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 譯經者 |
![]() |
乙二 譯經者 譯有譯文譯語之別,即將甲國之言語文字,翻成乙國之言語文字,文化溝通賴於是,考據真偽賴於是,未可或忽之也。然一經往往有數種翻譯,題且有二名多名之分,內容組織,自亦方式各異,採講某譯,應以某種為主,不必羼雜其他,恐亂其例,因一文有一文之線索也。他譯他名,倘有必須互相對照之處,不妨略言其概,但忌繁瑣,免生喧賓奪主之嫌。考諸曲禮,在古掌此職者,四方各異其名,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何以後世統用譯字,尚須求教通家,或謂漢唐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多在佛經,而輸入之地,每從西北,相沿久之,他遂湮而此獨彰矣,然歟否歟,可存其一說也。 丙一 略史 譯者一行文字,於人名之上,每冠朝代及其學歷,亦有加入其本國之名者。朝名如曹魏姚秦劉宋之類,加入其國名者,如唐于闐之類,學歷即三藏法師之類。朝名須考確史系,他國必指出今地,至於學歷,不過釋明經律論之各質而已。譯師大都來自他國,其名更應翻成華言,最後譯字,亦得解釋,不遺一字,方全其講。此文仍如經題,具通別義,三藏法師及譯、通也,朝國、人名、別也。是乃正文,所必解者,餘如譯師有奇跡異行,來此或具特別因緣,亦不妨斟酌加入,或起引發觀感之功。 丙二 譯處 文中所無,似可省略,但為加強信仰,偶徵文獻,亦不為贅。如漢之白馬寺,姚秦之西明閣逍遙園,唐之弘福慈恩兩寺等,類是諸大譯場,皆照耀乎史乘,震掉乎東西,後人飽享法乳,又豈可不思源耶。況且帝王護法,下詔國譯,其因緣之慈祥,宣傳之隆盛,實足彰教幢之莊嚴,亦可啟人心之尊重。 然何以啟帝王之崇信,蓋亦有由。至若德星垂象,固有賴於天瑞,而取求艱苦,不辭孤笠衝沙,布施殷勤,更忍匹氈剖膊,凡此皆出人感。略附數語,補於此段文末,俾知國譯主因,但為不沒前賢之功,非教加入講述,妄增繁瑣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