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居集            回學海無盡藏

 

 

卷一

願文

  自誓文

  受菩薩戒發願文

  卹嫠會回向文

  放生會回向文

  為亡友陸九齡懺悔文

  為家君八十初度建道場文

  為井鑄懺悔文

 為先府君建念佛道場文

 文星閣禱雨文

 文星閣閉關發願偈

 安居回向偈

書後

 書四十二章經後

 書五苦章句經後

 書業報差別經後

 書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後

 書五無反復經後

 書德護長者經後

 書睒子菩薩經後

 書佛大僧大經後

 書巨力長者所問經後

 書逝童子經後

 書稱讚大乘功德經後

 書大方便佛報恩經後

 書梵網經心地品後

 書重校無量壽經後

 書重刻觀無量壽經後

 書阿彌陀經後

 書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後

 書彌勒下生經後

 書首楞嚴三昧經後

 書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後

 書大莊嚴法門經後

 書維摩詰所說經後

 書無垢女經後

 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

 書文殊所說般若經後

 書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後

 書大集賢護經後

 

一行居集卷第一

長洲彭紹升允初著

   自誓文

娑婆世界南贍部洲大清國男子彭紹升。一心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竊念紹升。自從無始。以訖今生。幻有六根。妄纏三業。真原既昧。欲海長埋。以是因緣。受諸苦惱。輪回胎獄。蹢躅昏衢。似火燒林。如風捲葉。遠慙千聖。近負四恩。不覺不知。可悲可痛。幸及今日。得遇遺經。乍入願門。兼聞觀法。遂堅正信。獨矢誠心。蕩子思家。嬰兒戀母。曲求加被。敢懈熏修。念念歸依。時時回向。遠離煩惱。疾證菩提。盡此報身。終生淨剎。祇承遺誓。不捨善功。爰請良工。敬雕聖像。莊嚴已畢。供養斯伸。茲與比邱某某。清信士某某等。宣揚梵唄。諷誦鴻名。普與含靈。同生淨信。伏願道成之日。果滿之期。回入娑婆。轉同極樂。高原深谷。盡現蓮華。幽鳥茂林。咸宣寶藏。俯陳志向。仰翼證明。縱厯辛勤。永無退失。謹誓。

   受菩薩戒發願文

弟子際清。為求生淨土故。敬於佛法僧前。稟受菩薩三聚淨戒。願從今日始。盡未來際。永斷一切不淨業。成就一切淨業。誓隨佛學。誓斷煩惱。誓成佛道。誓度眾生。若我際清既受戒已。還復破戒。增長惡法。毀壞善根。唯願護法諸天。速行誅殛。為世鑒戒。若我際清克勵身心。護持戒品。盡此形壽。必生淨土。十方三寶為我證明。俾我速得念佛三昧。於命終時。遠離塵垢。親見彌陀。脫然西邁。更無遮障。見者聞者。如我發心生極樂國。獲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有情。俱成正覺。

   卹嫠會回向文

弟子際清願度有情。同生淨土。故於本縣文星閣舉卹嫠會。凡諸名族。孀居孤苦。既卹其身。重復勸導俾令念佛求生西方。但恐此等五漏凡夫。信解未具。雖種淨因。難期淨果。際清敬與諾善友等。對如來前。諷誦洪名。代為回向。並呈所投念佛課單。願際清等既生安樂。還入娑婆。儻此諸人尚淪苦趣。以今念佛回向因緣。不昧善根。得蒙化度。一生取辦。同覲彌陀。更願與會諸檀施等。或已發心。或現發心。或未發心。所有現前一毫善功。一念隨喜。悉與回向極樂世界。或速或遲。究竟成熟。永離惡道。獲證菩提。恭望如來證知我願。真實不虛。三有四恩。同圓種智。

   放生會回向文

弟子際清。願度有情。同生淨土。故於本縣流水禪居。舉放生會。為現前諸眾生等。歸命三尊。稱揚佛號。願諸眾生.仗佛慈悲。等蒙攝受。從於今日。盡未來際。斷諸恐怖。竭諸煩惱。更不相吞相噬。相爭相殺。進修佛法。脫離苦海。更為與會弟子等。懺除無始以來殺生食肉種種罪緣。願令所殺眾生。所食眾生。仗佛慈悲。等蒙攝受。化怨毒心。歡喜相向。得生善道。共沐洪波。唯願弟子等。既生安養。還入娑婆。普化眾生。永斷殺因。住無盡壽。善根回向。不退菩提。恭望如來證知我願。真實不虛。三有四恩。同圓種智。 

   為亡友陸九齡懺悔文

惟我亡友。夙稟慧根。隨波逐浪。出人情門。中年以還頗思懲窒。時或寫經。時或念佛。更發重誓。願斷葷腥。其有食言。受罪冥冥。結習難忘。舌根作怪。一載甫周。依然破戒。日月如駛。二豎為災。曾不食新。倐赴泉臺。業海茫茫。陰風切切。哀哉斯人。駟不及舌。仗佛慈力。

