)。由接觸西方科學新知,受新思潮影響,以奉佛為迷信,乃崇儒而斥佛,曾焚家中佛經像。及研哲學,涉及佛學,始啟探究之心。又兼學中醫、古琴、劍術,而於傳統詩歌,興趣尤濃,吟詠推敲,屢致忘食。 |
1908年 | 清光緒34年 | 戊申 | 19歲 | 至山東法政學堂(一九一三年改制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一九二六年改制合併於山東大學)學習法律,攻讀監獄專修科(此為清末最早之新式教育)。 |
1912年 | 民國元年 | 壬子 | 23歲 | 公與濟南學界組織「通俗教育會」,膺選為會長,積極推動社會教育,提倡忠孝節義。 |
1914年 | 民國3年 | 甲寅 | 25歲 | 歐洲大戰起,日本攻下膠澳,於青島遍植櫻花,邀請地方官紳名士前往觀賞,公亦在受邀之列,感憤於國土為人竊占,冀望來年改種國產名花牡丹。曾賦詩云:「古曹吾魯南之疆。花產牡丹稱厥王。年來寂寞少車馬。春雨春風空斷腸。安得移栽遍此地。使我物華重發揚。何時如願眼中見。再與諸公歡舉觴。」 |
1916年 | 民國5年 | 丙辰 | 27歲 | 前「通俗教育會」更名為「私立通俗教育研究會」,設講座於西門月洞,日日講學。又時往各市集講演,編印通俗詞曲,獲山東省府獎譽。 南昌孝廉梅擷芸光羲精於法相學,時在山東任高等檢察廳長,於濟南大明湖畔組佛學社,設唯識講座,公乃從學唯識,奠定日後深入佛學教典基礎。 |
1920年 | 民國9年 | 庚申 | 31歲 | 出掌莒縣獄政,倡德化,醫囚疾,代收瘞。目睹舊監房湫隘傾圮,即謀興革。紆折數年,協商邑紳,重建監舍,炳煥寬敞,設施完善,頗獲好評。 |
1924年 | 民國 | 13年 | 甲子 | 35歲 哲嗣俊龍誕生於莒縣。 |
1928年 | 民國17年 | 戊辰 | 39歲 | 連年內戰,前後數載間,莒縣頻遭兵禍,公周旋其中,保全民命。如在城危之際,縣知事棄城走,秩序大亂,公親率警兵,武裝露刃,巡行彈壓,或遣人縋城說敵,或親登城堞,勸阻犯軍等,民命賴以保全。 四月,大盜吳振山、史義成等謀襲莒城,知事王頌揚北去,縣府無人,公聯合各機關及邑紳,組織「臨時縣政委員會」,暫維現狀,以待軍援。 |
1930年 | 民國19年 | 庚午 | 41歲 | 二月,復有軍閥高桂滋倒戈,橫據莒城,頑抗中央軍。城內遭圍軍砲擊,身困城中,達半年之久,民食殆盡,朝不保夕。見居家園圃中,蝶飛款款,逍遙自在,乃扼腕而嘆:「人反不如蝶」。偶閱豐子愷《護生畫集》,深悟弭兵之本,乃在戒殺放生。遂為蒼生立誓,是難不死,決定終身茹素。 |
1931年 | 民國20年 | 辛未 | 42歲 | 獲讀印光大師蘇州弘化社寄贈《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佛書,深能契入。回顧從前所讀《金剛》《楞嚴》《法華》《圓覺》諸大部經書,及所作眉批旁注,不免望文生義,囫圇吞棗。遂於淨土,漸生信心,不復輕視反對,然猶憚人譏為淺薄,唯密行耳。 復聞印祖為通儒高僧,即思皈依。後因發起為鄰縣土匪埋屍事,得遇印祖弟子林氏函介,通信皈依,蒙印祖許可,賜號「德明」,並親筆開示。爾後,數年間,與印祖問答法要,郵遞頻繁。 在此前後期間,適逢濟南城東淨居禪寺,改闢為十方叢林,開十輪金剛法會,請北平真空禪師駐錫開示,公遂依之學禪,且與該寺方丈可觀法師共同參究,長達八年之久。 |
1934年 | 民國23年 | 甲戌 | 45歲 | 莒縣重脩縣志,總纂為翰林莊陔蘭心如,公受邀,兼任分纂,設局於莒縣賈氏花園。公乃由獄政轉事史乘,負責纂修古蹟、軍事、司法、金石四類,逾三年而竟其事。 往蘇州報國寺參謁印祖。適祖師閉關,蒙關中開示終日,大受感召。時值寒冬,曾賦詩〈楓橋〉〈報恩寺瞻塔〉二首。中有「千里故人城畔月。霜天送客上楓橋」,「無數寒鴉纔入定。半天鈴語月明中」佳句。公自皈依印祖後,即熱心隨緣弘化,亦常引介信眾皈依,甚得印祖嘉許。印祖〈復宋慧湛居士書〉有云:「莒縣監獄官李炳南,提倡不二三年,莒縣人皈依者,已有一百多,皆士農工商政界之男子。」 |
1935年 | 民國24年 | 乙亥 | 46歲 | 公兼治歧黃之術,獲中醫師執照。 |
1936年 | 民國25年 | 丙子 | 47歲 | 莒縣縣志重修竣,公治裝北返,任職濟南省法院。 八月三十日,於山東濟南淨居禪寺,依可觀法師求受五戒。 九月二十六日,復於山東濟南女子蓮社,依大雲法師進求菩薩戒。由是道業益進。 |
1937年 | 民國26年 | 丁丑 | 48歲 | 一月,受莊陔蘭太史推薦,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任教讀先生及主任秘書職。 日本侵華,七月七日,蘆橋變起,十二月,日軍入侵山東,魯南告急,隨孔奉祀官德成避居重慶。訪重慶長安寺,遇見久仰之太虛大師,同時重逢梅大士擷芸,再隨大士研學唯識,深入法相經論。 在長安寺,初謁太虛大師時,獲梅大士推薦,太虛大師即派公至監獄弘法,偕蜀僧定九法師,遍蒞講述,頗受大師讚賞器重。公在長安寺曾講述四諦十二因緣。 |
1939年 | 民國28年 | 己卯 | 50歲 | 為避日機轟炸,隨奉祀官遷入西郊歌樂山,結廬林間,命曰「猗蘭別墅」。於山巔雲頂寺任講席,終致廟宇為之重新。 公居蜀時,日機屢施轟炸,彈下如雨,幾為崩土所埋,而仍奔走於硝煙彈雨間,為「賑濟會」,賑濟災黎,了無懼色。 又,避渝八載之間,復依白教嗊噶呼圖克圖、紅教諾那呼圖克圖修持密法,都百餘法門,愧皆無成。從此確信印祖之提示,於淨土一門,死心塌地,專修專弘。 此期間,曾見唯識學者,有藐視淨土為寓言權說之論,乃撰《阿彌陀經義蘊》以駁之。 |
1940年 | 民國29年 | 庚辰 | 51歲 | 秋,又為印祖介紹皈依弟子,印祖回示云:「汝等好好念佛,將來世界,要造成人間地獄,以後再不可介紹皈依,有發心念佛者,即皈依當地僧。」預感印祖恐不多住世。 十一月初四,印祖圓寂生西,行荼毘禮時,公以戰禍未靖,未克參加,悲痛逾恆。 |
1943年 | 民國32年 | 癸未 | 54歲 | 夏,慈母翟太夫人在濟南往生,以國難未克奔喪,公悲慟欲絕,於寺延僧超度。後凡興辦諸事業機構,多以母難日(夏曆十二月七日)為成立日,其孝思不匱有如此者。 |
1945年 | 民國34年 | 乙酉 | 56歲 | 日本降。舟少未即歸,至明年始還金陵。 |
1946年 | 民國35年 | 丙戌 | 57歲 | 九月,由四川重慶乘舟抵達南京,從奉祀官住京三載,恆於普照寺、正因蓮社等處講經說法。 |
1947年 | 民國36年 | 丁亥 | 58歲 | 九月,適逢蘇州靈巖寺「印光大師塔院」落成,舉行靈骨奉安典禮,公作「靈巖印光大師靈骨入塔」五言古詩一首,紀念祖師,中有「蝮蝎蚖蛇輩。及門氣轉和。持此皈依心。信能化干戈。世間出世間。補益等無頗。蓮開十三葉。再見真僧伽」讚頌佳句。 十月,返濟南。戰後,雖曾陪孔奉祀官三返曲阜,以濟南路尚阻難歸,致流亡十年,故鄉濟南僅此一返。有詩〈還家〉四首、〈濟垣雜興〉八首之詠。〈濟垣雜興〉之七云:「菊花團紫柿丹黃。野客挑來擔擔霜。風帽蹇驢山上去。難逢故里度重陽。」 |
1948年 | 民國37年 | 戊子 | 59歲 | 七月,致函四川定光寺如岑法師,蒙如岑法師復函慈允,於南京正因蓮社舉行代授皈依典禮,引薦蓮友皈依三寶。有「如岑法師再復南京李炳南居士書附來書」刊於《淨宗月刊》第八、九期合刊。 |
1949年 | 民國38年 | 己丑 | 60歲 | 徐蚌役後,神州易色。 二月,奉命押運奉祀官府卷宗行李,隻身浮海來臺,續任奉祀官府主任秘書,寓臺中。初居新生日報社巷內(今民權路八十五巷),繼居復興巷,再遷和平街,後寓正氣街。公餘之暇,展開弘法利生事業。 四月,於臺中市居仁路法華寺開講佛法,是蒞臺首度正式說法。並於寺內設「施診處」,親自義診,接引聽經。 五月,於法華寺開講《心經》《四十二章經》等,設圖書組,倡印《歧路指歸》《光明畫集》《無量壽經》《學佛淺說》《勸人專修淨土法門》《龍舒淨土文》,編印《當生成就之佛法》《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義蘊合刊》。並成立「放生組」,每月放生兩次。 又,申請中醫診所開業,經臺灣省政府衞生處核准。四十一年五月,臺中市政府核發「炳南中醫診所」證照,所址位於臺中市東區新庄里復興巷十六號。 |
