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靈公第十五       回目錄

衞靈公者衞國無道之君也。所以次前者。憲既問仕。故舉時不可仕之君。故以衞靈公次憲問也。

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靈公問陳於孔子。
孔子至衞欲行文教。而靈公不慕勝業。唯知問於軍陳之事也。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俎豆禮器也。孔子武文自然兼能。今抑靈公。故云唯嘗聞俎豆事也。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拒之故云不學軍旅也。鄭玄曰。萬二千五百人爲軍。五百人爲旅也。周禮小司徒職云。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四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五師爲軍。

本謂文教也。靈公未能文。故不教之武者也。

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明日遂行。

孔子至衞。既爲問武。故其明日遂行不留衞國也。

在陳絕糧,
明日遂行。初往曹。曹不容。又往宋。在宋遭匡人之圍。又往陳遇吳伐陳。陳大亂。故乏絕糧食矣。

從者病,莫能興。
從者謂諸弟子從孔子行在陳者也。病飢困也。興起也。既絕糧。故從行弟子皆餓困。莫能起者也。

如往也。

之亦往也。

云會吳伐陳者。會猶遇也。

子路慍見
弟子皆病無能起者。唯子路剛強獨能起也。心恨君子行道乃至如此困乏。故便慍色而見孔子也。

曰:君子亦有窮乎?
此慍見之辭也。曾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則君子不應窮乏。今日如此。與孔子言乖。故問云。君子亦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此答。因抑小人也。言君子之人固窮。亦有窮時耳。若不守窮而爲濫溢。則是小人。故云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時人見孔子多識。竝謂孔子多學世事而識之。故孔子問子貢而釋之也。

對曰:然。
然如此也。子貢答曰。賜亦謂孔子多學故如此多識之也。

非與?
子貢又嫌孔子非多學而識。故更問定云非與。與不定之辭也。

曰:非也,
孔子又答曰。非也。言我定非多學而識之也。

予一以貫之。
貫猶穿也。既答云。非也。故此更答所以不多學而識之由也。言我所以多識者。我以一善之理貫穿萬事。而萬事自然可識。故得知之。故云予一以貫之也。

元猶始也。會猶終也。元者善之長。故云善有元也。事各有所終。故曰事有會也。

解事有會也。事雖殊塗而其要會皆同。有所歸也。

解善有元也。致極也。人慮乃百。其元極則同起一善也。

是善長舉元。則眾善自舉。所以不須多學而自能識之也。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由子路也。呼子路語之云。夫知德之人難得。故爲少也。

按如注意。則孔子此語爲問絕糧而譏發之者也。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舜上受堯禪於己。己又下禪於禹。受授得人。故孔子歎舜無爲而能治也。

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既受授善得人。無勞於情慮。故云夫何爲哉。既垂拱而民自治。政所以自恭敬而居天位正南面而已也。

蔡謨曰。謨昔聞過庭之訓於先君。曰。堯不得無爲者。所承非聖也。禹不得無爲者。所授非聖也。今三聖相係。舜居其中。承堯授禹。又何爲乎。夫道同而治異者時也。自古以來承至治之世。接二聖之閒。唯舜而已。故特稱之焉。

由受授皆聖。舉十六相在朝。故是任官得其人也。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問行。
問人立身居世修善。若爲事而其道事。可得行於世乎。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
答云。欲使道行於世者。出言必使忠信。立行必須篤厚恭敬也。

雖蠻貊之邦行矣。
若身修前德。無論居處於華夏。假令居住蠻遠國。則己之道德無所不行也。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云。若不能身修前德。而身雖居中國州里之近。而所行亦皆不行。故云行乎哉。言不行也。

此王畿遠郊内外民居地名也。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
參猶森也。言若敬德之道行己。立在世閒。則自想見忠信篤敬之事。森森滿亘於己前也。

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倚猶憑依也。衡車衡軛也。又若在車輿之中。則亦自想見忠信篤敬之事。羅列憑依滿於衡軛之上也。