仗僧福田。宏開法施。滅罪除愆莫錯良緣。莫忘淨念。七寶池頭。華開瀲灎。緬昔遊好。懺彼平生。大圓鏡中。鑒此愚誠。

   為家君八十初度建道場文

伏聞經言。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又言孝名為戒。是故世閒一切萬行。孝親為上。然孝之為道。事乃萬殊。反本窮原。無過念佛。世閒恩愛。緣盡則離。回向真如。方得解脫。世間福果。報盡則休。勤修淨行。方離苦聚。故知念佛念親。道無二致。孝親孝佛。事本同歸。茲以弟子生身慈父。宿秉善根。兼資福力。家修儒術。志慕空宗。一卷金經。數聲清磬。永茲晨夕。尚享期頤。值今十二月十一日。為八十初度之辰。先期十日在本縣文星閣祇延淨侶。肅建道場。誦無量壽經。唱阿彌陀佛。歸命蓮臺。直趨寶所。更於道場滿日。放瑜伽斛食一壇。普拔三塗同登九品。伏願慈光加被。願網宏張。俯念丹誠。長垂紺眼。俾我慈父菩提願力。念念增明。功德池流。心心清淨。長謝五衰之相。早登不退之程。弟子無任懇款之至。謹疏。

   為井鑄懺悔文

白衣井鑄。夙植善根。鄉鄰義舉。趨事唯勤。橫山之麓。虎邱之偏。手封白骨或百或千。若孤而嫠。若病且殘。告哀吾黨。貸粟及錢。施不望報。諾不辭艱。忍飢出入。風晨雨昏,明明天鑒。後祿宜緜。何不耄期。遽殞重泉。我測其由。殆負魚冤。用財網命。黑業如山。不遵佛勅

乃入鬼門。承大悲力。懺此重愆。光明照觸。罪罔弗蠲。一聲佛號。萬劫良緣。不離火車。而現寶蓮。恭惟世眼。鑒我誠言。自他平等。同入涅槃。

   為先府君建念佛道場文

唯先府君。淨因早植。世服儒風。豁除畛域。憲皇在御。提唱親聞。

手持貝葉。墨染香熏。過眼淨雲。脫然無住。坐送流年。金剛四句。尚留結習。朝吟暮唔。寶池有種。滋蔓還多。倉卒臨行。未遑十念。咫尺蓮邦。翻成天塹。天塹非闊。情生自乖。寂光普徧。那用安排。願乞洪慈。斷諸餘惑。華開水流。澹然無極。道場三七。非隔東西。憑茲念力。究竟菩提。

再弟子際清。願以平昔所誦華嚴經十部。阿彌陀經一千部。金剛經一千部。佛號一千萬聲。代為  先府君回向西方。速成道果。伏祈我佛菩薩俯賜證知。慈悲攝受。

   文星閣禱雨文

天久不雨。稻苗欲枯。桔槔聲中。汗血裂膚。億萬生靈。嗷嗷望澤。願灑天河。灌我阡陌。仰惟世尊。大慈普覆。涸轍游魚。何忍不救。災非天降。煩惱為根。洪名舉處。業海掀翻。便乞潮音。枝頭一滴。惠我南人。霖雨三尺。從茲歸命。共報佛恩。華池游泳。萬古長春。

   文星閣閉關發願偈

我聞無量壽。四十八願王。如海納百川。如空包眾像。從茲發大心。誓往生淨土。佛海妙莊嚴。眾生同具足。鏡華水月等。生滅二俱離。云何歷劫來。纏縛於五濁。一念不自覺。輪轉無已時。譬如赤日光。不照生盲者。日光無別異。眼翳須自除。翳去復本明。光光同一體。可憐病躄人。說得行不得。翹勤二十載。煩惱何曾休。鑽木不逢煙。況乃求出火。及此年未邁。善友共提持。願畢此期場。究竟成三昧。由佛大願力。攝受盡微塵。況我具靈知。兼秉千華戒。只恐宿業疆。障我修行路。境風所搖動。疾苦或交煎。日月等閒過。未脫凡夫繫。茲當入關初。然臂香十二。懺悔根與識。廓然同太虛。從茲二六時。持名及觀相。唯除食睡頃。一念無異緣。佛慈加被故。身心大安隱。億劫顛倒想。片雪消晴春。水流復華開。頓盡無明本。金臺最上品。於中而受生。還來度娑婆。畢入蓮華藏。