1950年 | 民國39年 | 庚寅 | 61歲 | 一月,夏曆臘月初八,臺中市法華寺舉行世尊成道日慶祝會,公受邀解說三皈依意義。並行方便法,領眾皈依四川定光寺如岑法師。 又,公講解皈戒要義時曾透露:「奉祀官府孔德成先生,擬派學人至臺北任職。」眾人聞之黯然淚下,甚至有一二蓮友跪地懇求,願公常住臺中弘化。公深受感動云:「吾之因緣或在此。」遂打消北上計畫。 又,至員林公開演講佛學,講題為「佛教的本質」。 又,赴臺中監獄弘法,受聘為名譽教誨師。 二月,《阿彌陀經義蘊》《佛學問答》於《覺群月刊》連載。(《覺群》於民國三十五年由太虛大師在上海創辦,其後停刊。朱斐居士在臺改刊發行,以宏揚淨土法門為宗旨。) 又,夏曆二月,於臺中靈山寺首次春季佛七中開示法要。 又,靈山寺星期念佛會舉辦佛學演講,公應邀開講《無量壽經》。 四月,隨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在中部巡迴演講。 又,臺中市北屯慈善堂及臺中贊化鸞壇,原為一般神壇,因執事等常來參加靈山寺、法華寺念佛道場講經法會,受公感化日久,均改而皈依正信佛教,成為淨土道場。 六月起,復分身至豐原慈龍寺、慈濟宮、龍意堂、臺中寶善寺、二分埔慈善堂、彰化曇華堂、鹿港龍山寺等處弘法,大扇蓮風,並於《覺生》刊登「應邀講經不受報酬啟事」。 又,《覺生月刊》接替《覺群月刊》,公任社長,撰「創刊辭」。《阿彌陀經義蘊》、《佛學問答》亦在《覺生月刊》繼續連載。 又,法華寺淨土道場,由賴棟樑等發起,舉行「李炳南老居士講經壹週年謝恩會」,並發行特刊,該寺住持智雄師則在《覺生》撰文「紀念炳公老居士一年間的弘化工作」,加以翔實報導。 十二月,靈山寺自夏曆十一月十一日起啟建彌陀聖誕念佛道場,應邀日夜兩次開示,其後每年佛七應邀開示,直到民國七十五年止。 又,在法華寺舉行「印公大師入寂十周年紀念日」追思大會,公主持上香,並撰寫祝文及「印光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回憶」文。 |
1951年 | 民國40年 | 辛卯 | 62歲 | 一月,公有鑑於自廬山諸賢肇基蓮社,淨土一宗,乃大弘中夏,佛日因之以彰,世風賴歸淳厚,遂發倡建蓮社之弘願。經與董正之、徐灶生、朱炎煌、張松柏諸居士,籌組臺中市佛教蓮社,於庚寅臘月初七日,正式成立,社址暫設法華寺內,公當選首屆社長,著手進行策畫。 二月,臺中市慎齋堂建堂二百周年紀念會,應邀講演,講題為「在世間出世間入世間的界說」。 又,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赴臺中市慎齋堂,於臺島首次為學佛青年主持佛化婚禮,為新人朱斐居士及鄧明香小姐福證。並勉勵二位成為菩提眷屬,西來法侶,應相敬如賓,嚴持不邪淫戒。爾後,蓮友成婚,公常應邀福證。 五月,應屏東東山寺圓融法師之邀,宣講《阿彌陀經》,並協助成立念佛會。 六月,臺中佛教蓮社假靈山寺召開臨時會員大會,商討社址問題,終覓得前南區區公所對面房屋為社址。 又,於《覺生》刊登啟事,聲明不敢以「泰斗通家」自居。公私下講學則常自嘲為「不通」。 七月,由許克綏、朱炎煌二居士施貲,購得綠川南湄綠堤巷民舍一棟為社址,開始正式辦公,公亦每逢星期一、三、五下午到社辦公。各念佛研學班,亦每月固定時間,借蓮社開會,研討佛學問題,公親為解答。 八月,於彰化曇華堂,開講《八大人覺經》。又赴鹿港龍山寺講演佛法。 九月,靈山寺星期講經法會,《觀無量壽佛經》圓滿,續講《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十月,於臺中蓮社成立弘法團,男衆弘法於臺中男眾監獄,女眾弘法於蓮友家庭及女眾監獄。 又,應臺中寶善寺邀請,每周末舉辦「佛學通俗講座」,訓練佛學講演人才。 十一月,於臺中市法華寺續講《佛說四十二章經》。 |
1952年 | 民國41年 | 壬辰 | 63歲 | 一月,臺中市佛教蓮社大殿兼講堂落成。 又,臺中市佛教蓮社成立一年以來,宏揚佛法,間無稍歇,臺中市楊市長基先特派代表道謝致敬。 又,公手訂蓮社社風十條,旨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積德求學,深信因果。又訂社務凡三:一者、講演儒佛經典,化導人心。二者、集眾念佛,各求當生成就。三者、興辦文化慈益事業,以勵道德,而善風俗。 又,臘月七日,禮請證蓮老和尚蒞社傳授三皈五戒。 又,於《覺生》撰「敬對佛徒兼修龍華先天等教者進一忠告」文。 二月,夏曆正月初九,公先在蓮社開講佛學,連續六日,爾後每周講經,率以為常。 又,臺中蓮社舉辦首次冬令救濟,爾後,成為常例,每年舉辦,迄今不輟。並舉行春節講演大會,及成立天樂班樂隊。 又,於《覺生》撰文連載「素菜譜」,以菜餚料理引導茹素學佛。 三月,於《覺生》撰「佛教代人受過四面楚歌」文,期消除外教對佛法之誤會。 四月,創辦「國文補習班」,義務傳授中華文化。禮聘孔德成、傅文平、劉汝浩諸師,講授論語。周邦道、許祖成二師,講授國文。公則親授唐詩等課程,並親編《佛學常識課本》。 九月,孔子聖誕,應邀至臺中市中山堂演講。 十一月,辭「覺生」社長職。(《覺生月刊》發行至十一月第二十九期停刊,十二月後另以《菩提樹》雜誌發行。) 又,於法華寺、佛教會館講述「仁王護國經大要」。 十二月,撰《菩提樹》創刊辭,提出五條編刊誓言:提倡淨土,勸導持戒,宣揚大乘教義,和平維護正法,灌輸愛國思想。《佛學問答》在《菩提樹》繼續連載。 又,在《菩提樹》撰〈參觀癩病樂生療養院因緣記〉,呼籲各方捐助,籌建佛堂。兩年後新建佛堂落成,請公命名為「棲蓮精舍」,其後常受邀對院內蓮友開示。 又,於臺中蓮社成立「往生助念團」。 |
1953年 | 民國42年 | 癸巳 | 64歲 | 一月,臺中蓮社社務步入正軌,公功成身退,遂辭臺中蓮社社長職。復受聘為導師及名譽社長。 五月,於臺中蓮社開講《阿彌陀經》,採教學方式,分科判段落,俾令弘法人員學習。 六月,臺中蓮社與靈山寺合辦「佛學講習班」,第二屆開學,公與周邦道、許祖成、劉汝浩、賴棟樑等任講師。 八月,親率女子弘法團,至大甲、大安,慰問妮娜颱風災胞並宣揚佛法。 |
1954年 | 民國43年 | 甲午 | 65歲 | 二月,於臺中慎齋堂開講《阿彌陀經》。 三月,於臺中靈山寺開講《妙法蓮華經》。 五月,《菩提樹》雜誌聘公為社長。 又,應邀至屏東東山寺、鳳山蓮社、高雄連雅佈教所、岡山龍湖庵等處巡迴弘法。 十月,於臺中蓮社倡辦「兒童德育週」,以正童蒙。 又,在《菩提樹》撰文〈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夏曆十一月,在大寮坑樂生醫院講《佛說阿彌陀經》七天。 十二月,在《菩提樹》二周年撰文重申「弘揚淨土法門,建設人間佛教」之本願立場。 |
1955年 | 民國44年 | 乙未 | 66歲 | 二月,臺中蓮社社員大會,選舉德欽法師任社長,公為名譽社長。 三月,於《菩提樹》撰文〈為一個小佛國呼援〉,呼籲各界贊助樂生療養院蓮友醫療基金。 四月,編撰教材,訓練蓮社二十位女青年,於佛誕節前舉行演講大會。 六月,臺中蓮社禮請斌宗老和尚,傳授菩薩戒,前後得戒者數百人。爾後常禮請懺雲老和尚於白月黑月,主持誦戒「布薩」盛會。每年舉行「佛七」數次,公常親自主持,並殷切訓示。 又,隨章嘉大師至臺南、豐原等地協助弘法,並代表大師講演數次。 七月,臺中蓮社首次舉行佛化婚禮,公應邀福證。 十月,中華佛教文化館組織之「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訪問蓮社,經公介紹勸訂藏經,臺中蓮友共訂四十餘部。 十一月,協助籌組一年之桃園蓮社落成,公受聘為名譽社長。 十二月,臺中市保護動物協會假臺中蓮社舉行成立大會,公受聘為監事。 |