夫然後行。
若能行存想不忘。事事如前。則此人身無往而不行。故云夫然後行也。

子張書諸紳。
紳大帶也。子張聞孔子之言可重。故書題於己衣之大帶。欲日夜存錄不忘也。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直哉!史魚。
美史魚之行正直也。

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證其爲直。譬矢箭也。性唯直而不曲。言史魚之德恆直如箭。不以國有道無道爲變曲也。

君子哉!蘧伯玉。
又美蘧瑗也。進退隨時合時之變。故曰君子哉也。

邦有道則仕,
出其君子之事也。國若有道則肆其聰明以佐時也。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國若無道則韜光匿智。而懷藏以避世之害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
謂此人可與共言。而己不可與之言。則此人不復見顧。故是失於可言之人也。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言與不可言之人共言。是失我之言者也。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唯有智之士。則備照二途。則人及言竝無所失也。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
謂心有善志之士及能行仁之人也。

無求生以害仁,
既志善行仁。恆欲救物。故不自求我之生以害於仁恩之理也。生而害仁。則志士不爲也。

有殺身以成仁。」
若殺身而仁事可成仁也。則志士仁人必殺身爲之。故云有殺身成仁也。殺身而成仁。則志士所不也。

繆播曰。仁居理足本無危亡。然賢而圖變。變則理窮。窮則任分。所以有殺身之義。故比干割心。孔子曰。殷有三仁也。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也。

子貢問為仁。
問爲仁人之法也。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將欲答於爲仁之術。故先爲說譬也。工巧師也。器斧斤之屬也。言巧師雖巧藝若輸般。而作器不利則巧事不成。如欲其所作事善。必先磨利其器也。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也。
合譬成答也。是猶此也。言人雖有賢才美質。而居住此國。若不事賢不友於仁。則其行不成。如工器之不利也。必欲行成。當事此國大夫之賢者。又友此國士之仁者也。大夫貴故云事。士賤故云友也。大夫言賢。士云仁。互言之也。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顏淵問為邦。
爲猶治也。顏淵魯人。當時魯家禮亂。故問治魯國之法也。

子曰:行夏之時,
孔子此答。舉魯舊法以爲答也。行夏之時謂用夏家時節以行事也。三王所尚正朔服色也雖異。而田獵祭祀播種竝用夏時。夏時得天之正故也。魯家行事亦用夏時。故云行夏之時也。

解所以用夏時之義也。夏之春物出地上。和暖著見已。故易知之也。

乘殷之輅,
亦魯禮也。殷輅木輅也。周禮天子自有五輅。一曰玉輅。二曰金。三曰象。四曰革。五曰木。五輅竝多文飾。用玉輅以郊祭。而殷家唯有三輅。一曰木輅。二曰先輅。三曰次輅。而木輅最質素無飾。用以郊天。魯以周公之故。雖得郊天。而不得事事同王。故用木輅以郊也。故郊特牲說魯郊云。乘素車貴其質也。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鄭玄注云。設日月畫於旂上也。素車殷輅也。魯公之郊用殷禮也。按如記注則魯郊用殷之木輅也。

左傳之言亦說魯禮也。

服周之冕,
亦魯郊也。周禮有六冕。一曰大袞冕。二曰袞。三曰。四曰毛毳。五曰絺。六曰玄。周王郊天以大袞而冕。魯雖郊不得用大袞。但用袞以郊也。郊特牲云。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鄭玄注曰。謂有日月星辰之章也。此魯禮也。周禮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袞而冕。祀五帝亦如之。魯公之服自袞冕而下也。按此記注即是魯郊用袞也。然魯廟亦袞。或問曰。魯既用周次冕以郊。何不用周金輅以郊耶。答曰。周郊乘玉輅以示文。服用大袞以示質。但車不對神。故示文。服以接天。故用質也。

周既文。民人多過。君上若任己視聽見民犯罪者多。數用刑辟過。若見過不治。則非謂人君之法。故冕服前後垂旒以亂眼。左右兩邊垂瑱以塞耳。示不任視聽也。黈黃色也。纊新綿也。當兩耳垂黃綿。綿之下又係玉。名爲瑱也。

