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本文

 

 以下說月令本文。
  
「孟春之月」,孟與文王八卦有關,子寅為三正,建寅第一個月,從東方開始,開首為孟。孟春之月是時令,這一篇是月令,西洋沒有月令,中國的月指月亮而言,月圓一次算一月,就三十日而言。孟春這是正月,吾只講正月,其餘的月分可以類推。自 正月初一 正月三十 為孟春之月,一天是一日。
   再來必須說日,「日在營室」,月是太陰,這是日。營室就是二十八宿的「室」星。室在北方,孟春之月在東方,為什麼二者不對?要注重「在」字,如活人白天動作,晚上睡時仍是活人,但動作,「日在營室」是日藏著還未動作時,書經:「寅賓出日」,未有動作所以仍在北方,但是五日候。
    昏到晚上,「昏參中」,「參」星在西方。日落西方,「尾中」早上日一出在尾星,尾在東。以上說日的出落。
  
其日甲乙」,日在東方出來,範圍為甲乙。甲是陽木,乙是陰木。主人是誰?「其帝大皡」,大皡是伏羲氏,天皇是青帝,朱淑真有詩云:「願教青帝常為主,莫教落花點翠台」,青帝不能常為主,所以加「願」字,有主人就須要有輔助者。「其神句芒」,春牛圖的「芒神」牽牛,顏色隨各年度不同,見了就知道。天地人都有了,還要有萬物,「其蟲鱗」,動物不論飛禽走獸都是「蟲」,可以再細分。為什麼蟲單說「鱗」?你們必須厚積薄發,不可道聽塗說,因為「子」是半陰半陽,水族動物也是半陰半陽,所以先說水族。春季先是立春,冬至之後才結冰,冬至俗稱交九(案:人們習慣從這天起開始「數九」,每九天算一個「九」),九九八十一天,冬季才結束。冬時的冰上可以拉車,一立春就不再跑冰拉車了,因為陽上升冰就融解,所以蘇東坡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
  
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氣味聞起來是。「其祀戶」,古代什麼地位所祭的神都有一定,君侯、大夫都有一定,所以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曾如泰山不如林放乎!」你們無功不能受祿,應守本分。百姓祭祀有屋祀,有奧、灶等神,從前人家多祭灶,又奧是宅神的神是城隍。「祭先脾」,為什麼?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天地辦不了的人來辦,所以一切順天順地。
  
其祀戶」,春,陽氣出來,在戶內祭祀。因為戶在內,從外向內,戶又在內,所以說「內陽也」。戶是人出入的所在,戶有神,所以之於戶內。凡在廟祭五祀,要用特牲,有主有,都要先設席奧。祀戶的禮儀,南面設主戶內的西面。制脾及腎為,尊主北。又設盛于俎西祭,黍稷,祭酒,祭肉,祭,都是三祭。
   「祭先脾」,因春為陽中,於五臟為脾,脾在春時最尊,所以先祭。肺祭在前而當夏,腎最在後而當冬,從冬稍而當春從腎稍前而當脾,所以春位當脾。從肺稍卻而當心,故中央主心。從心稍卻而當肝,所以秋位主肝。這是就位而說,若五行所生所主五臟就不是如此: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
  
「東風解凍」,上來所說日月所屬的祭祀,這一段說節候變化。「東風」指春風,解凍,冬至後河水結冰可以過車,到了立春,陽氣動,開始融冰曰「解」,解到究竟才是「開」。冰凍融解後才是開河,這是解凍,河還未開。
    起初先講文,其次再講義,再來講道,能講到道的人很少,吾注重講道,但是今不得不講文,但也不能每次如此講。
  
蟄蟲始振」,北方冬至以後,下雪,昆蟲魚鱉都藏而不出,稱為,也不吃飯,但是知道氣候。在以前為陽休蜂蟻雖也吃飯,但是不出來。所謂「蟄蟲壞戶」,指蜂為冬食而出來蜜,「釀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詩說的含蓄潤澤。唐詩為詩的極頂,因為沾了佛家禪宗的光,詩人十人有九人學佛。漢魏文藻以骨氣為勝。蟄蟲壞戶「始振」,昆蟲才開始振動、活動,但不是就出來了。如睡眠,蠶「三眠」才起吃桑葉而作繭。這是孟春的現象,若仲春、季春就不是如此。
  