1956年 | 民國45年 | 丙申 | 67歲 | 一月,為第三十八期《菩提樹》雜誌撰寫〈卷頭語〉專欄,直至民國四十七年六月第六十七期為止。 三月,籌備創建「佛化圖書館」。 七月,公偕章嘉大師、莫德惠、趙恆惕、孔德成、蔡運辰、周邦道、徐灶生、朱斐等共同具名,撰寫〈臺中佛化圖書館籌設緣起〉文。 十月,在臺中蓮社開講「唯識境略舉」。 |
1957年 | 民國46年 | 丁酉 | 68歲 | 二月,基隆佛教蓮社落成,念佛七日,公受邀開示佛七要義。並赴棲蓮精舍開示念佛法要,在桃園蓮社講述《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及新竹文雅佈教所說法座談。 三月,章嘉呼圖克圖示寂,領導蓮友假臺中蓮社念佛一天回向,並為眾開示舍利之瑞相及由來。 五月,「慈光圖書館」(原名佛化圖書館)奉教育部核准,為我國私立圖書館正式批准成立之首例,公經推舉為第一任董事長。後並撰文呼籲各界樂捐各類書籍,充實館藏。 六月,流行性感冒襲臺,在臺中蓮社義診施醫。 |
1958年 | 民國47年 | 戊戌 | 69歲 | 五月,慈光圖書館開幕,兼任館長,開講《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爾後每周三晚間於此講經,直至往生前一月,未嘗間輟。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阿彌陀經》《法華經普門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維摩詰經》《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八十卷華嚴經》等。 又,應聘靈山佛學苑教席。 六月,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成立,公為創辦董事之一,受聘為兼任教授,授「黃帝內經素問」專課。並將教學所得壹萬元,以臺中蓮社名義,捐贈獎助優秀學子。 七月,利用暑假為大專學生講授佛學概要,奠定慈光講座因緣。 又,創設「慈光托兒所」,附設於慈光圖書館內。 十二月,以推展兒童教育有功,榮獲臺中市政府頒獎表揚。 |
1959年 | 民國48年 | 己亥 | 70歲 | 一月,撰〈新春敬為臺中蓮友進一言〉。 二月,中國醫藥學院聘公為中國醫藥教材編審委員,後復聘為獎學金委員會及青年社輔導委員。 四月,創立《慈光半月刊》,俾各念佛班藉此觀摩、研究、進修。 五月,籌設「慈光育幼院」於瑞光街九號,專收孤兒,並受聘為第一任董事長。 七月,各地大專學生,包括海內外僑生,聽完講授佛學概要後,踴躍要求成立慈光講座。 八月,發動臺中蓮友樂捐,響應救助八七水災受難同胞,展開救濟慰問。 十一月,於臺中蓮社講授手編之「常禮舉要」,倡導禮節,以轉移社會風氣。 |
1960年 | 民國49年 | 庚子 | 71歲 | 一月,於霧峰、后里分別成立佈教所,公親往主持典禮。 五月,撰〈創建臺中市私立慈光圖書館碑記〉。 六月,臺中佛教蓮社為紀念創社十周年,禮請證蓮老和尚,假慈光圖書館,開傳「居家千人戒會」,傳授五戒、菩薩戒。 七月,佛教蓮友創辦之第一所收容孤兒之「慈光育幼院」,舉行動土典禮,公主持上香。 又,由臺灣大學學生發起正式成立「大專學生慈光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全國大專院校,報名參加非常踴躍。所有經費由公籌措。 八月,於《菩提樹》刊登「止謗啟事」,又賦詩〈講學十年來者日眾因招嫉謗述懷〉。 又,參加律航法師示寂追思典禮。(律航法師捨報前夕,曾邀公前去互證淨功,在公所撰〈律航法師文鈔序〉有云:舍報前夕,夢赴蓮池海會。次日,告人曰:「吾其去矣!召吾淨侶李居士來訣。」余至,互證淨功,不及世態。再一日,安詳西逝,荼毗得舍利一缽,吾道聞之,咸振奮焉。) 十二月,賦詩〈吾師印祖涅槃二十周年追思〉十首,追念印祖。中有「求法慚無斷臂誠,叨恩深懼損師明,遺文每讀增怊悵,兩利蹉跎白髮生」之句。 |
1961年 | 民國50年 | 辛丑 | 72歲 | 一月,祀灶前夕,應呂佛庭先生之邀,與蔡念生、蔡北崙、戴興周、陳滌塵、朱時英等居士赴西園精舍,共賞水仙。公賦詩一首云:「高燒紅燭話黃昏。各印心香一瓣痕。不結西園清白侶。何來滕六打柴門。」 二月,撰文〈新春敬向同修恭喜〉。 三月,臺中農學院成立「智海學社」,公致詞勉勵同學:「研究佛學要從基層做起,要有恆心,不疲不厭,要能改造環境。」 五月,創辦「慈光學術講座」,每周六晚間,於慈光圖書館講授佛學,接引中部大專學佛青年。親編《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為教材。 六月,佛教界第一所慈幼機構「慈光育幼院」落成,附設慈德托兒所亦成立。落成之日,盛況空前。公題「長宜子孫」於塑膠錢袋,贈送來賓及蓮友。 又,臺中靈山寺附設靈山佛學苑,三年修學期滿結業,公代表教師致詞。 七月,舉辦第二期慈光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因參加同學踴躍,特向附近蓮友洽借住宿場地。 八月,於臺中蓮社,為國小、初中學童免費舉辦暑期修身補習班。 十月,臺中蓮社董事會改選,公辭董事長一職。翌月,又辭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董事長職,以便專心教學與講經。 又,於臺中蓮社,每周日舉辦「大專青年佛學座談會」,公親自主持青年同學佛學問答。 |
1962年 | 民國51年 | 壬寅 | 73歲 | 二月,在《菩提樹》連載之《佛學問答》分類編集成冊出版。 三月,於慈光圖書館舉辦「慈光學術暨國學講座」,公每周二講授《禮記》、周三講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周六講授「佛學」及「唐詩」。周四《孝經》由立委董正之擔任,周五《易經》由臺中師專教授傅世銘擔任。 六月,臺中中國醫藥學院成立「醫王學社」,公親臨祝賀,並擔任第一任指導老師。 七月,舉辦第三期慈光講座。 又,應邀每周二晚間,前往中興新村,有系統介紹佛法概要。與會者均係省府各廳處公務員及眷屬,約百餘人。後即成立「中興佛社」。 十月,對臺中蓮社念佛班「四十八願會」蓮友,開示〈人生三苦〉。 十一月,因平日推行社會教育有功,與趙麗蓮博士、陳致平教授、郝更生博士四人,同獲教育部頒贈銀杯及獎狀。公素有功而不居,此以事前未悉,不及婉謝。 又《雪廬詩集》始在《菩提樹》月刊連載。 又,應慎齋堂邀請,自夏曆十一月一日至七日下午,前往宣講《佛說八大人覺經》。 十二月,試辦「佛教菩提醫院」,暫租臺中市臺中路二十六號為門診部。 又,應邀至中國醫藥學院「大體解剖慰靈祭典」演講,賡續數年。 |
1963年 | 民國52年 | 癸卯 | 74歲 | 二月,於慈光圖書館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 四月,佛教菩提醫院門診部於臺中路開幕,並擬以此擴展為「菩提救濟院」。 五月,主持臺中蓮社霧峰佈教所落成典禮,對蓮友開示:「安靜、改心、有恆」。 七月,舉辦第四期慈光講座,參加同學踴躍,旁聽生多於正式生一倍,蓮友遂隨喜協助食宿問題。 九月,臺中蓮社眾蓮友啟請公以「名譽董事長及導師」身分,繼續領導聯體機構。 又,中秋節,公喬遷至臺中市正氣街九號。 十月,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中醫診所啟用,公以中醫課程教授,與諸名醫,輪流前往應診。 十二月,應邀至中國醫藥學院「醫王學社」年會講演。 |
1964年 | 民國53年 | 甲辰 | 75歲 | 元月,元旦應慎齋堂之邀,宣講「唯識」要義三天。 五月,應中興大學(前臺中農學院)「智海學社」邀請,講述「東方哲學概述」。 七月,舉辦第五期慈光講座,參加同學眾多,蓮友熱心為遠來同學代覓住處。 |
