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曲禮選講講記(一)
(五十七年十一月十日起)
禮是根本之學 |
國學範圍至廣,夜間部所學的為國學,也僅能學個大概。學了以後付諸實行,更難。 禮不是講外表,必須誠於中,形於外。若禮僅講外表,只是演戲。前幾年政府提倡禮,成效不著,社會風氣更惡劣,如今提倡國學,重在知行合一。 今天這個講座為課外學科,希望大家當正課學,學了以後能去實行。同學學其他的學科多有理論,今天所講的禮記,事實較多。 民國五年五月四日的運動,後來變質,為人所利用,破壞四維八德。人有欲望,就以欲望引誘人,使人不知道統為何物,終至大陸淪陷。今天幸有總統提倡復興文化,國人才再重視研究。 今天先聲明,在此講禮記,並不是受政府的聘請,目的純為講學。假如有人要打倒禮教,吾也不反對,大家先打倒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就是根據禮教而來。假如有人想將經書燒掉,也可以,但燒不掉義理。義理就是性情,性是性,情是情,性情不可滅,情可滅,而性不可滅。有人或許會偽裝,將人的本性隱藏,而採取禽獸所有的。 今天所講的禮,就是我們本身的性情,是根本之學。 |
禮本於道德仁義 |
從前私塾課本的「三字經」,第一個字是「人」,教兒童學人。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念完三字經,就念大學中庸。大學首句「明明德」,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兒童實在不容易瞭解,但是從小培養,長大了就對本性之學容易接受。中庸「率性之謂道」,就是依本性而不變,今人都變了本性,而不是道了。天命之謂性,性當中光明、空洞、無一物,但是甚麼也有。 如太空的氣「以太」,甚麼也沒有,但甚麼也有。講性不懂,就講道,道是體,也不容易懂。道有用為德,所以才講德。德也不容易懂,孔子才講仁。 韓文公解仁作「博愛之謂仁」,這是不得其解。孔子弟子懂仁者,不過顏子、曾子少數人而已。仁既然也不易懂,到了孟子才講義。義者宜也。應該做就是義,不應做而不做者是明白義的人。但是常人對義仍不容易領會。 自本性到道都難懂,所謂「太上貴道,其次貴德,其次貴仁,其次貴義」,道德仁義,都不講報酬。人在社會,作善乃是應為之事,率性就必須如此。但是今人變了本性,因為他有習氣的緣故,例如看誨淫誨盜的電影片,就是染污本性,習氣染習氣,於是就不能率性了。 仁義不容易懂,於是講禮,禮容易明白,禮尚往來也。但禮來自義,義本於仁,仁本於德,德本於道,道本於性,所以禮也是本性中物。 |
|
曲禮者,辦事須委曲求全,於五禮須屈曲行事。 皇侃說,禮的來源有三:皇侃以科學考據,中國雖無科學這名字,卻有科學之實。禮就理事名三部分說,如穿衣,問為何穿衣?這指理。不問而穿了,就是事,衣就是名。禮的理起於太易,禮的事起於隧人氏;禮的名起於黃帝。後人僅承認禮理是起於太易的說法,其餘概不承認。太易為周易的太極,太極之前為無極,即○,太易之前也就是○「太」,找尋不出開始。無始無終,本來而有。如說源自於隧皇、黃帝,但是那時的文書未傳下來,即使傳下來,那時文字也不是今人所能認識,既然如此,所以說「所云不足信」。 |
禮有五種 |
禮分吉、凶、軍、賓、嘉。 吉為祭禮,為報答根本,人身來自父母,求學開智慧也是父母供給經費。五倫社會,開始於夫婦之室,推而到國家,國家有太廟。祭是祭祖、祭父母,還要祭師。聖人定禮,首列吉禮,可見重視報本。 軍禮,現今文人不如武人的禮節。 嘉禮為婚禮。 禮記選講,選現今可以應用的部分。有不適用於今者則不講,但是他的原則還可以推行,也可以選講,如古時贈人以弓刀,如何遞、如何接,也有禮,應該授人以柄,現今授人以傘,也可以援用其義。 |
毋不敬, |
禮是日久天長流傳下來的,合乎道理。 身口是人的動作,口是禍福之門,意是身口的指揮者。使身口意三者合乎道就是禮。 禮有本末,不外恭敬。恭是外表,敬是內心。敬是禮之本。 毋不敬:凡事不論大小都必須恭敬他,這一條屬於心意部分,為禮的根本。敬者,無論何事,該如何辦,就如何辦,毫不苟且。比如十二點下班,須在十二點下班,提前五分鐘下班就是不敬。現今政府實施三卡制,足見大家對事的不敬。甚至大小便也須講敬。漢末管寧,乘船遇大風浪,眾人都懺悔罪過,管寧想了甚久,才憶起曾一次如廁時未戴帽子。從前出家人受戒,有規定,如廁便溺不得出聲。 |
儼若思, 安定辭, 安民哉。 |
「儼若思」,身必須端正,如有所思。 「安定辭」,說話之前,須想想那句話在前,那句話在後,有條有理,令對方聽得清楚。孔子四科,言語第二。言語寫出來就是文章。 以上三條,自天子以至庶人都必須學,地位愈高,學的愈嚴。為父母者欲教兒女,須以身作則。為國家領袖,志在安民,欲安民,須作此三條,故下云「安民哉」。 |
敖不可長, 欲不可從, 志不可滿, 樂不可極。 |