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謂魯所用樂也。韶舞舜樂也。周用六代樂。一曰雲門。黄帝樂也。二曰咸池。堯樂也。三曰大韶。舜樂也。四曰大夏。夏禹樂也。五曰大濩。殷湯樂也。六曰大武。周樂也。若餘諸侯。則唯用時王之樂。魯既得用天子之事。故賜四代禮樂。自虞而下。故云樂韶舞也。所以明堂位云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而用四代竝從有虞氏爲始也。又春秋魯襄公二十九年傳。吳公子季札聘魯。請觀周樂。乃爲之舞自周以上。至見舞韶箾者。曰。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徳。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也。杜注云。魯用四代之樂。故及韶箾而季子知其終也。

解魯所以極韶不取堯樂之義也。

亦魯禮法也。毎言禮法。亦因爲後教也。鄭聲淫也。魯禮無淫樂。故言放之也。佞人惡人也。惡人壞亂邦家。故黜遠之也。

出鄭聲佞人所以宜放遠之由也。鄭地聲淫而佞人亂。使國家爲危殆也。

按樂記云。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傲僻驕志。所以是淫也。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生當思漸慮遠防於未然。則憂患之事不得近至。若不爲遠慮。則憂患之來不朝則夕。故云必有近憂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既先云已矣。明久已不見也。疾時色興德廢。故起斯歎也。此語亦是重出。亦孔子再時行教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
臧文仲魯大夫也。竊盜也。臧文仲雖居位。居位不當。與盜位者同。故云竊位者與。

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此臧文仲竊位之由也。凡在位者。當助君舉賢才以共匡佐。而文仲在位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薦之於君使與己同立公朝。所以是素盜位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躬身也。君子責己厚。小人責人厚。責人厚則爲怨之府。責己厚。人不見怨。故云遠怨。

蔡謨曰。儒者之說。雖於義無違。而於名未安也。何者以自厚者爲責己。文不辭矣。厚者謂厚其德也。而人又若己所未能而責物以能。故人心不服。若自厚其德而不求多於人。則怨路塞。責己之美雖存乎中。然自厚之義不施於責也。侃按蔡雖欲異孔。而終不離孔辭。孔辭亦得爲蔡之釋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不曰猶不謂也。如之何謂事卒至非己力勢可奈何者也。言人生常當思慮。卒有不可如何之事。逆而防之。不使有起。若無慮而事
起。是不曰如之何事也。李充曰。謀之於其未兆。治之於其未亂。何當至於臨難而方曰如之何也。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若不先慮而如之何之事。非唯凡人不能奈何矣。

雖聖人亦無如之何也。故云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三人以上爲群居。群居共聚有所談說。終於日月而未曾有及義之事也。

好行小慧,難矣哉!
小惠小小才智也。若安陵調謔屬也。以此處世。亦難爲成人也。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義宜也。質本也。人識性不同。各以其所宜爲本。

禮以行之,
雖各以所宜爲本。而行之皆須合禮也。

孫以出之,
行及合禮。而言出之必使遜順也。

信以成之,
行之合禮。而言遜順而出之。終須信以成之也。

君子哉!
如上義可謂爲君子之行也。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猶患也。君子之人常患己無才能耳。不患己有才能而人不見知之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沒世謂身沒以後也。身沒而名譽不稱揚爲人所知。是君子所疾也。故江熙曰。匠終年運斤不能成器。匠者病之。君子終年爲善不能成名。亦君子病之也。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求責也。君子自責己德行之不足。不責人也。小人不自責己。而責人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
矜矜莊也。君子自矜莊己身。而己不與人爭也。故江熙曰。君子不使其身侻焉若非終日。自敬而已。不與人爭勝之也。

群而不黨。
君子乃朋群義聚。而不相阿黨爲私也。故江熙曰。君子以道相聚。聚則爲群。群則似黨。群居所以切磋成德。非於私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
舉人必須知其德行。不可聽言而薦舉之。故君子不爲也。

不以人廢言。
言又不可以彼人之卑賤。而廢其美言而不用也。故李充曰。詢于蒭蕘。不恥下問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問求善事。欲以終身奉行之也。