1965年 | 民國54年 | 乙巳 | 76歲 | 元月,元旦應慎齋堂之邀,前往宣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 四月,菩提醫院於臺中縣大里鄉動土興建,公親臨參與動土典禮。 五月,應邀至臺中逢甲學院「普覺學社」講演。 六月,每周二應邀至中興大學(原臺中農學院)「智海學社國學講座」,講授《大學》《中庸》《曲禮》《樂記》等課程。 七月,舉辦第六期慈光講座,恰有蓮友新蓋大樓落成,免費提供空屋,以解決同學住宿問題。 又,受印順法師以及演培法師之託,於大里菩提救濟院動土興建「太虛紀念館」,次年十二月落成。 九月,中興大學中文系成立,公受聘為兼任教授,講授《大學》《中庸》等專課。 |
1966年 | 民國55年 | 丙午 | 77歲 | 四月,全國大專佛學社團聯誼會中部分會,假慈光圖書館舉辦「第一屆演講比賽」,講題「民族文化與國運」「青年應有的修養」,公與周宣德先生等擔任主持與評審。 五月,中興新村佛教同仁籌建「中興佛堂」,公前往主持動土儀式。 七月,菩提醫院於大里開幕。 八月,舉辦第七期慈光講座,公講授《佛說阿彌陀經》。 十月,菩提救濟院之「菩提安老所」及「功德堂施醫所」於大里動土興建,公前往主持動土典禮,後於六十一年落成。 十一月,中興大學聘公擔任智海學社國學講座。 |
1967年 | 民國56年 | 丁未 | 78歲 | 七月,舉辦第八期慈光講座,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阿彌陀經》。 九月,菩提醫院經營陷入困境,暫停營業。 十一月,每周二應邀至中興大學「智海學社」,講授〈禮運篇大同章〉。 |
1968年 | 民國57年 | 戊申 | 79歲 | 元月,慈光圖書館結七念佛,公每日前往開示,撰偈七首。 五月,撰〈印光法師文鈔重刊序〉。 七月,菩提醫院重新改組,醫院之前所積欠約百餘萬元債務,公負責償還,並成立菩提救濟院財務管理委員會。 又,舉辦第九期慈光講座,為期廿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阿彌陀經》。 十月,於慈光圖書館每周三開講《華嚴經》,直至民國七十五年初,但講至〈十回向品.第十法界無量回向〉,未竟而往生。 十二月,由「李炳南老居士八秩祝嘏委員會」,出版《雪廬述學彙稿》八種,為公祝嘏。其中《雪廬闡佛彙稿》列入中華大典。 |
1969年 | 民國58年 | 己酉 | 80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演講「徹悟禪師轉變因果開示」。 四月,新開長期講經道場於「太虛紀念館」二樓,先通俗講演五場。內容分別為「佛學大意」「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真相火宅不安」「出要解脫」「門餘大道」共五講,其後接著開講《佛說四十二章經》。 五月,臺中蓮社附設國文補習班第十八屆開學,公於每周五講授「國文」課程。 又,中部大專青年第二屆演講比賽假慈光圖書館舉行,公與周宣德等擔任評審。 七月,舉辦第十期慈光大專學術講座,為期廿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阿彌陀經》。其後,鑑於有佛教機構假借大專講座名義向外募捐,公遂毅然停辦已行之有年之慈光講座。 十月,應臺中蓮社青蓮念佛班邀請,講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義」。 十一月,主持臺中蓮社附設國文補習班第十八屆結業典禮。 |
1970年 | 民國59年 | 庚戌 | 81歲 | 三月,因慈光講座停辦,全國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同學進修無門,臺北慧炬社創辦人周宣德先生來訪雪公,一再懇求恢復講座,公乃設立「明倫社」於臺中蓮社,負責接引大專青年。 四月,菩提醫院舉辦慶祝佛誕暨護士節晚會,公以創辦人身分前往致詞,慰勉全體醫護人員。 五月,詹氏基金會與臺中蓮社聯合舉辦「中部大專學生佛誕講演比賽」,公任評審老師,並加講評。 九月,於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夜間部講授《詩階述唐》專課,爾後直講至九十二歲止。 十月,創辦「明倫月刊」,闡揚中華文化,開闢佛教青年發表園地。公特撰「零刊辭」,闡述「明倫」二字要義,在於弘揚佛家五明之內明精微及推闡儒家的五倫法則。 又,菩提救濟院附設安老所落成,公為創辦人,禮請臺灣省社會處長邱創煥蒞臨剪綵。 |
1971年 | 民國60年 | 辛亥 | 82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之邀,開示「西方合論修持門選講」。 又,明倫社假臺中蓮社舉辦第一期「明倫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二周,公講授《彌陀要解》《大乘起信論》《實用講演術》等專課,並撰〈明倫社庚戌寒假佛學講座同學錄序〉。 又,於善果林開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三月,中國佛教會聘公為文獻委員會顧問。 四月,日月潭玄奘寺住持道安法師及陳子平大德訪公,讚揚《明倫月刊》為青年學子最佳精神食糧。 五月,明倫社假臺中蓮社舉辦「中部大專同學講演比賽」,公任評審老師。 又,泰國僑領高向如居士伉儷攜子女返國來訪,公與之暢談佛法。 又,醫王學社成立九周年慶祝晚會,公應邀致辭,勉勵醫王社員應立志救人。 六月,菩提救濟院附設寶松和尚紀念療養院落成,特請省主席陳大慶夫人剪綵,省府社會處長邱創煥啟鑰,公簡報承建經過。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二期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三周,公講授《十四講表》及《阿彌陀經》。 八月,公與臺中蓮社弘法人員赴桃園蓮社,弘法二天。 十二月,為《淨土叢書》撰序。 又,捐資興建「寶松和尚紀念療養院」之星洲華僑郭鄭真如老居士與家屬返國訪公。 又,《菩提樹》雜誌出版二十周年紀念專刊,公撰銘文為頌。 |
1972年 | 民國61年 | 壬子 | 83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已聞佛法不可空過」「淨法解脫要義」「念佛一心必知」。 又,在臺中蓮社舉辦第三期明倫講座,公講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又,臺中蓮社念佛班員假善果林靈巖書樓打佛七,公前往開示「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三月,在臺中蓮社為臺北蓮友開示「淨學知要」。 四月,臺中水湳蓮社成立周年紀念,公應邀慶賀並開示法要。 五月,中國醫藥學院醫王學社十周年社慶,公任指導老師,特蒞臨慶祝並演講「醫王學社十年紀念」。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四期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阿彌陀經》。並親題「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墨寶,嘉勉學子。 又,太平開明高中成立,聘公任名譽董事長、周邦道為校長。 十一月,臺中蓮社大專青蓮念佛班舉行三天佛法研習,公講授「蕅益大師法語」。 |
1973年 | 民國62年 | 癸丑 | 84歲 | 三月,因廣播界友人黃懷中先生倡議,于彰化國聲廣播電臺開播「蓮友之聲」「中華文化」節目,獲九所民營電臺聯播,開展空中弘法事業。 五月,於慈光圖書館舉行中部大專佛學青年演講比賽,公與蔡念生、呂佛庭等任評審。 六月,印祖舍利輾轉蒞臺,乃供於菩提救濟院之靈巖書樓,公前往參拜,並設齋供養。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五期大專佛學講座研究班,為期一個月,公講授《大乘起信論》。 九月,中興大學中文系增闢「佛學概要」選修課程,公應聘授課,特編撰《佛學實況直介》講義。 又,赴臺中體專講演「復興文化即是復興國家」。 |