學禮,敬人就是敬己,學禮可以免禍。 「敖不可長」,敖為敖慢,此習氣不可使它增長。 「欲不可從」,欲望到相當程度,就必須停止,不可放縱。但是外國提倡狂歡,狂歡不足,還須有狂歡之夜,正與中國的禮相反。 「志不可滿」,本性一動,還未發作時,謂之志。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四者是禍害之端。 禮是日用平常的動作,計有「身、口、意」三種。身動、口語,都由意主導。這三者關乎人的吉凶禍福,天下的治亂。人在社會為利為害,都由這三者。 趨吉避凶乃是人之常情,禮是人學的,不是畜生能學的。既是人學,人有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可以辨別是非,畜生就不能辨別是非。人既可辨別是非,就必須講道理。道,說不盡,聽也不能了然,所以孔子講德。德也不容易知,才講仁。仁仍不易明白,到孟子才講義。義仍不易明,乃講禮。禮說的是秩序規矩,如行路見紅燈,就不應該行,否則不守秩序。 禮既為吉凶禍福,就不能離開道德仁義四字,趨吉避凶不得違背這四字。 |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
「賢者狎而敬之」,人與人交往,不能因為狎暱而失敬。孔子讚歎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現今的婦人罵夫打夫,敬這一字何在?古時候夫婦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夫婦都要敬了,何況是朋友?更何況是對賢人? 「畏而愛之」,見賢人如自慚形穢,而不肯親近,就錯誤了。古代學者,親近老師的時間短暫,親近朋友的時間較長久。與賢人相處久了,自己也成為賢者,所以其次要「畏而愛之」。 「愛而知其惡」,人的通病,對於他所愛的人,就不知他有何惡處。這宜警戒。 「憎而知其善」,人各有長短,沒有純善純惡的人,善人也有惡處,惡人也有善處。例如曹操也有長處,也做過好事。人非聖人,孰能無過?知此,便可以識人用人了。 |
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
「積而能散」,人的生活,必須有資財,但資財須能散。月入多寡,須量入為出,稍使有盈餘,以備急需。所積的財多了,就必須散施,作慈善公益的事業。天下之財,必須用於天下,這是義。大學說:「仁者以財發身」,就是以財養其德。人必須自問對國家社會有何貢獻?不得作守財奴。一人一日三餐,食量有限,財多無益。動亂時,有財的人,身心性命更危險。「不仁者以身發財」,不仁者甘作守財奴,不惜危害社會人群,招來災患。 「安安而能遷」,上一個安字是動詞,下一個安字意思是處在安樂地位,心甚安穩。例如住在碧山巖,風景很美,可謂安安,但若知它會被水沖,就必須遷移。若說辦事,任職某機關,甚為理想,若全機關上下都貪污,見此危機,就應離去,這叫「安安而能遷」。 |
「臨財毋苟得」,臨者,遇也。遇財必須考慮它是否合乎義,非義之財不能苟得。如在路上拾得金物,遺失的人或許會痛失財物而喪命,所以必須不昧。 「臨難毋苟免」,死也無意義,就不應死,例如遭脅迫去陷害國家,就寧可以死。這才是人。 「很毋求勝」,很者,與人爭鬥也,有十分理,得七、八分就可以了,孔子說「不為已勝」。勝者,有十分理,就要求得十分,或許太過了,是逼人太甚。他一定不甘心,想再謀求報復。狗追兔,兔急了也會反噬。作戰時,窮寇莫追。都在免禍。 「分毋求多」,不得以功多而求多分,其實一件事能成功都由眾緣而成。 「疑事毋質」,有人來問道理,或問事情,即使是讀書人,問的事情我不知道,就不得妄作答覆。天下之大,學問之多,我們所知九牛一毛,不知的事理很多,不足為怪,不知為不知,可以實話說。 「直而勿有」,直者通達事理,可答有疑問者。但是不得據為己有,否則招嫉。孔子常說「於傳有之」,或謂「詩云」。吾人所知的事理,都是古人所發明,若直說是己意所想,就是竊取古人資產。 |
|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 |
「若夫坐如尸」,尸者,古代祭祀先人,選年輕侄輩,穿先人的衣飾,坐著受祭,謂之尸。為尸者必須莊嚴。夫,漢注作大丈夫的「夫」講。夫者,成年人也,坐必須端莊,以示莊敬。 「立如齊」,齊讀齋,齋戒沐浴,古代祭祀,三日前齋戒沐浴,夫婦不同居,潔淨身心。祭時必須正立,不可以手背後,以戒怠慢。凡背手都會挺胸,所以是慢。立如齋者,必須磬折屈身,身宜佝僂折下,如磬的背。 「禮從宜」,宜者,變更也。如友邦元首婚禮,特使封上紅布書信前往恭賀,到後,若該元首已死,就不宜賀。如領兵討伐敵國,如敵國元首喪亡,則不待國命要退兵。 「使從俗」,前往遠方,贈送禮物,須贈本國土產。如台北人贈台南人,必須贈台北的特產,台南人也是如此。 |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