子曰:其恕乎。
此是可終身行之一言也。恕謂内忖己心。外以處物。言人在世。當終身行於恕也。故云其恕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釋恕事也。夫事非己所欲者。不可施與人也。既己所不欲。亦必人所不欲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
孔子言。我之於世。平等如一。無有憎愛毀譽之心。故云誰毀誰譽也。

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既平等一心。不有毀譽。然君子掩惡揚善。善則宜揚。而我從來若有所稱譽者。皆不虛妄。

必先試驗其德。而後乃譽之耳。故云其有所試矣。

又通云。我乃無毀譽。若民人百姓有相稱譽者。則我亦不虛信而美之。其必以事試之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斯民者謂若此養民也。三代夏殷周也。言養民如此無私毀譽者。是三代聖王治天下用直道而行之時也。郭象曰。無心而付之天下者直道也。有心而使天下從己者曲法。故直道而行者毀譽不出於區區之身。善與不善信之百姓。故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試之斯民也。

注意如向說。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則亡矣夫。

孔子此歎世澆流迅速時異一時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史者掌書之官也。古史爲書。若於字有不識者。則懸而闕之。以俟知者。不敢擅造爲者也。孔子自云。己及見昔史有此時闕文也矣。

有馬者,借人乘之,
孔子又曰。亦見此時之馬難調。御者不能調。則借人乘服之也。

今則亡矣夫。
亡無也。

當孔子末年時。史不識字。輒擅而不闕。有馬不調。則恥云其不能。必自乘之以致傾覆。故云今亡也矣夫。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巧言亂德,
辭達而已。不須巧辨。巧辨文多。更於德爲亂之也。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須容忍。則大事乃成。若不能忍小。則大事之謀亂也。又一通云。凡爲人法。當依事以斷。事無大小皆便求了。若小小不忍。有所慈爲。則大謀不成也。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
設有一人爲眾所憎惡者。必當察其德。不可從眾雷同而惡之也。所以然者。此人或特立不群爲眾佞共所陷害。故必察之也。

眾好之必察焉。」
又設有一人爲眾所好愛者。亦當必察。不可隨眾而崇重之也。所以然者。或此人行惡。爲群惡之所黨愛。故亦必察也。衞曰。賢人不與俗爭。則莫不好愛也。俗人與時同好。亦則見好也。凶邪害善。則莫不惡之。行高志遠。與俗違忤。俗亦惡之。皆不可不察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者通物之妙也。通物之法。本通於可通。不通於不可通。若人才大則道隨之而大。是人能弘道也。若人才小則道小。不能使大。是非道弘人也。

故蔡謨曰。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人可適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適人。故曰非道弘人也。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有過能改。如日食反明。人皆仰之。所以非過。過而不改則成過也。江熙曰。一過容恕。又文則成罪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勸人學也。終猶竟也。寢眠也。言我嘗竟日終夕不食不眠。以思天下之理。唯學益人。餘事皆無益。故云不如學也。郭象曰。聖人無詭教。而云不寢不食以思者何。夫思而後通。習而後能者。百姓皆然也。聖人無事而不與百姓同事。事同則形同。是以見形以爲己異。故謂聖人亦必勤思而力學。此百姓之情也。故用其情以教之。則聖人之教因彼以教彼。安容詭哉。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謀猶圖也。人非道不立。故必謀道也。自古皆有死也。不食亦死。死而後已。而道不可遺。故謀道不謀食也。

耕也,餒在其中矣。
餒餓也。唯知耕而不學。是無智之人也。雖有穀必他人所奪。而不得自食。是餓在于其中也。

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雖不耕而學。則昭識斯明。爲四方所重。縱不爲亂君之所祿。則門人亦共貢贍。故云祿在其中矣。故子路使門人爲臣。孔子云。與其死於臣之手。無寧死二三子之手。是也。