魚上冰」,魚也活動,往上走,上到冰面,但是浮到結冰處就上不來了。未結凍前,鳶飛魚躍。
   「獺祭魚」,獺如狗,水陸兩棲,皮毛暖和,能鑽上來在水中拿魚,然後擺在岸上,如同祭祀一般。你們學不能呆板,李商隱作詩文起個外號為「獺祭魚」,意即李商隱作詩文擺許多參考書,有如獺祭魚反之,如李太白則是下筆萬言,倚馬可待。
   「鴻雁來」,鴻雁為候鳥,雁飛到衡山就停下來。鴻是大雁,春分以前,「雁來不過三月雁去不過九月九」,此時大雁在衡山才起飛,往北方來。中國時令由北方人作,因為中國文化自伏羲至孔子都在黃河以北、山東、河南一帶,所以說是「來」,由南來。月令說孟春,而不說一月、二月。
   
以下說人事,天地人都有關係,天上日月星辰在每節氣都會變換度數,地下的氣也有變動,中間的人事也各有不同。但是人事與天地不一樣,天地多少年都是大同小異,月升於東軌道略異而已,人事是一個朝代一個樣,政治也會不一樣,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但是乘殷之輅,行夏之時」,這吾不能詳說。現今沒有天子,所以沒有「天子居青陽左个」,若考古可以詳細,若為常識可以不說,因為飲食起居有所不同。
   
禮記月令為呂不韋所集,明堂為九宮,天子有五廟,後來是七廟。五廟分上下,東西南北中,明堂坐北朝南,中央太廟為明堂太廟,東為青陽太廟,北為元堂,西為總章太廟,各季所祭的太廟都不同。這只是作參考而已,若有用時再研究不晚,因各朝太廟都不同。
    從前天地人都必須配合,到秦始皇才稱皇帝。在此假定是周王,「天子居青陽左个」,出來「乘鸞路」,路即是「輅」,後來才稱輦。鈴,震動,比喻萬物震動。「駕倉龍」,馬拉車,馬八尺為龍馬。「載青」旗青色,「衣青衣」上衣叫穿衣,下衣叫衣服。「服倉玉」,民國以前男女都配玉。「食麥與羊」,麥為春食,故吃麥。羊為夏食,但是因為孟春還很冷,可以食羊肉。「其器疏以達」,用的器具,春天才發生,所以用粗疏的器具,還沒到飽和點。自帝王以至百姓一律如此,連木柴也各季有一定,故有詩:「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是月也」,一年第個一節氣是立春,「以立春」,是月也不是孟春之月,或可是去年季冬之月,以立春為主。「先立春三日」,「之天子曰」禮部史謁見天說:「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春神大,輔臣句芒,他有尊嚴德能,德能在木,都在植物上,春來了,植物、鳥獸都活動,人必須辦春天的事情。「天子乃齊」三天在齋宮,齋戒沐浴。「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出去迎接春,上東郊去迎,因為春天由東方來的緣故。省裡的撫台,縣裡的縣官也都必須出去迎春,最少必須到五里外迎。大小官員,和尚道士都必須去,如僧法司、道濟司等官,都必須去,各行各業的人一起跟去。有樂人吹打,扮唐僧取經,道家則扮八仙過海,迎芒神,飲福酒。然後再回來,「還反」回來之後,「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滿城桃李屬春官,科場都在春天,春天不許殺人,要賞人
   「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相,三公九卿。令三公九卿廣布德政,今年應辦什麼事,將德政說出。「和令」,令是禁止的事,「行慶」是辦好事者封賞,賞善。「施惠」,施恩惠與矜寡無依的人。「下及兆民」,對百姓都是如此。「慶賜遂行」,慶賞的事都在此時辦。「毋有不當」,沒有辦錯的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從前沒有印刷品,都是出告示貼出來。典有六典,所謂「著六官,存治體」,天官管春官管禮學,秋官是刑官,各種政令違農時。法有八法,八種職務。「司天」管天文,周代叫史,後來稱為欽天監,現今為氣象台。「日月星辰之行」,節氣都是從國家領取,後來稱為黃曆,叫時憲書,都是由政府頒發,再由家家供在灶王前,畫印上二十四節氣,時憲書是城中有身分的人才有。「宿離貸」,離有念平聲,有念仄聲,阮雲台讀「伉儷」的。天官不能回去睡,因為不能出錯。「貸」不能錯誤。「毋失經紀」,經紀是天文星宿的度數,四季都不一樣,不能出差錯。「以初為常」,初指上一年,都依舊規矩做,不知舊的如何變化,先知常態方法才能知變化,正常方法是先考查上年的情形,按著舊的來找變化。
   