   安居回向偈

我弟子際清。由佛慈加被。生當五濁世。幸發正信心。憫彼世閒人。長被五欲縛。輪回三惡道。輾轉難出離。今對三寶前。深心發弘誓。願盡未來際。廣度生死流。憑茲回向心。歸命無量壽。於安居期內。持誦如來名。一聲出一佛。佛佛滿虛空。日以三萬聲。施彼三惡道。無央數化佛。同放白毫光。光中妙蓮華。攝盡無邊眾。各發菩提心。自致不退轉。更以三萬佛。普度諸天人。獨覺與聲聞。同趣無上覺。如是足九旬。日日無虛棄。唯茲妙明心。究竟常寂滅。一念不自覺。幻出空中華。了華即是空。無生亦無滅。不離毫端量。而現寶王居。願我無量尊。觀音及勢至。鑒此誡實言。如海傾一勺。自他本無有。況復東與西。彈指變娑婆。出苦獲安樂。天宮并地獄。畢入菩提場。

   書四十二章經後

是經頓漸兼收。首唱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又言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金剛無住之旨。維摩不二之門。不越乎此矣。又言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所謂自性天真佛也。三世諸佛。覺此而已。非有所加也。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者。識自本心。了法空寂。念念佛出世。念念佛滅度。是為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豈外求哉。此為頓教。其間羅舉四真道。十善行。訶斥欲染。策發淨業。警世非常。覺諸幻化。此為漸教。夫欲染不去。則淨行難成。淨行不成。則本明不發。故反復於斷愛去欲之修。以為行道守真之助。而要歸於無我。了得無我。心垢自盡。常光現前。是則名為解無為法。然而世之人往往貪著有為。不捨愛欲者。何也。由不知人命無常。世界幻化。以須臾之樂。招長劫之殃。刃蜜炬風。其言絕痛。苟有丈夫之志者。其可不瞿然深省乎。經言。佛所言說。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學者於此盡心焉。則五部諸經。俱可得門而入矣。

   書五苦章句經後

入佛有要乎。曰有要。深信因果為要。深信因果有要乎。曰有要。通達一心為要。何名深信因果。信有三界升沈。信有六道輪轉。信有菩提可證。信有淨土可生。信如是因。作如是果。是名深信因果。外道凡夫。妄言死後斷滅。遂令善者不知勸。惡者不知儆。儒教聖人憫之。推言禍福感應之理。一其權於天。反其責於已。決其幾於惠逆善惡之間。其為因果也昭昭矣。然而人世間貴賤貧富吉凶壽妖之數。不能適如其所感者以為應。則不能無疑。疑斯怠。怠斯慢。而聖人感應之說。卒不能常伸於天下。夫聖人非不知有三世也。即六經之言帝也鬼神也可徵矣。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唯嶽降神。生甫及申。人天往來。章者如此。又何疑於六道耶。儒之未顯言者。佛特顯言之。儒之未盡言者。佛特盡言之。而非有二旨也。故曰佛有三達之智。來今往古。靡不聞之。然則離四相。出三有。圓滿覺心。歸無所得。即儒教聖人。究其歸。豈能外此而別有所證。何則。同此一心。無異因即無異果故。何名通達一心。但了一心因果具足。本無菩提可證。亦無淨土可生於無生無證中。方便莊嚴。如夢如幻。不離一剎那頃。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為通達一心。何則。離此一心。別無因果故。但能通達一心。斯能不昧因果。既能深信因果。亦漸能通達一心。世間學侶。儘有慧解過人。而一切戲具。耽戀不休。萬行門頭。多生障礙。由不能深信因果故。由不解方便莊嚴故。其有執著因果者。迷本逐末。惑幻為真。曾不了知無造無原。無有作者。法如是故。三界皆空故。讀斯經者。敬而聽之。

   書業報差別經後

予於五苦章句經。既勸人深信因果矣。遂繼之以業報差別經。如是因。如是果。揭日月而行四時。三世諸佛。異口同音。不可誣也。為說頌曰。一種春風。千枝競秀。或臭或香。非關天授。尋厥因緣。虛空輻湊。直下知歸。泥牛夜吼。

   書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後

三歸為入佛正因。受三歸者。永不墮外道邪見故。五戒為入佛正行。持五戒者。永不失人天善果故。然止於自利而已。未及利人也。故進之以慈念眾生。擴同體之悲。發宏濟之願。如本師因地中。割肉利生。危身濟眾。德莫加焉。然猶非究竟地也。知世間無一可樂。必欲盡十二類生。同入無餘涅槃。而菩薩之心慰矣。鳴呼。此豈三草二木之儔所能勝任者哉。