1974年 | 民國63年 | 甲寅 | 85歲 | 正月,慈光圖書館新建「藏經樓」,公親往主持動土奠基。 又,於圖書館內籌建「蓮友之聲」錄音室竣工,精製佛教廣播節目。 又,明倫社舉辦第六期高級佛學研究班,為期十三天,公講授《阿彌陀經要解》。 二月,承美佛會沈家楨居士之助,開辦「佛經注疏語譯會」,培養譯注人才。 三月,成立「青蓮出版社」,專責出版儒佛典籍。 四月,由世界佛教友誼會副主席畢俊輝老居士率領南洋大學佛學研究會港臺泰佛教文化考察團十七人,來華訪問兩周,九日蒞中參訪臺中蓮社暨聯體機構,公代表致歡迎詞。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七期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阿彌陀經》。 又,靜宜文理學院聘公為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 八月,佛經注疏語譯會,附設「內典研究班」開學,為期四年,專門造就佛學人才。公擔任導師,並講授《阿彌陀經要解》《八大人覺經》《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常禮舉要》等專課。 |
1975年 | 民國64年 | 乙卯 | 86歲 | 一月,明倫社舉辦第八期大專佛學講座高級班,為期十三天,公講授「三十七道品」。 三月,主持臺中蓮社改建工程動土奠基典禮。 五月,受周榮富大德委託成立「榮富文化基金會臺中辦事處」,興辦多項文化慈善公益事業。 六月,於慈光圖書館創辦「蓮友子弟輔導團」,課餘輔導蓮友子弟。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九期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及國學。 八月,受臺中監獄趙典獄長邀請,至臺中監獄專題演講。從此之後,每逢周五分派弘法團弟子,前往弘法佈教。 |
1976年 | 民國65年 | 丙辰 | 87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彌陀要解》中「善根福德因緣」要義。 二月,於臺中蓮社新建大殿,與蓮友舉行新春團拜。 又,明倫社舉辦第十期大專佛學講座高級班,為期五天,公講授《華嚴經.十無盡藏品》中之「慚愧二藏」與「國學提要」。 三月,中慧念佛班結期念佛,公開示〈知果畏因宜謹慎,逢緣遇境好修行〉。 四月,在臺中蓮社新建地藏殿,每逢周四晚上開講《法句譬喻經》。 五月,詹氏基金會、慈光圖書館暨明倫社,共同舉辦中部大專學佛青年演講比賽,公任評審。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十一期「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及「國學提要」。 |
1977年 | 民國66年 | 丁巳 | 88歲 | 二月,明倫社舉辦第十二期大專佛學講座高級班,為期十天,公講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五月,詹氏基金會、慈光圖書館暨明倫社,舉辦中部大專學佛青年演講比賽,公任評審。 七月,明倫社舉辦第十三期大專佛學講座,為期二十一天,公講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又,每周四於臺中蓮社開講《四十二章經》。 九月,於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陸續講授《杜詩習知類選》《李杜詩選》《陶謝詩選》及《古詩十九首》等專課。 又,中秋之夜,公與弟子約一百二十人,於臺中蓮社頂樓涼亭,賞月吟詩,並主持東、西二亭命名比賽,東亭曰「指月亭」,西亭曰「懷西亭」。一寓禪門因指見月之旨,一申淨土決志生西之願。公後賦詩〈中秋薄陰同友賞月〉〈登懷西亭〉。 十二月,臺中佛教蓮社舉行重建落成典禮,公開示大眾:「蓮社重在研究學術,辦理社會教育及慈善公益事業,除了春秋二季祭祖以外不辦法會,在家人決不許傳授皈依,收受供養。」並期勉蓮友要堅持戒法,不能變質。 |
1978年 | 民國67年 | 戊午 | 89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雲棲法彙節要」。 又,臘八聞雷,賦詩〈臘雷〉云:「何事天丕變。依稀失箸驚。維時臨臘祭。震地發雷聲。欲卜心先卻。披書眼獨明。若逢蘇味道。稱瑞賀昇平。」,並開示蓮友,宜各精進道業。 三月,臺中蓮社春季祭祖,公禮請屏東會性法師蒞社,為眾舉行皈依典禮。爾後,每年春、秋二次祭祖,皆依此例舉行皈依禮,直至八十四年止。 又,臺北佛教蓮社蓮友共一二六人,由淨心法師率領,詹金枝大德聯絡,蒞臨臺中蓮社參訪,公設午宴招待。 四月,高雄鳳山佛教蓮社蓮友共一五0人,由煮雲法師率領,蒞臨臺中蓮社參訪,公親臨招待。 六月,於臺中蓮社地藏殿舉行「內典研究班」畢業典禮,公親自主持,並愷切勗勉:要知恩報恩,要上求下化,要精進不退。 八月,夏曆七月十三日,為大勢至菩薩聖誕日,公蒞蓮社上香致敬,以為慣例。 九月,臺中蓮社附設國文補習班第二十二期開辦,公講授《禮記》。 十一月,公於蓮社「新念佛班聯合成立大會」中開示:「蓮社成立伊始,即有家庭念佛班之組織,多至一百餘班。然至今各班已多變化,或老成凋謝、或遷居他徙,故宜整頓舊班,並成立新班,吸收新人,雙步並進。迨念佛班健全,即可進而成立助念團。」此次成立者計有:依仁、由義、崇禮、開智、威信、端立等班。 十二月,美國卡特總統宣佈與我國中斷邦交,公賦詩五首,深致感慨。並與臺中蓮社聯體機構負責人商議決定,於臺灣日報刊登「竭誠擁護政府」之新聞廣告,以安定人心。 又,夏曆十一月初四日,為印光祖師生西三十八周年紀念日,公蒞蓮社祖師堂禮拜、供養,其後成為慣例。 又,夏曆十一月二十七日,公赴臺中蓮社往生堂,祭拜梅光羲大士(民國三十六年過世),並舉行放生回向,其後亦成為慣例。 |
1979年 | 民國68年 | 己未 | 90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蓮池大師警眾法語」。 四月,桃園蓮社八十多位蓮友,聯袂參訪臺中蓮社,公為開示「正知正見之要及末法修行正途――淨土念佛法門」。 六月,公於臺中蓮社錄音室,指導中興大學中文系夜間部學生「唐詩吟誦」,後並錄製成吟詩錄音帶。 九月,由於電臺廣播成績斐然,乃籌設成立「明倫廣播節目供應社」,擴大空中弘法事業。 十月,臺中蓮社附設國文補習班第二十三期開辦,公續講授《禮記》。 |
1980年 | 民國69年 | 庚申 | 91歲 | 二月,夏曆正月初九日,公赴豐原佈教所春季佛七開示。 四月,為重印《莒志》作序,並賦詩〈重印莒志應序〉三首。序中云:「甲戌莒志,余忝列纂事,政府狩臺,書盡亡,邑人由美.芝加哥得之,影印一部寄臺,咸議於臺復加翻印,向余徵序,不圖五十年再作馮婦。」 六月,明倫廣播節目供應社免費提供「中華文化節目」予國聲電臺播放滿一周年,舉行慶祝會,公蒞臨開示。 又,輾轉得知滯留大陸家人近況,乃得以書信聯繫。 八月,臺中蓮社「榮富助念團」成立大會,團長周榮富大德伉儷樂助一切助念開支。公為蓮友開示「助念團辦事要領」,聆法者約四百人。 八月,明倫月刊發行百期,公賦詩〈祝明倫雜誌十年百期二首〉云:「茫茫四塞蔽胡塵。禹甸堯天雨露新。禮運萬邦俱不識。臺中高士獨明倫。」「十載高登百尺竿。於茲進步更何難。緣生自我無他祕。捧出心來與佛看。」 九月,中秋節之夜,公與諸弟子約一百六十人,於臺中蓮社指月亭賞月,席間並有吟詩與國樂演奏助興。公後賦詩〈庚申中秋夜節適秋分〉,以誌其事。 又,公在臺中蓮社講述「臨終助念方法」。 十月,獲周榮富大德之助,創辦「臺中論語講習班」,專門研習《論語》,以培養弘揚文化之人才,公親授《論語.上論》。公賦詩〈論語講習班成立誌感〉云:「道統五千載。崇朝今古分。書刪孔尼父。典祀卓文君。歲月逝如水。乾坤飄似雲。何期新舊雨。有志樂同群。」 又,公於蓮社,為臺灣大學晨曦社三十位社員,開示佛法。 十二月,籌購「弘道樓」,其後,闢爲明倫社、月刊社、出版社等辦公之用。 |