大家醉生夢死,不知時令。自古立國都有正朔,秦始皇建始皇在北方見黑龍,在北方是陰,所以改建。講月令使你們知道民族,我們是中國人,如今中國雖壞也是父母之國,若不要父母,如何能愛國?例如我們的家庭不好,父母不好仍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犬戀窮主,不忘本。
    這回是講月令的旨趣,天地人三才,天地各有其責,也有分的時候。從前天時、地理、人和都必須懂,現今不知地還可以,天時不能不知,因為今日之下有專門的農家,立國的時辰必須知道。人講政治,所以月令不得不講,自有歷史以來朝變,孔子說「乘殷之輅,行夏之時」,「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所損益可知也」,孟春時,政府派人振木鐸以頒政令。又國家有城闕,闕是布政的處所。
   
你們若為研究必須都知道,若為了實用就只講能用的就可以了。「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若前一年的臘月立春,那時就是孟春了。「元日」,古時候祭祀,直到清末,四時都有祭祀。禮有五種,祭是吉禮,第一種禮,因為敬天敬祖最吉祥,敬師敬天都是大祭祀。省城的巡撫,一年祭一次天,稱「郊天」,必須到郊外祭。祭孔有二次,春秋二祭,祭祖也是二次,春丁秋丁。二月交春分,是第一個「丁」字,要祭祖叫丁祭。元旦是孟春的第一個「辛」字,屬陽,是上辛,選這一日郊天,看辛日「祈穀于上帝」。春夏為祈求,秋冬為報酬,必須報天地之德,張獻忠「七殺碑」是好文章。上帝指什麼人,並不知道,周祭后稷(高梁),因后稷助舜種糧食,所以後代好。陶為理官是秋官,蘇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引書經說:「書曰:「罪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寧失不經。」賞雖而從重,罰雖而為輕,所以堯饒犯罪的人三次。蘇東坡的文章由此脫胎。主考歐陽修問他這個觀點的出處,蘇東坡說「想當然耳」。
  
「乃擇元辰」,「辰」與「日」不同,辰要找地支。找日子郊天後,第一個是「」字,日上郊天是陽,在此是耕地,屬於陰。「天子親載耒耜參保御閒」,從前坐車有三人,主人坐在左邊,因中國以左為上,是他本人的左邊,例如觀音菩薩在左。所以出帖子時,首席客人不寫在中間,而是寫在開頭。中間為者,右邊是武士,必須有護法的人,因為元首為一國的領袖,並不是為元首一人,例如佛是慈悲為懷,但是有韋馱菩薩,韋馱為何要執劍?耒耜,易經有「木為」,是耙,耜是犁。」,安的意思。「參」是參加,「」是甲,「保」是衣。不能靠近天子,要靠在者及保之間。
  