   書五無反復經後

予讀佛報恩經。言如來本於微塵數一切眾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父母。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乃至具足萬行。不休不息。鳴呼。盡十方三世知恩報恩者。信未有如佛者也。然而捨王宮入雪山。其於父子骨肉之愛。漠然無動於中者。何哉。不如是則不能成正覺。轉法輪。雖欲喻父母於道而不可得也。彼世間人。戀百年之幻聚。昧萬古之徽猷。亦可以瞿然深省矣。是經名五無反復者。一梵志見舍衛國人。子死不哭。其母姊妻奴亦然。轉為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疑其悖倫寡情。故謂之無反復也。及佛以知命不憂印此五人。而梵志乃爽然意解。夫知命未易言也。能深達無生者斯可語于知命矣。無生故無滅。無生無滅。雖千變萬化而不離乎是。尚何有存亡聚散之間哉。是在真實有志者。

   書德護長者經後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大寂滅海中。還許你說神通妙用否。然建化門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大要使人斷疑生信而已。一切眾生具足信根。或蔽於邪見。或牽於妄緣。彼不自知為邪為妄。於彼生信。即於此起疑。邪妄熾。正信滅。三塗惡道。輪歷無窮。不遇覺王。終沉苦海。可哀也已。月光童子以往昔信根。生邪見家。而能喻父母於道。甚為希有。然非如來神力加持現種種莊嚴。示種種變化。彼德護長者。其能脫六師之機穽乎哉。夫德護之信六師。不減月光之信佛。以信六師之心轉而信佛。反復手間。頓獲菩提之記。吾竊痛失崔浩衛元嵩輩吹六師餘燼。造彌天之罪而不知反。其亦不幸而不生逢佛世。承佛神力捨邪歸正。以視德護長者。乃遂天淵不足喻其遠也。是經凡有四譯。其敘月光稱歎如來。獨此本最為詳盡。能發人淨信心。因為校讎文句。刊布諸方。且以告當來之為德護者。

   書睒子菩薩經後

孝經言。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豈不信哉。予讀睒子經敘如來往因。隨盲父母入山修道。供養畢周。果蓏爭榮。百獸馴伏。誤為獵者所中。卒感諸天臨視。已死復生。夫世出世間為教不同。而勸孝之指則一。未有不由是而能入道者也。然世間聖人。扶皇極。敘彞倫。其應現之迹。可指而述也。而佛則動以阿僧祇劫為程。如此經言濟神離苦。復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睒子之事。特岱華之一卷。江河之一勺。豈足以窮其涯量哉。夫慈孝不敦。不足以入道。知慈孝而不知學道。未免於行不著。習不察。亦終為凡民而已矣。誠豪傑自命者。必以佛為師而後可哉。

   書佛大僧大經後

阿含諸經。痛訶色欲。比之蜜刃炬風。此為欲界凡夫開對治門。先令遠塵去垢。然後得與法流相接。若達心之士。知一切法無我。不見有身。何人可得。不見有人。何色可得。維摩室中天女散花。至菩薩身。一切不著。此與聲聞境界。相去絕遠。然未到菩薩地。苟為大言以欺世。則銅床鐵柱。未肯放汝在。楞嚴經明純想即飛。純情下墮。故生天諸果。俱以欲習之有無為高下。而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即得往生十方佛土。故知修淨業人。於此關頭。尤為吃緊。僧大唯覻破此關。故能借斬頭瀝血。作警策鉗錘。一剎那間。超登四果,誠可謂勇猛丈夫。學道之人。始於離欲。進於無我。蓮華化生。見佛聞法。可操券而俟之耳。

   書巨力長者所問經後

是經以四念處為根。以六波羅蜜為幹。以無上菩提為果。四念處者。所謂苦空無常無我是也。三乘聖賢從此發心。經中正說喻說。淋漓悲切。欲令眾生發遠離心故。既發此心。不宜住聲聞緣覺之地。宜發四弘誓願。自利利他。自度度彼。於無量劫中。勤行方便。期與一切眾生。同登彼岸。經中條分縷析。反復周詳。欲令眾生發廣大心故。然此六波羅蜜。體自空寂。本來覺性。如海湛然。不增不減。有為無為。了無差別。我人眾生。同入涅槃。了斯義者。出世之能事畢矣。諸佛甚深祕要。非凡夫心想所能測知。往往多望厓而反。而此經者。加暗室之有炬。高下咸見故。如行路之有圖。遠邇悉周故。論語云。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誠欲以出世為心者。其可不由斯道乎。      

   書逝童子經後

三世諸佛。以菩提心為本。菩提心以信為本。梵網經云。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發如是信。是為成佛正因。然已成當成。亦方便接引語。如實而論。菩提心中。本無成與不成之別。信即是佛。不信即是凡夫。以因外無果。果外無因。二俱不可得故。如人出胎。具足身相乃至百歲。五官四體。不離其初。是心作佛。何以異是。逝童子答帝釋二偈具足信根。與梵網相發。修淨業人。發如是信。一念往生。直至成佛。終不退轉。

   書稱讚大乘功德經後

諸經讚發菩提心者多矣。獨此經廣大切深。文不煩而義無不具。令讀者不待終篇。便擬發足直趨寶所。誠利生之上藥也。雖然發是心者。須具如經說。千魔不轉。之死靡他。方有少分相應。不然。一遇退緣。便生疑阻。豈能擔荷斯事哉。