「夫禮者」,夫,虛字。社會有它的秩序,走路靠左,紅燈止步,都是秩序。食、衣都有規矩。平民穿戴元首衣飾,或穿著警察衣裝,就犯規矩。穿衣的層次,也有規矩,吃飯舉箸,也有前後之別。 「所以定親疏」,中國文化講明親疏,否則去幫助外人而不助國人,可以嗎?助親不助疏,這是天性。親疏既定,禮貌、待遇就有規矩可守。孝敬父母與孝敬伯叔自不相同,如孝服各有不同。 「決嫌疑」,有禮可以決嫌疑。如古時男女不得授受,但孟子云:嫂溺可援之以手。 「別異同」,如父子在家,有一坐位,父坐子立,子回家要拜望父親。若在官場,兒子為院長,父親為低賤,父要向子敬禮。 「明是非也」,同上。 |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 |
「禮,不妄說人」,說,悅也。妄悅人者,巴結人也。悅人須含道理。 「不辭費」,言語是一大學問。如當外交使臣,一語出錯,就貽害國家。辭費者,一為辭不達意,一為辭太多。孔子把言語列為四科的第二。作文,首先必須文從字順,言語也如作文一般,講演愈簡明愈好。 「禮,不踰節」,恭而無禮則勞,例如週會對國旗行三鞠躬,二鞠躬不可,四鞠躬也不可以。 「不侵侮」,知禮者,不侵侮人。我不欲人之加於我也,我亦欲毋加諸人。 「不好狎」,狎者,親密也;好者,無節制也。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如每日看友三次,對方便受不了。 |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以上三句就是禮的本質。修身者非禮勿動,殺盜婬妄都不合禮。駕車闖紅燈,也不合禮。凡身體一舉一動,有損對方,就是非禮之動,出言有損於人身,就是非禮之言。言行無損於人,便是修身。 「踐言者」,言為表達個人情意,言為口頭契約,履行契約謂之踐言,也就是信。踐言是自利利人,能修身踐言,就是善行。 「行修言道」者,按修身踐言來修。言道者,道指良心。這就是心性,大學「明明德」的明德,中庸的「天命之謂性」,本性明德人都不知,中庸才說「率性之謂道」,道就是良心。人因喪失良心了,故須明明德而後良心始現。言道,就是言良心。如此始為禮之質,否則是偽君子。 |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 |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什麼人應學,什麼人不應學?禮為人而定,人者上自天子,下至乞丐,都是人,都須學禮。禮有深淺,深者學禮的本質,淺者學禮的文飾。禮說的是良心,誰能不要良心?要良心,就必須講禮,乞丐也必須有禮,無禮就不能行乞。 禮,由國家元首領導,上行下效。這二句是對元首而言。不聞取人者,國家必須取人才,人才天下太多了,取才應取其賢能之才,並不是僅取其人而已。春秋戰國時,人才不得志,則往他國,那一國得到他就能興盛。有些國君,既不能用才,又怕人才逃往他國。如何不能用人才?因人才祗知規矩作事,不知迎合,如唐明皇起初用張九齡,後來用楊國忠,李林甫等。取於人,就是取人之才,使他施展抱負。取人,則是僅取他的人,而不令他施展才能。 |
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
「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人非生而知之,必須上學。曉得要教育的人,在母懷孕時,就講胎教。自生到死,都必須學。學必須尊師重道,求學遇明師,可為君子、聖、賢,否則隨他學壞。明師有道,道不是商業,不能叫賣。 道者,非其人不教,所以說惟聞來學,不聞往教也。孔子教學,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不重物質,唯重道義。 |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不是外加,而是本有的。本性不變,就是率性,就是道。德較道淺,仁較德淺,仁的意義仍難懂,所以孟子講義。義者,宜也,應為則為,不應為則不為,什麼應為,什麼不應為,仍不容易講,才講禮。禮雖淺易,也是來自道德仁義,得禮的質,就得道德仁義。若僅說道德仁義,而不講禮,則立不住腳。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前云道德仁義,指自行的工夫,就是大學的在明明德。此教訓正俗是化他,就是大學的在親民。現今各機關人事多鬧意見,原因就是不明禮,皆以人非而自是。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社會上的人,不能完全明禮,所以有訴訟,法官必須明法理,法理就含有禮。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按禮的本質而言,為子當孝,孝者則應順親之志,父願行善,子要助他成功。