1981年 | 民國70年 | 辛酉 | 92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往生問答」。 四月,應周榮富大德伉儷之邀,與論語班學員及蓮友等,至新竹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參觀,領眾念佛回向物類。復參觀明德水庫,盡興而返。 五月,為中興大學智海學社應屆畢業同學,開示佛法。 六月,於臺中蓮社,款宴來訪之香港洗塵法師、內明雜誌主編沈九成居士、臺北李雲鵬居士伉儷、豐原許智銘居士伉儷等,暢談甚歡。 七月,明倫社舉辦「大專國學講座」,公講授「法要研究」。 又,於蓮社念佛班共修會中,開示念佛法要。 十月,於臺中蓮社,為青蓮念佛班員開示修淨法要。 |
1982年 | 民國71年 | 壬戌 | 93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今書。」 三月,於蓮社念佛班共修會中,開示念佛法要。 四月,為第一期論語講習班同學講授《常禮舉要》。 又,臺灣大學晨曦社春假參訪臺中蓮社,公與同學座談,答覆同學所提問題。 七月,承繼「蓮友子弟輔導團」之啟蒙教育,開辦第一期「國學啟蒙班」。 九月,第二期論語講習班開辦,公講授《論語.下論》。 |
1983年 | 民國72年 | 癸亥 | 94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業相略舉」。 又,臺北淨廬念佛會參訪臺中蓮社,公為開示有關消業往生之謬誤。 又,公在這一年陸續至全省各佈教所、念佛會巡迴演講,於淨土法門之闡揚不遺餘力,各地蓮友親聞謦欬,感恩愛戴之餘,亦增加無限信心。 又,公捐出薪水設立「孔學獎金會」鼓勵儒學作品之寫作,以充實明倫月刊及電臺廣播之稿源。 二月,明倫月刊擴版,公主持編輯會議,指示編輯方向、辦刊原則,並鼓勵蓮友學子踴躍投稿。 又,臺中蓮社舉行新春座談,公開示當前時局、佛教現況,以及勗勉未來應在人才培訓、自求學問、練習講經、論語廣播、明倫刊物等方面多多努力。 四月,臺中市南區區公所舉辦「端正禮俗示範觀摩會」,臺中蓮社蓮友以公所教授之吟誦法,表演唐詩吟誦,獲所有來賓一致好評。 又,臺北錢地之先生蒞中專訪。先是公閱先生所注《論語漢宋集解》深表讚賞,遂專程北上拜望。至是先生前來致意,公於蓮社招待數日,並請為論語班學員演講。 五月,大專佛學社應屆畢業同學聯誼會在臺中蓮社舉行,公應邀開示,勉勵學子「維持現狀,學佛念佛」。 六月,公與臺中蓮社暨聯體機構負責人暨蓮友等七十餘人,同遊石岡鄉五福神木,並與鄉長會勘立碑地點。 又,明倫月刊座談會,公蒞臨勉勵,並將明倫內容歸納為「法音、孔學廣播錄存、因果律、游藝組、明倫采掇」等五大主題。 九月,撰〈詠石岡鄉五福神木詩〉二首,蓮友遂集資鳩工刻詩立碑。 又,臺北《慧炬月刊社》才榮春董事長、席社長、王熙元教授等蒞中專訪,公為開示〈為慧炬貢言〉,並勉以勤修當生成就之淨土法門。 十月,創辦「臺中蓮社動畫研習班」(後改名「社教科研習班」)培養弘法人才。 又,臺北《慧炬月刊社》師生,約一百二十人,蒞臨蓮社參訪,公為開示學佛法要。 十二月,為立委董正之先生及諸弟子講述《大學第一章》要義。 |
1984年 | 民國73年 | 甲子 | 95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修淨須知、世間解簡述」。 二月,夏曆甲子年正月初一,公於一周前,誤食含有化學添加物之食品,致腳盤腫脹,故未能參加蓮社新春團拜,眾以為憾。 又,新春於《華嚴》經筵開講前,開示「新元講席貢言:世出世法,本立道生」。期間因食物中毒,四大微恙,以致停講三月有餘。病愈之後,復續講十九次而止。 又,獲黃懷中先生之助,指示弟子于復興廣播電臺及臺灣區漁業廣播電臺開播「明倫之聲」,全省聯播,以裨益社教,化導人心。 又,公於慈光育幼院,為輔仁大學大千社儒佛講座學員開示法要。 八月,國學啟蒙班舉辦師資座談會,公蒞臨勉勵大眾。 十一月,公於臺中蓮社,為臺灣大學晨曦學社畢業社友開示法要。 又,公應邀赴鹿港佈教所弘法,題為「苦口婆心話放下」。 又,馬來西亞蔡榮華居士,回臺參學,公為開示佛法要義。 |
1985年 | 民國74年 | 乙丑 | 96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無眾苦,受諸樂」。 二月,欣逢夏曆正月初一,臺中蓮社依例舉行新春團拜,公主持新置鐘、鼓啟叩之儀。 又,明倫社舉辦「佛學國學座談會」,為期四天,公講授「三十七道品」。 三月,召集臺中蓮社暨聯體機構幹部,囑咐精進道業,並要約一年之期。 五月,大專佛學社團在臺中蓮社舉行講習活動,應邀開示「淨念相繼」。 又,與國學啟蒙班任課老師暢遊杉林溪。 六月,第二屆論語講習班結業,公期勉學員「學習自立、實行做事、感化他人」。 又,自六月起陸續主持十三次「內學質疑」,為弟子開示修行法要,並解答研學內典相關的疑問。 七月,明倫社舉辦「大專佛學講座」,公開示青年學子「如何修學淨土法門」。 十一月,夏曆九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公蒞蓮社主持「六吉樓」動土奠基大典。落成後作爲國學啟蒙班、明倫廣播社及社教科辦公之用。 又,臺北劉汝浩居士往生,公於蓮社親領大眾念佛回向。 |
1986年 | 民國75年 | 丙寅 | 97歲 | 一月,元旦,應慎齋堂邀請,開示「極樂真詮」。 又,明倫社舉辦大專佛學社團幹部講座,為期四天,公講授「三十七道品」,由弟子助講。 又,十二日,公於蓮社為游俊傑居士之女游式鈺小姐佛化婚禮福證,為公最後一次福證。 二月九日,夏曆正月初一,公於蓮社主持最後一次蓮友新春團拜。 又,臺中蓮社舉辦明倫大專佛學講座,公以《論語》〈述而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章為題,期勉大專學子。公不顧虛弱之身,為法忘軀,舉座師生為之感泣不已。 又,美僑林政彥伉儷發心印贈明倫月刊海外版至美國流通,公甚喜,囑以「遍撒菩提種子於美洲」,並另親題「明倫」二字作為海外版刊首,此為公最後之墨寶。 三月十九日在慈光圖書館周三《華嚴》經筵上,開講華嚴經第三十二卷十回向品之第十〈法界無量回向〉,此為公最後一次上臺講經。末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偈,切囑大眾精進修行。 三月二十三日(夏曆二月十四日),赴霧峰本淨寺,主持放生。 四月十一日,上午九時許,又赴霧峰本淨寺,禮拜寺前阿彌陀佛像,並囑咐侍側弟子應赴有佛之處。因法體虛弱,故僅以三問訊致敬,旋即返回寓所。 四月十二日下午,以「一心不亂」囑在側諸弟子。翌日(夏曆三月初五)清晨五時四十五分,公吉祥右臥,持珠念佛,於眾弟子念佛聲中,往生於臺中正氣街寓所。 |
先師 雪廬老人李公上炳下南,生西安養,不覺已經二十周年。醒民忝為師門一弟子,憶師昔日慈悲教誨,一言一行,皆是末法時期修學之士的良導。回憶無窮,記述不盡,只能就佛法儒學詩文簡述如下數端。
師在臺中講授儒經,甚為廣泛。《大學》、《中庸》、《論語》、《禮記》、《周易》、《春秋左傳》,或全講,或選講,甚或一部經多次講授。那是針對在學校與社會不同的學者,而有不同的講解,所以一部經往往講過多少遍。師至晚年,為挽救人倫道統,特在臺中蓮社創辦「論語講習班」,學員來自各級學校老師,以及社會好學慕道之士。以兩年為一期,講完上下《論》,永續辦理。在儒學衰微的今世,創辦此班,實為了不起的盛舉。