「帥三公九卿諸大夫躬耕帝藉」,藉指田地,井田畫成九宮,有八家一同耕中央的天子田地。還有其他說法,「藉」為借,雖有天子的力量,還須借人的力量,故藉。天子並不是直接耕地,而是出來提倡,做樣子給百姓看,天子推一推提倡農耕。「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因為從前沒有日曆,天子出來提倡,百姓就知道應該耕田的時候了。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第一大事,自古讀書人半耕半讀,如舜耕於田。「反,執爵于大寢」,天子公卿立春耕田後,回去慶賀。在大殿不能請客,若把佛像當假的,那就沒有必要了。若是把佛像當真,那在老輩前能張牙舞爪行酒令嗎?「大寢」,寢是一座建築物,一進門為堂,中間為室,兩旁為寢,還有北堂,這是古時候的宮室,現今已經沒有了。在大寢這個地方宴會,祭祀在廟,宴會在偏殿祭時依職務,不依輩分,祭後的宴會必須論輩數,縱使做到大官,在後堂也必須論輩分,因為私與公不同。「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侍候的意思,不能不參加。「命曰酒」,,犒賞,所以叫酒。
    下面又是一段。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地裡陽氣往上升,天上陰氣往下降,這樣才能「天地和同」天地交。「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從前有農官教人如何種地,原來大家都不懂,所以必須有官教導。到孔子時就用不著了,所以孔子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因為不如老農、老他們的經驗閱歷。「命田舍東郊」,田指是教種地的官名,這個官此時不住在家,必須到東郊住,教人。「皆修封疆(疆界也)」,那一塊地歸誰的,各人都必須整理各人的交界邊地。「審端經術」,經就是徑,人經理出來的小路。術,指溝,這樣大家不爭吵。地弄好了再「善相丘陵、險、原」,丘,小土堆。陵,深谷,比土丘大就是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說:「高峰為谷深谷為陵」,比 君子小人變易位置,後來又引喻世事的變遷。,山坡路較平處。險是山坡路較高的地方。原,高處的平原。,低處的平原。
   「土地所宜」,那一種土質,適宜種植那一種植物,如沙地該種花生,若教錯,這塊地種了不適合的植物,官就必須負責任。必得先考察地質,以便適合種植五,這叫「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先定準直,農乃不惑」,田事都辦完了,先定準直,是正,先定標準,因為今年都要靠此生活了,否則就會成為荒年,如此人民才不迷惑。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塵」,與塵俗相合而不自立異也。
    今日用不到你來領導,老農比你還懂,你替他種反而害他。如王安石、王莽都不懂民情,因為人民都有謀生的本能,無須你為他限制範圍。
   
為你們講月令,使你們知道四時氣候,為你們講文字,使你們懂得用字的不容易。只是簡略說說,使大家知道古人的文字,不可輕看。我們現今連字也不認識,一個字的音形都相同,意義就不同,如「田」字、「」字,在此月令篇就各有二種講法。我們是中國人,必須先懂中國文化、中國字,四庫全書內容太複雜,但都是中國人(東方)的派頭。如今的人說要同化成世界化,卻辦不到,究意要以那一國的文字為世界化的文字,風俗又要采取那一國的?中國可以說世界化,因為自古以來就提倡世界化,禮運大同不是世界化嗎?所謂「不獨親其親獨子其子」。
  
「是月也」,指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樂正,儒家以禮樂治國,講禮除了寫出常禮舉要,還須有人按時教導演禮,音樂也是如此。孔子,苟無其位,不敢制禮作樂,因為禮樂征伐出自天子,苟無其德也敢作禮樂。孔子作春秋,說「知我者,罪我者,皆春秋也」。禮樂我都見過,二月八月的丁祭(按:孔廟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上旬丁日大祭兩次,即謂「丁祭)都看過,而且每月山東有三次在文廟演禮,正式穿上衣裳,分成六部,樂部有絲竹一類,吹一類,敲一類等,都有學長。舞者找年輕的,賞一吊錢,管得很嚴,不去必須請假,二次去就不給賞,吾人看不止一次,這些都會。在曲阜看也是如此,都不是祭孔前才臨時演禮的。樂正是大學長,由他來領導,都在文廟演練。各縣都有文廟,省城巡撫祭孔,都在大成殿演禮。有禮有樂,還必得有舞,本地人稱這些人為「樂舞生」,為什麼幹這個?「乃祭典」,這時還未祭祀,而是預備。
   
古代祭祀很多,例如祭山川土地等,各職位所祭的都不相同。「命祀山林川澤」,山川為國家的總鎮,中國分五方,一方必須有一個標幟,找最高的山稱為,所以有五嶽。開首為東嶽泰山,「帝出乎震」泰山是五嶽長,西嶽為華山,北嶽是恆山,南為衡山,中為嵩山。佛家的須彌山,有人說是喜馬拉雅山,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是住在南瞻部洲,是在須彌山的南邊。天子祭泰山,所以論語說「季氏旅於泰山」,孔子:「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不能越境而祭。「犧牲毋用牝」,祭祀要用三牲太牢,供祭的犧牲動物不能用牝是雌性動物。什麼緣故?因為春天是五常中之仁,朝廷要行仁政。考舉子,提拔人才都是春天辦的,所謂「滿城桃李屬春官」,自漢代到清代都是如此。牝主生育,所以不許用
  