但父原為賊,子就應幾諫,這是禮的質。按禮的原文來說,父老應由子扶,不應父扶子。食時,父先子後,不應子先父後。其餘都應如此。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宦為民謀福,興利除弊,必須有學問。事師,師有父子之親,有父子之禮,人的生命由於父母,慧命(精神 、智慧)由師教的,為慧命之父。前清,老師當主考官,若錄取兒子,徒弟不錄取,就不感光榮。若取徒不取子,老師就感到光榮。宦者,管理也,無論為宦為師,無禮就不親密。 「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古時候,軍禮,出兵打仗,大元帥正坐,皇帝旁坐。蒞官行法等,都必須講威嚴。從前武人甲冑在身,雖見天子,也不須下拜。 「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祭祀旨在恭敬,有一定的禮,否則不誠心不莊重。孔子聖誕時,祭者步法毫不凌亂。觀祭禮可知這裡的風土人情,可知政治是盛是衰。孔子食於喪者之宅,未嘗飽也,這就是禮。 |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撙節,有一定的節度。 |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此是比喻。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麀,母鹿。父子共一婦,如禽獸共一牝。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指出禮為本性所固有,令人發現良心。 「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禮是飲食住行的表現,飲食住行的事情,古今不同。吾人學禮就是要學禮的原則,推廣其禮的用意,可以適用在今後。
|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
「太上貴德」,太上,上是指周代以前,太上指周以前的古代。為何不說年代?尚書記載的事蹟,開始自唐堯,語焉不詳,堯以前都無書。最早為三皇,次為五帝,再次為三王。三王指禹王、湯王、周文、武王。德者,人的本性,本性含有道德仁義。大學「明明德」,中庸「率性之謂道」,道不懂才講德,德不懂才講仁,再不懂則講義。道德仁義都不講報酬。禮是最下一層。太上是三皇五帝,祗講道德仁義,堯舜禪讓,禹王治水等。 「其次務施報」,指三王時。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前往作禮,來此答禮。人在社會,必須聯絡感情,如此才能深厚。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社會上的糾紛凶禍發生,都因無禮所致。如果一人有禮,一人無禮,也不致危險,人遭狗咬,人不能反咬狗。 |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凡事有本末,林放問禮之本,孔子說「大哉問」。自卑而尊人,是禮之本。尊者,必須出於本心,不可虛偽。 「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人生而平等,但公務不能平等,負販是無地位的人,按禮,我也應該尊重他。富貴人,我也應該尊重他。凡自覺高人一等者,就是不知禮,不知禮就是不知義,不知仁,就是無道統的人。 「富貴而知好禮」,富貴之人通常不大好禮,好是高興為禮。 「則不驕不淫」,驕者,一切失敗,都由驕所致,一切藝術,不能進步,都是驕作祟。驕必敗。淫者,過分。富貴人易驕淫,所以容易遭罹災禍,好禮則可免災禍。 「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貧賤到不得食,也不改他的好禮。如好禮則志不懾,不懾就是心裡平等。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可以侃侃而談,內心不懾,因為有道統仁義的緣故。志者,期求所為的事,懾者是有所怯懼,好禮則志不懾。 |
人生十年曰幼,學,幼稚求學,去迷,使知仁義禮智信。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有室。 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傳。 八十、九十曰耄, 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 |