君子憂道不憂貧。
學道必祿在其中。所以憂己無道而已也。若必有道。祿在其中。故不憂貧也。

江熙曰。董仲舒曰。遑遑求仁義。常患不能化民者。大人之意也。遑遑求財利。常恐匱乏者。小人之意也。此君子小人謀之不同者也。慮匱乏故勤耕。恐道闕故勤學。耕未必無餓。學亦未必得祿。祿在其中。恆有之勢是未必。君子但當存大而遺細。故憂道不憂於貧也。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
謂人有智識。得及爲官位者。故云智及之也。雖謀智能及。不及能用仁守官位。故云仁不能守之也。此皆謂中人不備德者也。

雖得之,必失之。
祿位雖由智而得爲之。無仁以持守之。必失祿位也。

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莅臨也。又言若雖能智及仁守。若臨民不用莊嚴。則不爲民所敬。

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雖智及仁守莅莊。而動靜必須禮以將之。若動靜不用禮。則爲未盡善也。

李充曰。夫智及以得其失也蕩。仁守以靜。其失也寛。莊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禮然後和之。以禮制智則精而不蕩。以禮輔仁則溫而不寛。以禮御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也。顏特進曰。智以通其變。仁以安其性。莊以安其慢。禮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之道深遠。不與凡人可知。故云不可小知也。德能深潤物。物受之深。故云而可大受也。張憑曰。謂之君子。必有大成之量。不必能爲小善也。故宜推誠闇信。虛以將受之。不可求備責以細行也。

小人道淺。故云不可大受。淺則易爲物所見。故可以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甚猶勝也。仁水火三事。皆民人所仰以生者也。水火是人朝夕所須。仁是萬行之首。故非水火則無以食。非仁則無有恩義。若無恩及飲食。則必死。無以立世。三者竝爲民人所急也。然就三事之中。仁最爲勝。故云甚於水火也。

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此明仁所以勝水火事也。水火乃能治民人。民人若誤履蹈之。則必殺人。故云水火吾見蹈而死者也。仁是恩愛政行之。故宜爲美。若誤履蹈之則未嘗殺人。故云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王弼曰。民之遠於仁甚於遠水火也。見有蹈水火死者。未嘗見蹈仁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仁者周窮濟急之謂也。弟子毎事則宜讓師。唯行仁宜急。不得讓師也。

張憑曰。先人後己。外身愛物。履謙處卑。所以爲仁。非不好讓。此道非所以讓也。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貞正也。諒信也。君子權變無常。若爲事苟合道。得理之正。君子爲之。不必存於小信。自經於溝瀆也。

一通云。君子道無不正。不能使人信之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國家之事知無不爲。是敬其事也。必有纏勳績。乃受祿賞。是後其食也。江熙曰。恪居官次。以達其道。事君之意也。蓋傷時利祿以事君也。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有教無類。
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繆播曰。世咸知斯旨之崇教。未信斯理之諒深。生生之類。同稟一極。雖下愚不移。然化所遷者其萬倍也。生而聞道。長而見教。處之以仁道。養之以德。與道終始。爲乃非道者。余所不能論之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之爲事。必須先謀。若道同者共謀。則精審不誤。若道不同而與共謀。則方圓義鑿枘事不成也。

子曰:辭,達而已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
言語之法使辭足宜達其事而已。不須美奇其言以過事實也。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冕見。
冕魯之樂師也。見來見孔子也。

及階。
及至也。階孔子家堂階也。師冕來見至孔子家階也。

子曰:階也。
冕盲來見至階。孔子語之曰。階也。使之知而登之也。

及席。
已升階至孔子堂上席也。

子曰:席也。皆坐。
孔子又語之曰。至席。令其登席而坐。皆倶也。孔子見瞽者必起。師既起。則弟子又隨而起。冕至席已坐。故孔子亦坐。弟子竝坐。故云皆坐也。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某席中人也。冕無目。不識座上人。故孔子歴告之以座上人之姓名也。既多人。故再曰某在斯某在斯也。隨人百十。毎一一告之云。子張在此。子貢在此。

師冕出。
見孔子事畢而出去也。

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
道猶禮也。子張見孔子告之階席人姓名字。故冕出而問孔子向與師冕言之是禮不與也。

子曰:然,
答曰是禮也。

固相師之道也。
又云冕既無目。故主人宜爲之導相所以歴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