   書大方便佛報恩經後

諸佛菩薩。依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於菩提成正等覺。若無眾生。不成佛果。經名大報恩者。為報一切眾生恩故。一切人中最有恩者。莫過於父母。最寡恩者。莫過於一闡提。而佛一一念報其恩。且為授記作佛。然則自父母而下。一闡提而上。豈尚有不報之恩乎哉。是之謂大報恩。然使如來往昔因中。不見佛。不聞法。不遇僧。雖欲度一眾生而不可得。以菩提心待緣乃發故。是故欲報眾生恩者。常當念三寶恩。念三寶恩者。當供養三寶。護持三寶。紹隆三寶。如彼轉輪聖王。求半偈。然身千鐙。普勸眾生發菩提心。是謂知恩報恩。佛為一切眾生。行於無量難行苦行。劫劫生生。其勤若此。而此眾生者。其又可不知恩報恩乎。夫惟能報佛恩。而後能報一切眾生之恩。能報一切眾生之恩。是名能報佛恩。而一以發菩提心為本。發是心時。上自父母。下至一闡提。普度已畢。以究竟得成正等覺故。或謂孟子譏墨氏為二本。今言大報恩者。得毋類是。答子亦知一本之義乎。達本則一。離本則二。本者何。菩提心是。菩提無體。以眾生心為體。菩提無量。以眾生界為量。故曰眾生界盡。我願乃盡。我及眾生。同一本故。不明乎此。局蹏涔而誇溟渤。謂之曰知道。吾不信也。

   書梵網經心地品後

梵網戒品。係報身佛所說。是佛佛相傳心地戒。是一切菩薩成佛正因。不同小乘律儀。隨犯隨遮。無定體故。何名為心地戒。佛言。我今自誦諸佛法戒。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此光即是本光。一切眾生清淨心。是眾生同具。此光與佛一體。特為無明所障。受諸輪轉。必假因緣。始克顯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首下閻浮。說此千佛大戒。無非教人覺自本心。達自本性。善自護持。直登彼岸而已。何名成佛正因。眾生因於意識色心。造諸罪福。離是四者。亦無佛道可成。無眾生可度。了得是情是性。皆入佛性戒中。斯能不捨眾生而行方便。不離煩惱而證菩提。故曰。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滅夀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欲長菩提苗。光明滿世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外道小乘。於此法中。計有生滅斷常。自甘退屈。由不知諸法實相故。由不知方便莊嚴故。是故學此戒者。以清淨心為本因。以大乘信為正向。知此戒相不離心地。一念回光。莊嚴畢具。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何以故。能持之人與所持之戒。同空寂故同清淨故。知菩薩成佛。不離此戒相。是能於四威儀中。一剎那頃。心心不捨菩提願王。乃至盡虛空毛端量處。度無邊眾生。作無邊佛事。窮末來際。無有閒歇。何以故。法無斷滅故。故曰。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鳴呼。可不信哉。

   書重校無量壽經後

此經自漢迄宋。譯本頗多。今存者有五。漢吳二譯。並傷繁冗。唐宋二譯。矯枉過正。又嫌太略。唯魏譯詳而有要。兼合圓指。惜其文句。時染漢吳餘習。未能竟體完成。故持誦者絕少。龍舒改訂之本。多宗漢吳二譯。堂陛秩然。其於奧窔之間。未能深入也。予前著是經起信論。既專宗魏譯。惜其瑜不掩瑕。稍加節損。嘗三度拈鬮佛前。並蒙印可。歷考大藏諸經。譯語之外。更有潤文。舊錄所登。或加再治。祇求精當。豈憚審詳。用是決意流通。第經論相參。誦者未便。因重刊此本。廣布叢林。經云。遇斯經者。無不得度。此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其可忽哉。

   書重刻觀無量壽經後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諦信斯言。一切妙觀。攝無不盡。其或未然。於諸觀中。專修一觀。三昧成時。本光自發。不離娑婆。徑登極樂。其或未然。無論若智若愚。或善或惡。但辦肯心。十念功成。橫截生死。如斯方便。無等無倫。粉骨碎身。難酬罔極。是經向無分次。今依雲棲無量壽經之例。釐其章段。標題於右。俾誦持者易曉焉。

   書阿彌陀經後

是經為叢林晚課所誦。宜乎天下衲子。依教生信。由信發願。往生極樂者。且如稻麻竹葦。非算數所能及。然而讀是經而起信者。十不得一焉。讀是經而發願往生者。百不得一焉。無他。則空有二障為之係累也。何名有障。名聞利養。種種馳求是。何名空障。豁達狂禪。撥無因果是。去此二障發真實心求度生死。直趣無上菩提。囘視此經。不啻飢者之得糧。羸者之得杖矣。遇斯經者。慎勿以慣見而忽諸。