講下一段,先做提示。 人在社會,都有其責任,例如法律規定,到一定的年齡,就應負擔一定的責任。依禮,甚麼年齡,應負甚麼責任。其次,凡事必須諒解,如有人力不勝任,就必須諒解他,又如遭狗咬,也必須諒解那隻狗,知禮就不會怪人了。 「人生十年曰幼,學」,幼稚時要求學去迷,使知仁義禮智信。 「二十曰弱,冠」,二十歲成年,力還不足,故曰弱。冠,加冠,表示已成年。 「三十曰壯,有室」,這都是指男子而言。壯,健強,有家室,可以結婚。身體健康,家庭經濟狀況,都適合有家室。 「四十曰強,而仕」,四十歲,身體發達到極點,意志堅強,學能充足,這時才會為國事。假如無經驗閱歷,不知民間疾苦,不能為民謀福利。古時的仕人,不許入民家,不許入菜館,以防流弊。 「五十曰艾,服官政」,艾者,髮半白。服官政者,當主管。清朝以上,當司法官,都是五十以上。 「六十曰耆,指使」,人也會成住壞空。不到六十歲,不能指使人,縱使為富貴人,也必須勤勞。 「七十曰老,而傳」,人生七十古來稀,做事僅在四十、五十之年。傳者,自家的事必須有交代,可以享清福,待死了。 「八十、九十曰耄」,耄者,糊塗,易忘。 「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這是講明禮的責任。人生在社會活動,僅有三十年。悼,幼童無知,很可憐。年幼無知,年耄糊塗,都不懂禮,不予責備,縱有刑事責任,也不加刑罰。禮自卑而尊人,青年不能將事加於老人身上。 「百年曰期,頤」,期,待也。頤,養也。古時五倫社會,各有責任,父慈子孝。以上都是說普通人。 |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
「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退職。七十歲退職,表示敬老養老。 「若不得謝」,若不得退職,如姜太公八十還當國師。 「則必賜之几杖」,几者,小矮方桌,古時無桌椅,所以賜几杖。 「行役以婦人」,行役,出外工作。以婦人者,有婦人使喚,服務周到。 「適四方,乘安車」,適四方,到外國。安車者,古時高踞駟馬之車,不能坐,也不舒服,所以人不安。安車是蒲輪,可以安坐,行駛安然。 「自稱曰老夫」,今人稱呼你我,古時候凡有關係者,不許稱呼你我。交情不到如何程度,最低限度須自稱名。見同輩,自稱弟。到七十歲,可自稱老夫。夫者大夫,國家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後世不做官,也可稱老夫,所謂匹夫。 「於其國則稱名」,在本國仍不得自稱老夫。孔子聖人,在外侃侃而談,回鄉畢恭畢敬。 「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外國人來問政,國君必引他到養老院,以表示國有老成人。 |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孝重在養父母親的心,父母時刻罣念子女,父母唯其疾之憂,故為人子者,不應使父母親憂念,所以出必告。不論出遠門,就是在近處上學,也必須告。反必面,也是如此。今日死於途中者至多,或因車禍,或因流氓刺殺。出必告,過時不返,親人可以尋找。 所遊必有常者,如說遊八卦山,就不得改遊他處,意思就是在八卦山遭不幸,父母尚有可尋之處。 所習必有業,或從事農工商,或修學,不能遊手好閒。心念時,妄想不停,妄想久了必造壞事,既無職業,又無所學,就會如小人閒居為不善,所以「所習必有業」。再者所習之業,必須父母允許,因為自己經驗不足。 這都是格言,作文演講都不適用,但是人必須依此而行,行聖人之言,必有大益。 |
恆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
「恆言不稱老」,古時老為尊稱,年輕人尚有父母在,不得稱老。現今人喜歡稱老,令人討厭,尤其婦人最忌稱她老了。父母在,自己雖六、七十歲了,也不能在父母前稱老,否則自己老,父母就有將死之憂。二十四孝老萊子彩衣娛親,就是例子。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縱使是路人,若長我們一倍,也須以父事之。但是這裡所說的是禮,不是像侍候父親。這裡說的「倍」,是從男子二十加冠禮起算。 「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以兄長之禮事奉。對父母孝,對兄長為悌,事事都敬重老大兄長的意見。行住坐都有禮貌,從前商店學徒,雖不讀書,也是禮貌周全,有君子之風。 「五年以長,以肩隨之」,對於長我們五歲的,不必隨後,也不並肩,可以稍稍跟在後面。 「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古時一席坐四人,席如榻榻米,長方形,上頭陳設桌案。若五人,要為另一人設一席,稱為獨席,這個人必推長者,不必同席。 |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奧,古時候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西南角是最佳之處,供奉奧神,奧是一個房子最尊貴之處。