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雪廬老人講
●徐醒民筆錄
第十二章
經文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覩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表注
講義
求道之次第有云,首尚慈悲,慈與眾生樂,悲拔眾生苦,皆是利他。故求佛道者,必行布施,以資拔苦與樂。布施類有財法無畏三者,而財施尤為普遍。然布施僅屬外功,尚無內法,不足以言求道也,以不明事理,求不如法,則必盲修 。理富於經,經為法寶,古時極其難遇,今之鐫術興,流通易矣,然若不遇人說,遇如不遇,縱遇人說,而不契理契機,亦是徒然。故求道之次一步,即是遇法。佛法八萬四千,不離止觀二法。止者止其念,不使外緣,觀者觀其境,不使侵擾。是為習定,乃求道之第三階。其四為思修,思是思維,孔子亦云 :「學而不思則罔」以思而後修,其修必篤。其五為斷惑。眾生皆有佛性,故皆可以成佛,今為苦惱凡夫者,蔽於無明也。無明即是惑,惑斷則佛性現。如何斷惑,即以思修習定之功斷之。其六為見道 。禪宗必須見道,始云修道,喻如磨刀,應知刀之所在,否則刀既未見,而白磨之,豈非戲論。然淨宗不問見道與否,皆可曰修,以其為不可思議法門,惟佛乃能究 盡也。所見之道為何?以止觀法驗之,起念者,不見道也。不起念者,止其妄念而已,仍未見道。真能見道者,則現不思議境,如人飲水,冷煖不可以語人也。
此章經文,意謂學佛之大旨有二:一為破除障礙,一為轉識成智。是二者,非歷盡艱辛,莫能成也。然若畏難不前,則永無成就之日。釋迦牟尼能以成佛,吾何以不能,端在畏難與否耳。眾生何以畏難,斯有十因,主要則為無力與懈怠。十因皆是畏難之病,治之,始能克服萬難,而成佛道。
佛言,人有二十難者,謂人皆有二十種難為之事也。人指常人,亦指修道者。
「貧窮布施難」無財而欲助人,固難之也,無智力,亦難於助人。
「豪貴學道難」豪者富也,貴者高爵也。眾生享於富貴,則迷於生死,難發道心,故富貴為八難之一。
「棄命必死難」為成善業,世法之忠臣孝子,亦有須捨命之時。出世法甚或蹈火坑,入地獄,在所不辭。其理易解,而其事難行。若是不行,實於理有未明也。
「得覩佛經難」生死凡夫,亦有知拜佛者,惟求福報而已,必須研讀佛經,始得開慧,故覩佛經,至為不易。
「生值佛世難」生值佛世,得聞佛法,可了生死,是為大幸。佛滅度後,法由佛子一傳再傳,愈傳愈失,至今末法時期,經法已失本義,是以余講佛經,悉依祖師之注,不敢師心自用。雖值末法,尚有佛法可聞,亦可謂生值佛世。若待滅法時期,則人天長夜,業海茫茫,眾生之苦,無以復加矣。
修道須斷見思惑,而思惑斷之尤難。思惑之貪,以色欲為最,瞋則不能忍辱,癡不明理,慢者自傲,疑者無信德,經云「忍色忍欲難」以下五句,皆以思惑未斷,故難之也。
「廣學博究難」學佛須立四宏誓願,其一曰:法門無量誓願學。世出世法,皆須好學,孔門之大賢,首推顏子,即以好學見稱於孔子。門人有問,何時可畢其學,孔子未答,明日偕諸弟,郊遊至墓地,顧指示曰:作墓中人可勿學矣。學出世法,斷盡見思惑,復須斷塵沙惑,不學何能斷之。此云「廣學博究」者,不惟廣學,又須博究也,此即聞思修也。
「除滅我慢」與「不輕未學」皆是去慢,雖難必須勉強行之。學佛之人,不可恃已學而生我慢,當知未學之後生,年富力強,不學則已,既學必速,故不可輕之。
「心行平等難」有我執則無平等心,是故不破我執,縱熟讀三藏,亦是徒然。
「不說是非難」學佛者須念念在道,何暇說人是非,若為善意規人,惟限於師之教徒,父之教子而已。
「會善知識難」知諸惡事,謂之惡知識,知諸善事,謂之善知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人必須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至難會遇,幸能遇之,慎勿離之。
「見性學道難」見性即是見道,修行者皆知其難,斯須由去妄念始。
「隨化度人難」世法有密其所學者,佛法不許,必須弘法度人,然迷時眾生度之不易,須以智慧觀其心理,隨分化度,不可厭棄。
「覩境不動難」境有順逆,修行愈精進,愈易遭魔,故需善知識為之指引,否則何能覩境不動。世尊示現成道之頃,猶遭波旬之擾,凡夫離善知識,何能修行。
「善解方便難」方便即是權智,權位菩薩始具此智,故難也,雖難而不應畏阻,須依佛法勉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