師以長年忙於講說,在儒學方面,只學孔夫子,述而不作,但若有所著述,就能發前人所未發,解決前人所未能解決的問題。例如《論語.陽貨篇》記載:「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此性如何解釋?先儒之說,主要有三家。一是孟子的性善說,一是荀子的性惡說,一是揚子的善惡相混說。師以為這三說皆不足以明性義,乃引證釋典以及《周易繫辭傳》,以體相用三部分解釋此性。謂性體真空,寂然不動,動則出現形相,是謂體空相有。有形相則有業用,用作種種事業。體與相皆無善惡,業用方有善惡。性相近的近字,是指業用之前的體相。習相遠的遠字是指體相之後的業用。如吾人無形的性體,與有形的身體,未造作任何事業時,談不上是善是惡,也談不上善惡相混。必須由相起用,造作種種事業,此事業有利於人,謂之善業,有害於人,謂之惡業,這才有善惡可言。
又如《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師列兩張講表,詳細解釋。指出道是人之心體,即是《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也就是人人本有的性體。德是由體所起的微動之相,即是《大學》所說的明德。仁與藝皆是由道德所起的業用。而仁又是業用的總根,藝則是業用的枝幹。藝的內容,概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類,以及一切科學與技能。
師又舉《論語.顏淵篇》:「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以釋孔子教育宗旨,即在立志學道,先求解決生死問題,最後成就聖人。而欲學道,則須「博學於文」以求知,「約之以禮」以實行。禮是六藝之首,禮自仁來,仁自道德來,以禮統率諸藝,則一切藝術、科技、文學,皆是行仁的工具,一則施行仁德於天下蒼生,一則開發自心的明德性體。成己成物,皆自禮始,亦由禮終。
禮的本質,講恭敬,講謙讓。敬讓到極處,即是破除有生有滅的小我,顯現本有的性體,成就真常不滅的真我。依照先師解釋,博文約禮,即知即行,依次開發人人本有的仁心性德性體,是為轉凡成聖的完整體系。道德仁藝就是學習《論語》的四綱,也是儒學諸經的四綱。漢宋以來,諸儒未有如此解釋。
先師在弘傳佛法方面,各宗經論隨時並弘,然後指歸淨土,專修持名念佛,以求當生脫離六道輪迴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一生成佛。是謂當生成就的特別法門。其特別之處,非如普通法門專依自力成佛,亦非如國外某一宗派專依他力以求往生,而是依自力與阿彌陀佛之力,具備信願行三資糧,即在這一生成就往生極樂,謂之二力法門。
師所講授的經論,難以枚舉。約略而言,有淨土五經、《大乘起信論》、唯識諸論、般若諸經、漢魏早期所譯之經、《維摩詰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等,各有講表。講經之外,又有佛七開示、元旦開示、以及在各地講演,皆有講表。
師應遠方學者希求,先後創辦好幾種佛學雜誌,以及成立廣播節目供應社,製作佛法與中華文化等社教節目,供應各廣播電臺傳播。佛學雜誌歷時久而又成績卓著者,則為《菩提樹》,以及《明倫月刊》。師在《菩提樹》雜誌設立佛學問答專欄,為海內外學者解答疑問。各地學者來函所問的問題,遍及諸宗。又有外道來函質問很多難題。師則運其智悲之筆,予以圓滿解答。後來輯為《佛學問答類編》,印行上下兩大冊,普遍贈閱。世界各國華僑學者,閱讀之後,無不歎為希有,奉為至寶。這部《佛學問答》,還有《寓臺文存》、《弘護小品彙存》,以及師在抗日戰爭時期所著的《佛說阿彌陀經義蘊》,與《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皆是師的親筆著述,堪為末法時期契理契機的法寶。
師在晚年,有自美國回來的密宗之師陳某,說他在美國領導一批學人,查遍淨宗經論,沒有帶業往生之說。帶業往生既無經論根據,只有消業始能往生極樂。陳氏並將查經所得的結論寄給先師,以資問難。先師不願與他筆戰,甚至連他的姓氏也不提,特為他取箇外號,稱他為「西坡」。指出西坡之說不能成立。彼說帶業往生於經無據,實則經中處處皆有帶業往生之義,例如經說極樂無三惡道,有人天道,明有帶業往生之人。研究佛經,當如佛說「依義不依語」。必欲查出經中有「帶業」二字,方算有據,那就是「依語不依義」了。依彼所說「消業往生」,如果消業未盡,皆是帶業,如果消盡,即是業盡情空,已經成佛了,何必再說往生呢?師在往生前二年,遇此問題,特在臺中慎齋堂元旦講述〈修淨須知〉時,明確辨正。由諸弟子記錄在《修學法要》中。佛法當生成就,即在淨宗念佛法門。淨宗念佛法門所以能為當生成就之法,即在帶業往生之義。如果把帶業往生的經義改為消業往生,即是把淨宗念佛法門改為普通法門。當生成就之法從此就被毀棄了。此一嚴重問題,先師在往生前予以解決,如來正法得以護持不變,幸甚,幸甚。
先師不但是一位弘儒弘佛的老人,更是一位詩翁,詩作甚多,弘傳詩道最力。早年在故鄉山東,以至戰時在四川,勝利後在南京等地,多與當時同有雅好的詩人嚶鳴雅集。例如莊太史心如、王獻唐、孔上公、屈翼鵬、傅覺夢、強小競、潘第雲、馬一浮、呂今山、董西峰、劉子裘、樊漱圃、陳雪南、蔣逸雪、趙阿南等,皆與師時相唱和,盛極一時。其中莊太史,長師三十歲,師以師事之。另有馮玉祥從師學詩,執弟子禮,不在唱和之列。師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民國三十八年,隨奉祀官孔上公遷來臺中,公餘之時,著重教詩,與同好唱和者除孔上公外,陳定山、呂佛庭等,少數時賢而已。師至臺中,創建臺中市佛教蓮社,以及其他聯體機構,長年講授儒經內典與詩文。後又應聘在中興大學、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東海大學,講授唐人近體詩、古體詩,唐以前歷代古體詩。各校諸生,或大學部,或研究所,受教一年,即能習作合乎法度的近體詩,足證師之教授有方。
師為諸生精選唐詩古近體一百首,詳加注釋,題為《詩階述唐》,詳細講解,令其吟詠欣賞,引起習作興趣。習作時,先學對聯,然後學作絕句,以及律詩。絕律學有基礎,再學古體。循序而進,效果甚佳。《詩階述唐》以外,師又編著《聲調舉隅》、《吟誦常則》。這三本書,是初學詩者最佳的基本教材。此外又有學詩二十字訣,以八句偈傳授學者:「外式句字聯段章,以及聲韻體譜格。超象穩響境氣神,考據事時人地義。詩本分此二十端,作者當知前十五。講解更向後五求,庶不棄珠空買櫝。」這八句偈,是師一生作詩教詩的經驗談,堪為學習作詩與講解的訣要,師為傳授詩道,和盤托出。有心學詩者當奉為至寶。
教詩,是師的一種興趣,作詩更是興趣。師作的詩,在《雪廬全集》中的《詩集》,有上下兩大本,分為七卷,即〈燹餘稿〉、〈蜀道吟〉、〈還京草〉、〈發陳別錄〉、〈浮海集〉、〈辛亥續鈔〉、〈雪窗習餘〉。《尚書.舜帝》說:「詩言志。」《論語》孔子說:「志於道。」師詩是言志之作,是有道之詩。詩集中有古體,有近體,比興之法甚多,賦則抒情寫景,異於議論文辭,能以感人,能以引人出塵之思。展讀師的《詩集》,自能潛消俗慮,而起向道之心。《詩集》中的古體皆長,茲謹錄近體若干篇,以資引發讀誦興趣。
《論語.陽貨篇》記載:「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觀群怨在《雪廬詩集》中皆有之。先師生於清朝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以九十七高齡生西於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在這一百年間,世事變遷,民生困苦,觸動先師悲天憫人的心懷,發而為詩,所以皆能興觀群怨,且能貫通儒學與佛法所說的心性之道,融會在詩中,蘊含無盡的智慧之光,可以照亮人心,看見儒佛之道的可貴,了解世間天災人禍,人類生老病死,一切問題,唯有儒佛之道可以圓滿解決。