如同今日家裡的客廳沙發相連處是最尊貴的,以裡為上。 「坐不中席」,為人子不坐中間的席位。 「行不中道」,走路也像今日,是靠邊走。 「立不中門」,站立時,門兩邊都可以站,不得立在中間。 「食饗不為概」,概者,宴客的食器。為人子者不須預備,父母自有他的打算。有客人來可以稟告父母,由父母負責招待。縱使自己有錢,想在菜館請客,也須稟告父母。自己不在家吃飯,也須稟告父母。 「祭祀不為尸」,父母在,不得為尸。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時時視聽父母,與父母精神聯繫。 「不登高,不臨深」,為人子不能冒險登高,不能臨靠深水,有性命之憂。若不怕死就是不孝,因為這個身體由父母而來,所以不許死,惟有臨戰時可以死。 「不茍訾,不茍笑」,訾是毀謗,笑是譏笑。君子若毀謗人、譏笑人,是忘了父母的教育,使父母失教,平常人就會反罵他的父母。 |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闇處、高處有危險,有壞事。 「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中國五倫社會,朋友在五倫之內,朋友如遭危難,他家若有兒孫,我們可以不管,如果他們沒有兒孫,就必須為他報仇。但是父母還健存,不可以死許諾朋友,因為父母更重要。不有私財,自己賺錢須奉給父母。 |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 |
「從於先生」,先生,指有年紀者。古時為官年老,退休後養老,從事教學,稱為先生。 「不越路而與人言」,不能將先生撇開,越過路與人打招呼。若不隨從於先生,在路上遇到年長者,或遠路來此的年未長者,就必須越路致禮。 「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在路上遇到先生,要急趨前作禮。 「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這都是侍奉長者的意思。 |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現今無城,而有高樓,仍然適用,在城樓上一指一呼,招感路人的疑惑,妨害公共秩序。 |
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
「將適舍,求毋固」,適舍是到人家裡。固,漢儒注:「乃人家固有之物」,如赴員林,早知員林有橘子,但出產有時,外人不知橘子出產時間,若要求吃橘子,就增加主人的難處。如屏東天氣熱時出西瓜,冬天去要求吃西瓜,便增加主人的難處。宋人注:「求人之物」,若辦不到,就不能再求。 「將上堂,聲必揚」, 室內有婦女,若衣冠不整,外頭的人將聲音一高揚,就可以促請室內的人注意。 「戶外有二屨」,戶外有二鞋,知室內有二人在議論私事。 「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言聞,不是在議論私事,就可以進入。 「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扃是門上的橫木,恭敬為主人代勞關門。 「視瞻毋回」,回是左顧右盼,有如小偷。 「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冬日有風,夏日有蚊蠅,若是門原就闔閉,開入之後仍然要闔閉。若戶原來就開著,仍然讓門開者。這不是第一次入門的人,若是第一次,必須揚聲,若直接進入,假使室內有主人,衣冠不整,就會尷尬,若主人不在室內,也要顧慮有失竊的嫌疑。進入再出來,如去小解,再進入時,後頭跟著有人進入,這時要「闔而勿遂」,遂是盡的意思,門不要完全闔閉。 「毋踐屨,毋踖席」,踐屨是踐踏鞋子,主人門前有鞋,不能將自己的鞋加在上面,帽子雖無灰土,有汗水,也不能加在他人的帽子上,縱使無汗,也不得加在別人的帽子。踖席者,足踏席,進入室內不要踏坐席。 「摳衣趨隅」,室內若有榻榻米,還有矮几,古時候穿長衫,若不提起,衫幅會拂倒几上物品,就失禮了。 「必慎唯諾」,無論對長者或平常人,談話必得注視對方的臉面,否則失禮。 |
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