   書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後

是經以無量法印為因。以如幻三昧為果。即以如幻三昧為因。以無量法印為果。菩薩從初發心。行十波羅蜜。乃至一念善根。悉應囘向無量。以一切法本無量故。寶意寶上所發誓言。甚難希有。是大心凡夫因地修行榜樣。寶臺莊嚴。十方授記。乃至清淨界中。先後成佛。神通妙用。種種難思。不過圓滿得當年本願而已。正圓滿時。實無一法可得。何以故。悉是如幻三昧故。復次。寶意寶上發誓時。已先了得一切法空。無有名字。後乃起大悲心。莊嚴佛土。成熟有情。是知大悲不離如幻。如幻不捨大悲。譬之機關木人。凡有施為。終無厭倦。非同情計所及。生滅摐然。唯如幻故。所以無量。唯無量故。故曰如幻。經云。生彼國者。從彼正士聽受是法。即便逮得如幻三昧。讀此經者。當發無依止心。囘向淨土。既生彼國。依二菩薩。修如幻法。滿無量願。十方諸佛決定同時授記與二菩薩等無差別。珍重珍重。

   書彌勒下生經後

此經與上生經互為首尾。予所以不錄上生者。為勸進行者直往西方故。生西方已。聞法得果。龍華三會乘願再來。化導有情。同成正覺。斯為不負我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中。受諸逼惱。宏宣正法拔濟眾生。脫離苦趣。知恩報恩。於是乎在。遇斯經者。願共勉之。

   書首楞嚴三昧經後

首楞嚴。此翻一切究竟堅固。即一切眾生自有之性也。眾生迷之。為三有。為四生。皆是無常敗壞之法。佛菩薩覺之。行於魔界而不染梵行。處於二乘而不捨大悲。乃至成正覺已。現法滅盡。而不畢竟入於涅槃。何以故。自性真空。畢竟不可得故。與法界眾生同一體故。唯與法界同體。故盡未來際。隨逐眾生。無有疲厭。唯無少法可得。故非一切外道天魔所能破壞。所以我佛如來。既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或現說法。或現初生。或現涅槃。又於他方界中。或現長壽或現淨土。而文殊菩薩。久遠劫來。既成佛已。還於此土教化眾生。如海中漚。東涌西沒。南涌北沒。如場中戲。種種變現。無有升沉及去來想。此皆自性圓融無作妙力。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是故經言觀諸法空。無所障礙。念念滅盡。離於憎愛。是名修是三昧。文殊涅槃經。廣說文殊神通變現。復云若有眾生欲見文殊者。應當持誦首楞嚴經。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者。文殊必來至其人所。或於夢中為說實義。令其堅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故知此經三昧中王。修般若者。決宜受持讀誦。歸命文殊。禮拜供養定能成就三昧。疾至菩提。具如經言。真實非妄。

   書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後

一切眾生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諸二乘人聞此言者。皆當驚疑。此特未了如來所住平等法耳。依於眾生有貪瞋癡。依於我人而有眾生。若無我者。誰名眾生。眾生本不自有。是故貪瞋癡亦不自有。唯不自有。故名平等。性自平等。無平等者。是為如來所住平等法。菩薩證斯智者。即時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如幻化相。離諸分別。隨眾生心而出現故。由斯三昧。是能不離本處而現王宮。不捨魔惱而成佛事。然雖如是。理則頓悟。事須漸除。又須住四種行。所謂持戒修禪神通調伏。四者之中。調伏為要。何名調伏。心不放逸是。但不放逸。則能成滿一切善法。遠離一切不善法。出生死淤泥。畢竟寂靜無見無言說。何以故。是調伏心。畢竟不可得故。此不可得。永離斷常。出生一切普賢行願。是故文殊入離垢光明三昧。即有上方功德光明世界普賢如來為彼作證。離垢為因。普賢為果。與入法界品文殊普賢。互為終始。同一義故。其所遣菩薩為執智炬。表慧光普照。與文殊所入三昧。同一印故。經云。若復有人於我法中。得聞斯義生信解者。必於來世見彌勒佛。皆得住於堪忍之地。遇斯經者願共勉之。

   書大莊嚴法門經後

菩提者即汝身是。於此點頭會去。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一流入薩婆若海。不離凡夫。成佛已竟。眼目定動。早已錯過了也。為說頌曰快哉大士。善說斯要。婬怒癡性。本來淨妙。譬如幻雲。為臺為嶠。無造無依。何靜何鬧。將釘釘空。百無一竅。瞥地知歸。如夢斯覺。夢覺俱非。石人放尿。