「禁止伐木」,春天「方長不折」,秋天見霜而葉落,春天剛長不能砍伐,若有必要則是例外。在寒食那一天,要禁火一日換木柴,不許傷木,所以說「盛德在木」,這是替天行道。
   「毋覆巢,毋殺孩蟲、胎、飛鳥」。孩,子之交有陰有陽,才生孩子,小孩就是幼年,一切動植物才出生都可以稱孩蟲胎指一切動物,凡一切動物所懷的胎兒,不能吃他的胎。「」是已出生,如「烏魚子」就是胎。從前上學的學生,不許吃牛肉、狗肉,不許吃魚子,吃魚子不會算帳數數,不會權巧方便毋殺「飛鳥」,古人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小鳥在巢中,全靠老鳥覓食子,所以中國五倫稱為天倫,天然的常理,不必學就能做。「毋毋卵」,,指獸類的胎,卵指蛋,一切的蛋,春天不吃,因為孵卵是為了養活生命。這都是春天的仁政,要「方長不折,啟不殺」。蟬叫雷震子,五月鳴,俗名「知了」,春天翅膀還沒長,很嫩,世俗人當作是美食。為什麼叫雷震子?蟬的卵藏在地裡,最少待在土裡三年,才會出土鳴叫。
   「毋聚大眾」,春天不許聚眾開會,什麼緣故?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雖多亦以為?」從冬至到驚蟄,共九九八十一天,有人做了九九消寒圖,到了「九九八十一,屋裡做飯院裡吃」,春天到了,要開始耒耜耕種,這時如何能開會?而且鄉下人雞昏便息
   「毋置城郭」,道理也是如此,若有荒亂,另當別論。聚眾、置城郭都是冬官的事。
  
「掩」,是骨頭。胔是帶肉的骨頭,指一切動物,不是專指人。這是指黃河流域,到冬天時,一切都被雪所埋覆,臘月下雪,第二年正月才融化。冬日的中午只是略略融化,發而已,但是到了晚上又再結冰。經過這些時日,到正月雪開始露出,動物也出來了,會吃骨,所以要掩埋,例如周文王命人埋骨,就是澤及枯骨。
  
「不可以稱兵」,稱是起意思。「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若外國人或內部別人發動,不可從我開始發動,別人發動,我才發動。
   「毋變天之道」,天地人在孟春說了,其實下文都是依此例說,天之道為陰陽,使陽氣往外發動。剛柔屬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可倒行。「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不可絕天違地,春用兵就不行,用刑也不行,天地人三才必須隨順違。
  
「孟春行夏令」,天時有有不,不能呆板相信。雖有數天壞氣候,又變回來,就不一樣了,所以不可呆板。若孟春變成夏天的氣候,「則雨水不時」,夏天大雨肆行,夏天的雨不正常。「草木落」,春天的草木還沒長出,已行夏天氣候,到了秋天,便萬物零。「國時有恐」,國家常有虛驚。
  
「行秋令」,「則其民大」,「風暴雨緫至」,「藜莠蓬蒿並興」猋風,暴風。立秋,梧桐必落葉子,所以有人在立秋日難產,用梧桐葉為藥引的故事。一到立秋,藥就往上,有的是到後三日,草木都結子,早早皆子,所以說「藜莠蓬蒿並興」。
  
「行冬令」「則水為敗」,山東清明日有時還下雪。「雪霜大摰」,「摰」有各種講法,這裡是指傷。桃李有凍萼、凍花的差別,早下雪凍萼,二月下雪則凍花,凍萼比凍花厲害,凍萼受傷大,一受傷「首種不入」,首先種的稷(高梁)割麥後種高梁若行冬令,高梁種不好。麥是在九月種,長出麥芽,被雪覆蓋住。麥種往下紮根,所謂「瑞雪兆豐年」,雪融化後往下滋潤,到了三月,地都不會發乾
  所以杜工部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麥經三月雨就行了,四月麥熟曰「麥秋」(),因為麥熟成秋收的緣故,《文選》有「麥浪」說法。五月是麥熟收成節,最須天晴,故俗諺:「有錢難買五月旱」。端午前,用麥桿節做小飾物,如小雞、小老虎,端午時可以戴在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