「帷薄之外不趨」,趨,快走。帷薄,古時候的屏風或布幔,一到帷薄,不快走,在此之外,必須快走。論語云:「鯉趨而過庭」,這就是一種禮,否則對長者怠慢。 「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武,腳步。布武,一步步,分開走。接武者,腳後跟不得超過腳前趾,即走小步。 「室中不翔」,翔,兩肢擺動如翔。 「並坐不橫肱」,橫肱,會妨礙他人,或遭人用菜湯污衣。坐火車也是如此。 「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在榻榻米上,立是站起來;坐是臀坐於腳上;跪是臀不坐在腳上,直起身子。坐著時矮,跪著時高,接受老者授物時,要跪起事奉老者,長者可以省力。長者如坐時,就不可以立。 |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 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卿,大夫,管國事。士,管家事,如現今的縣市政事。城外為郊。壘,碉堡。四郊多壘,由於外國侵犯,這就是國家當政者的恥辱。內政不修明,離心離德,武力弱,外人以為可欺,所以來入侵。 學以致用,不必等待為卿大夫才開始實行。地出萬物以養人,大同篇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士為一地的宰官,應繁榮地方,造福民眾,若地廣大,荒而不治,也就是士的恥辱。 |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
|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吉禮為五禮之一,吉禮就是祭禮,如祭孔就是吉禮。禘、嘗之祭,有人問孔子,孔子說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明,若能明白禘嘗之義,則於政治如運掌一般容易。臨祭不惰者,不論是什麼人,祭祀前都必須齋戒沐浴三天。臨祭壇時,就可以精神振作,毫不懈怠。一般人臨祭祀,時間過長,容易懈怠。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觀祭禮,可知禮的內容,從祭者精神是否懈怠,便可知他的為人了。 「祭服破敝則焚之」,祭服,臨祭祀時有設更衣室,換上祭服。現今祭禮,舞者穿著周代的衣服,主祭著清代衣服,腳穿皮鞋,雜亂無章不合禮。今佛教出家人披袈裟時,先對袈裟敬禮,然後才穿著,對衣服如此恭敬。祭服破敝,就焚燒,以示恭敬。 「祭器敝則埋之」,祭器專為祭祀用的,如俎豆。破敝了就埋起來,以示恭敬。 |
龜筴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 |
「龜筴敝則埋之」,龜筴,占卜的器具。古時候民間祭祖所用蠟蠋,不准持往廁所,古時的銅錢,若上面鐫有國家元首年號,落到地上,不能用腳踏,這都是恭敬。所以龜筴敝壞就要埋起來。 「牲死則埋之」,民胞物與,中國學問,以能養不能,以才養不才,與西洋達爾文「物競天擇」的學說,主張弱肉強食,絕不相同。牲為人服務,它雖無智慧,死後也必須埋起來。 「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祭於公,如參與國家大祭,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就是敬。 |
卒哭乃諱。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大功小功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卒哭乃諱」,名由長輩賜與,僅能由長輩稱呼。到了二十歲,他人可贈送字。朋友可稱呼字,不可稱呼名。自己對人可稱名,不可自稱字。如「台甫」代表請問字,自答以「草字」某某。 孔子名「丘」,字「仲尼」,,學人不敢讀丘音,祗讀「某」音,書寫僅寫為「丘」。父母在,不可直呼其名,必呼則必須加上下二字,但如國家領袖或祖父問時,可以直說。 父母死,一百日內,哭無時限,隨時都可哭。一百天後,為「卒哭」,一天之中,哭有完了的時候,以免過於傷心。父母死一百日內,還可以當父母生時看待,可稱名。一百天以後,必須稱諱。以「諱」字代替「名」字。 「禮,不諱嫌名」,與名同音字,不避諱。 「二名不偏諱」,如孔子之母名「徵在」,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文獻不足徵也。」孔子就沒有避諱。又如論語孔子說:「某在斯,某在斯」。 「逮事父母」,遺腹子或生下未久,母親就死,未見過父母,謂之「逮事父母」。 「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為敬父母,則諱王父母,否則不須避諱。 「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詩書如要避諱,則錯字多,所以不諱。嚴子陵,原姓莊,為避光武太子之名,乃改寫嚴,如依此諱,則「徵在」可改寫為「考於」,則錯誤不堪。 「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如同前義。 「婦諱不出門,大功小功不諱」,喪服最重要的喪服叫斬衰,其次為齊衰,其次為大功,其次為小功。 「入竟而問禁」,由此國到他,必須問明該國的政情法令。 「入國而問俗」,竟是國的邊境,國是城池之內,就必須問風俗。 「入門而問諱」,到人家中,與主人談話,先問名諱,或看看家中所供祖宗牌位父母之名,就可避諱。又如魯南人避諱稱大哥,可以稱二哥。魯東避諱稱大哥、二哥,可稱三哥。北平風化區則稱人為先生,所以到北平要避諱稱人先生。 |