   書維摩詰所說經後

此經名不思議解脫。純顯第一義諦。而發端先明諸佛菩薩淨土之行。何也。以淨土實不可思議故。一切二乘聲聞。不信有他方淨土。不信諸佛菩薩莊嚴變化之事。縱得少分般若。唯證偏空。不能具足普賢行願。此經為令囘小向大。嚴淨佛土。不取有餘涅槃故曰。菩薩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一切佛土。不離自心。自心具足一切佛土。故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何名心淨。無高下是淨。有高下即不淨。無垢染是淨。有垢染即不淨。無去來是淨。有去來即不淨。無生滅是淨。有生滅即不淨。故曰菩薩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後文廣明菩薩行願而蔽之曰。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無為二邊俱息。寂滅現前。斯名不二法門。全顯唯心淨土。一經之奧。窮於是矣。至維摩大士借座於須彌。乞飯於香積。斷取妙喜世界如陶家輪。種種遊戲神通。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故維摩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天女亦云。諸法如是無有定相。達斯道者徹三祇於一念。收徧界於毫端。曷足怪乎。後文明成就八法。生於淨土。與前文大旨略同。次明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蓋菩薩於生死界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而如來法身。無方無體離名離相。擬之即差。執之反失。能觀實相。故隨所念無非佛矣。此觀佛正行。淨土正因。維摩從妙喜國來。所度眾生。還歸本處。故世尊授記聽眾俱生妙喜世界。而舍利弗亦發大願。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至是則維摩化事已周。即以囑累終之。是故學大乘者。不可以不修淨土。修淨土者不可以不讀此經。

   書無垢女經後

是經有三事因緣。一勸諸女人發無上心。一激諸二乘發大乘心。一攝諸異類發囘向心。佛性如摩尼珠。體自清淨。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唯此眾生。捏目生華。妄起分別。遂有如是男女人蟲等相。因此諸相起於攀緣。由攀緣故。造諸媱殺。此來彼往。隨業輪轉。終無休息。曾不了知大圓鏡中。本同一體。由心想故。幻有諸根。心想爆破。諸根頓空。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起。何有定相而不能轉。如來憫此異見眾生。故於靈山會上神力加持。俾諸胎中女人毛羽諸族。各各發起大菩提心。莫不轉成大丈夫相。宜諸聲聞悲恨懺悔。矢深重誓。念救一切。不復耽於寂靜之樂。讀此經者當發平等心。發普度心。發勇猛精進心。從於今日。願與現前十二類生。同成佛道。斯為不負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也。

   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

六祖聞金剛經而入道。壇經所說於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旨。可謂洩盡無餘。而其後力排淨土。又誤以天竺為極樂。雲棲辯之詳矣。經曰。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又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此華嚴圓旨也。知斷滅之非法。則必不容拒淨土於心外。知莊嚴之非莊嚴。是故七寶池八功德水。如夢如幻。而不壞夢幻中諸相。故曰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盡十方微塵數佛剎。有能外此心而建立者乎。是心無際。剎土無際。以虛空之心。囘向虛空法界。不思量中。熾然顯現。如是如是諸莊嚴事。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不謂此乎。經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吾亦曰。若見非相即相。即見如來。經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吾亦曰。佛說大身是名非身。以是義故。特開憶佛念佛諸三昧門。示觀無量壽佛滿虛空身相。何以故。於是中無實無虛故。但得一念相應。便能坐斷去來現在。更何有於我人眾生壽者等相。知眾生非眾生。是故一念念佛。是心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直至華開見佛。圓滿菩提。初非分外。何以故。眾生相不可得故。乃至諸佛相亦不可得故。故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斯義也。雲棲論之未盡。因推而演之。

    書文殊所說般若經後

此經純顯諸法實相。何名實相。不生不滅。不有不無。非垢非淨。非佛非眾生。乃至無有如來出世及般涅槃。何以故。實相無相故。無相無相故。觀身如是。觀佛亦然。作是觀者。誰為能觀。誰為所觀。能所兩忘。觀亦不立。世出世間。迥然超越。斯為究竟般若。然雖如是。初機學人。須假方便。乃能得入。於是開繫緣一法。不取於相。專稱名字。達名字非名字。名字即實相故。達實相非實相。實相亦名字故。絕思議故。等諸法故。如是念者。即念無念。無念而念。是為一行三昧。忽然契入。心佛俱泯。超諸量數。是為一味解脫。便能具足六波羅蜜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唐僧法照詣五臺見文殊。文殊謂言。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觀於此經益信。