先師生西前兩年,預知時至,即召諸弟子,特別訓示,務須維護臺中蓮社以及各聯體機構的道風。各人自行化他,都要敦倫盡分博文約禮以學儒,教研諸經,指歸一句洪名,老老實實的念去。大家也要學詩,願意習作,固然很好,否則亦應常常吟誦古人詩,以助研經悟道。言訓之外,師又將其法像放大題賜諸弟子。兩年之後,安然歸西。醒民不敏,當時未能甚解先師的心意。迨師往生後,醒民不時在夢中晤師聞訓,始知師以弘儒弘佛賦詩三大著作留在世間,為諸弟子以及一切有心學道的人士自度度人的寶典。先師慈悲,可謂無窮。
各位師長,各位貴賓:
先業師雪廬老人,簡稱雪公,在抗戰時期,即擔任奉祀官府主任秘書。那時候,奉祀官是垂公夫子的令祖父孔上公。雪公深受上公的禮遇,二公情誼非常深厚。今者,雪公示寂已經三十周年,「雪廬老人學誼道風敘述論壇」特在今年舉辦。後學徐醒民應邀在此簡述〈雪廬老人國學大旨〉,甚感榮幸。但以學識淺薄,或有敘述錯誤之處,敬請諸位師長,以及諸位老前輩,加以指正。
國學,是教人學作聖人之學。儒學五經皆是記載此學。求其要義,即是開悟自性。此性人人本有,所以又叫做本性,憑這本性,人皆可以作聖。雪廬老人畢生弘道,可知他老人家通達五經,傳承有自。醒民自知所學甚淺,不能述雪公所弘的五經大旨,只好依據《周易》與《詩經》,略述其義。
《周易‧繫辭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八卦是三畫,重之為六畫,則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合之則有三百八十四爻。這些卦爻,有體有用。體是人人本有,即是人人皆有的本性。用是功用,由體發起。依這功用,可以了解萬事萬物變化之道,更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伏羲氏所作的卦爻,沒有文字解說。卦爻所含的本體,也沒有名稱。到了周家,周文王以文字繫在每卦之下,叫做卦辭。文王之子周公,以文字繫在每爻之下,叫作爻辭。後來,孔夫子作《周易.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就是至聖先師替本性取的名稱。有這名稱,就可以啟發學《易》者覺悟本性。悟後修證,證到圓滿之地,即成聖人。
《論語.陽貨》篇記載「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雪公以體相用三部分解釋本性。體,就是《繫辭傳》所說的「寂然不動」之體。相,就是《繫辭傳》所說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及六十四卦,卦辭、爻辭、彖傳、象傳,皆是相。用,就是作用。《繫辭傳》說:「顯諸仁,藏諸用。」顯、藏皆是作用。由此可知,雪廬老人確實深通《周易》之道。
(雪公示寂後,周聖遊老師、徐醒民老師繼續帶領蓮友,遵從雪公遺訓,修學儒佛之道。)
《禮記.中庸》篇,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裏所說的性,既是學作聖人的根本,又是教育的根本。然而此性,很多大儒都不能解說清楚。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揚雄說性善惡混。三位大儒如此說性,其餘那些小儒之說,可想而知。且看雪廬老人,他老人家在引《易經.繫辭傳》解釋本性體相用之後,接之就說,體與相皆無善惡。例如我們的身體,是善乎,是惡乎,都不是。只有用身體作善事,才是善,作惡事,才是惡。所以,用,才有善惡。雪公如此辨別,可說一掃諸儒之誤。中華文化,由此可以大放光明。雪公在文化上的貢獻,功德不可思議。
《尚書.舜典》,舜帝曰:「詩言志。」《詩經》國風〈關雎〉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關雎〉,是國風〈周南〉第一篇詩,以雎鳩鳥,叫出關關和氣的聲音,興起這一篇詩的要義,以正五倫開端的夫婦之倫。夫婦一倫既正,就像雎鳩那樣,雄雌兩性,其情感既正又和。夫婦之倫正了,則諸倫皆得其正。自虞舜到毛亨所注的《詩經》,都是「言志」。志,就是孔夫子所說「志於道」的「志」。雪公講《論語》時,講到「志於道」這一章,就說這道,是指本性而言。是知,詩是由本性發出的文學精華,是聖人的藝術教育,最能感動人心。詩是我們這古老國家靈性之文,我們這古老之國,可以稱為詩教之國。
儒學原來有六經,後來《樂經》散失,只有五經。以上所舉的《易經》、《詩經》,是五經中的兩部經,其他尚有《書經》、《禮經》、《春秋》三部,皆是國學的重要經典。此外,又有《論語》、《孟子》,亦是國學中的重要經籍。雪廬老人在臺中講授儒經數十年,深感今人無緣全讀五經,所以在晚年,創辦《論語》講習班,招收各界有志之士,包括各級學校老師,入班學習,兩年為期。《論語》是記載孔夫子言語的一部經書,孔夫子論學時,往往引證諸經,以成其說。例如《論語.為政》篇記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八佾〉篇記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陽貨〉篇裏「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如此引證尚多。今不多舉。所以,學習《論語》,也可以學到諸經的要義。雪公舉辦《論語》講習班,以此弘揚固有文化,可謂功德無量。
(雪公深感今人無緣全讀五經,晚年創辦《論語》講習班,招收各界有志之士,入班學習,兩年為期。)
雪公為論語班學員教授《論語》時,屢勸學員,注重學詩,因為詩含多義,須有悟性,才能領悟多義,學詩可以開悟,能夠幫助領悟內典、儒經。雪公嘗告訴學員,大家有興趣學習作詩,當然很好,如果不想作詩,也要讀誦,這樣對於大家學道弘道,有很大的幫助。
《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儒經中的《詩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詩言志。」志在心中,即是心法,亦可以說,「是心作聖,是心是佛。」真學問,無論學佛學儒,皆是以心貫通無礙。
雪公了解,以詩施政,即是為政以德,以詩施教,即能教人明心見性。雖在耄耋之年,猶在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教詩,猶如孔夫子誨人不倦。
雪公不但教詩不倦,最是令人讚歎的即是作詩。少年在家鄉濟南,就作許多詩,後來在抗戰時期,以及勝利後,在南京,遷寓臺灣臺中市,隨時隨地都在作詩。少年在濟南作的詩,有很多不滿意日本人在租界上作威作福,反對日本的辭句甚多。到了抗戰發生時,雪公隨孔奉祀官府遷入四川,在淪陷區的家屬恐怕遭遇日軍陷害,就把那些詩焚燒掉免禍,賸下的少數,收在《雪廬詩集上冊》,雪公自題為《燹餘稿》。這稿與在其他時地所作的一併收在《雪廬詩集》中,分為上下兩冊。有古體,有近體,有興觀群怨。若更深求其義,又有苦集滅道的內蘊。這是雪公詩獨特之處,有興趣讀誦者參之。
《雪廬詩集》的詩多得難以計數,茲舉具有代表性幾首如后。
觀瀑布,高山大地好像兩壁分開,但觀天空,未嘗分裂。世間事有分,理實無分。由世間超越至出世間,必須去兩邊,修中道,始能成聖人。
今世有很多人忘恩負義,甚至父母之恩亦不報答。可謂人不如狗。但此詩文溫柔敦厚。
海嶠,指臺灣。寒食,舊俗祭祖。孝子離開故國八千里路,已經三十年,每年不能還鄉祭祀,孝子之魂悲傷欲斷。世間滄海可變為桑田,須經長久時間,始有如此變化,但孝子之心願,就在今夕,把臺灣海峽之水變為陸地,成為桑田。如是可以趕快走回家鄉,走在家鄉塵土裏,如刺椎心,拜在祖墓之前。斷魂三十年,游子之淚無窮,就把無窮之淚當作祭祖之酒,灑在祖墓地上,酹灑到重泉之下。普通祭祀之酒,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是雪公的無窮之淚可以到達。今夕變桑田,無窮淚可到黃泉。這是雪公不忘本,大孝心所感。國學成聖之道,孝為第一,例如虞舜,即是以孝成為聖人。
(孝子心願,把臺灣海峽變為陸地,趕快走回家鄉,拜在祖墓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