客車不入大門。婦人不立乘。犬馬不上於堂。故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
|
「客車不入大門」,大門,台灣鄉間舊式房屋尚有大門、二門,寺廟也是如此。進了大門,有小院、客廰,進二門,才進居室。禮以敬人為主,車不得進入人的大門。現今的摩托車,可推進大門。 「婦人不立乘」,立乘者,古時乘車,行到有人的地方,不得坐,必須站立。但婦人可以坐乘,因女子體質較弱。古時男女事務不同,男耕女織,皇帝必須在立春那一日耕地,后妃則親自蠶桑織布。 「犬馬不上於堂」,是人拜客,不是犬馬拜客,此處犬馬係指贈送而言,如以馬為禮品,則以馬鞭贈主人,馬栓於外。堂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不須接犬馬。 「故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黃髮指老年人,或兒童,此處係指老年人。古代車子的式樣不詳,轎子可以詳知,前面有一塊橫木板,準備為作揖的用途。式黃髮,乘車時,遇老年人必須敬禮。 |
「下卿位」,古時國家不問有無事故,依例必須數日一朝,所謂「朝臣待漏五更寒」,清朝是三、六、九日上朝。朝廷位次皆有一定,卿的位子最大,皇帝的車輦經過卿位,也必須下車。卿他人雖不在,對他的位置,也須如此。現今的人無論乘摩托車、腳踏車,路逢老年人,也必須下車。從前孔廟前立牌示云:文官下車,武官下馬。皇帝經過孔廟,也必須下車。 「入國不馳」,進入他國的城池,無論乘車馬,都不許快行,以防闖人。 「入里必式」,里是村莊,乘車入村莊,必得下車。 |
|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後。 |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君子指有爵位的人。諸侯、卿大夫接受采地以後,建辦公室,建宮室。先建祖宗廟,以孝為本。廄是馬棚,庫是聚財物的處所,所以其次建。如有外患,就可動用。居室是私室,為最後建,先公後私。 「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後」,家非國,指卿大夫的家,也有封土,應先造祭器。賦是納賦稅,犧是畜牲,如牛羊之類。國君祭祀時,所需祭品,由百姓貢獻,大夫家準備這些供品,以預備獻給國君。養器是私人之器,也是先公後私。 |
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 |
「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沒有封田的人,不設祭器,但家庭狀況稍佳的人,都必須建祠堂,供祖先。有家祠者,可以設祭器。 「有田祿者,先為祭服」,祭祀祖宗或祭天,都必須穿著祭服。男子行冠禮服後,就可製祭服,專為祭祀而用。祭祀完畢,祭服再收起來,不得作其他用途。 現今此禮已廢,惟有佛教規矩尚存,出家人上殿必須披袈裟,卸下後必須摺好。穿著前及卸下放置,都得行禮。 |
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於丘木。大夫士去國,祭器不踰竟。 |
「君子雖貧,不粥祭器」,現今人雖窮到極處,也不得賣祖宗牌位、香爐等祭物。 「雖寒,不衣祭服」,其餘類推,在祖宗廟裡,若男女同居,罪更大。 「為宮室,不斬於丘木」,古時建屋,必須伐木為材料。丘木,乃祖宗墳墓的樹木,不可伐來做宮室。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踰竟」,去國,遷居外國。祭器不踰竟者,祖宗的墳墓不能遷移,必須回國祭祖。 |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儗人必於其倫。 |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儗人必於其倫」,醫不三世:說法有二,一、祖、父、己身三代都是醫師。二、黃帝鍼灸、神農本草、素女脈訣,醫者必須都知道這三世醫書。論語鄉黨篇,季康子饋藥,孔子曰:「丘未達,不敢嘗。」 「儗人」,比方人,如恭維某人,可比方為循循善誘,須須視身分相等,恰如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