   書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後

經名如來不思議境界。非有境界名不思議。以境界了不可得故。名不思議耳。因於思議。乃有剎塵大小時劫延促種種差別。不思議中。無如是事。是故於一剎那。攝無量劫。於一微塵。納無量土。於一念頃。徧虛空界。盡未來際。度無量眾生。示無量佛事。何以故。自心現量。本不思議故。是不思議心。畢竟不可得故。於不可得中。如夢如幻。非斷非常。隨眾生心而出現故。行者了知斯義。深植善本。以不可得心。緣於諸佛。是心即具三十二相。自心作佛。離心無佛。如是諦觀。即相非相。即心非心。畢竟不思議故。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亦復如是。即時得證念佛三昧。善能安住如來不思議境界。是經初譯。題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蓋亦華嚴部所攝。大心凡夫如說修行。由念佛門入華藏海。是為入道最勝方便。故曰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豈不信哉。

此經菩提樹下所說。在始成正覺時。諸聲聞弟子。尚未入道。何緣與會。當知經名不思議三昧盡十世古今。不出一剎那際。一成一切成。五時十二分。乃至法住法滅。一時究竟。且華嚴諸會。世尊上升天宮。不離一切處菩提樹下。然則四十九年中隨方設教。又何曾離此菩提樹下耶。雁過長空。影沉寒水。此三昧王。法如是故。了斯義者。疾證唯心。善能安住念佛三昧。住是三昧。方能漸入不思議三昧。至謂諸聲聞為菩薩現身。與法華會上授記諸人作佛。同一眼目。入法界品種種貶斥。特欲激發定性聲聞故。故不免壓良為賤。不然。豈有焦芽敗種。如盲如聾。而顧得親承記別者耶。

   書大集護經後

念佛三昧。於三觀中。從假觀入。圓覺所謂如幻三摩提是。欲成就此三昧者。先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諸功德。隨佛方所。一心繫念。不起於座。見佛聞法。證空三昧。知諸法悉非有故。無障礙故。無障礙故。十方諸佛。從心而現。無有分齊。故曰觀東方時。多見億百千那由他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即假即空。非空非假。故曰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心不知心。亦不見心。又曰。常離相想而思惟。見彼諸佛清淨心。是名正觀中道。亦名觀實相佛。夫能觀實相者。疾與諸佛法身相應。如佛藏經云。念佛名為破一切善不善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相。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相。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正與此經互相顯發。然初機學人。必由有相以達無相。由有念以達無念。文殊般若經云。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不由久習。便說無心。無有是處。由一三昧門。徧攝一切三昧門。以是一三昧門。為諸法總持故。諸大菩薩。因此三昧。證大菩提。故經中廣明受持功德。及供養法師功德。以此念佛法門。在末法中。尤為最勝方便。而是法師。為如來使。為一切眾生之導。能使佛種不斷故。正法久住故。

大勢至之論念佛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毋子歷生。不相違遠。自他宛爾。能所未忘。故文殊揀之曰。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若此經言。取彼油水水晶明鏡。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現分明。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如是念佛非我非渠。如夢如幻。不離當念。因果圓成。然亦不壞自他之相。以緣起無生故。二邊不可得故。

此經一名般舟三昧。般舟者所謂一切佛現前也。教家以經中有三月經行之文。遂以此為常行三昧。實則經行對治睡眠。乃諸助緣中一法耳。前文云。初中後夜。減省睡眠。又云。端坐繫念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是知行此三昧。初非定以三月為期。若行若坐。與時消息。亦非定以當行不睡為程也。蓋繫念之法。唯在神精而明。方得一心相續。欲得神精而明。亦須調和四大。苟四大不調。氣壹動志。昏怠乘之。是欲前而反卻也。設有過量之人。被弘誓鎧。枯骨竭髓。勤行不息。過三月如彈指頃。決以成就三昧為期。此則為法忘身。十方諸佛所共護念又不可以常情測矣。

由此三昧。不久當證諸佛如來一切種智。故為說十八不共十力等法。然證此三昧。獲無生忍。現前授記。已登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豈凡夫所易及。初發心人。要由隨喜而入。故此經力讚隨喜功德。如法華五品隨喜為基。普賢十願。亦居其一。發此心時。信根成就。故曰。我於過去行菩薩時。皆由隨喜得是三昧。從此加鞭。一念相應。十方諸佛。不隔毫端。成就莊嚴。永離胎藏。豈非千生萬劫。希有難逢之會哉。觀兩王比邱。為是三昧。捨位出家。於八千歲中。乃至三萬六千歲中。或但一聞。或竟不得聞。故曰億那由劫專精求。斯妙三昧爾乃聞。我等幸遇斯經。不加餐採。寶山空過。長劫沉淪。豈不悲哉。

是經漢代初出。譯者支婁迦讖名般舟三昧。次譯名跋陂菩薩經。失譯人名。文來未全。二俱艱澀。未易卒讀。此本較前明暢。義更周足。唯中間詞句。或有淆譌。或傷繁複。不無餘憾。因量加裁損。俾竟體完成。其所標品目。及所分卷次。未盡妥帖。并為釐正。仗佛慈威。流通無盡。有緣遇者。受持宣布。皆斯會中五百之儔也。子額手望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