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堯曰第二十       回目錄

堯曰者古聖天子所言也。其言天下太平禪位與舜之事也。所以次前者。事君之道。若宜去者拂衣。宜留者致命。去留當理。事跡無則太平可覩。揖讓如堯。故堯曰最後次子張也。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矣。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民悅。

堯曰:
稱堯之言教也。此篇凡有三章。雖初稱堯曰。而寛通眾聖。故其章内并陳二帝三王之道也。

就此一章中凡有五重。自篇首至天祿永終為第一。是堯命授舜之辭。又下云舜亦以命禹為第二。是記者序舜之命禹。亦同堯命舜之辭也。又自予小子履至萬方有罪在朕躬為第三。是湯伐桀告天之辭。又自周有大賚至在予一人為第四。是明周武伐紂之文也。又自謹權量至章末為第五。明二帝三王雖有揖讓與干戈之異。而安民取治之法則同也。又下次子張問孔子章。明孔子之德同於堯舜諸聖也。上章諸聖所以能安民者。不出尊五美屏四惡。而孔子非不能為之。而時不値耳。故師資殷勤往反論之也。下又一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此章以明孔子非不能為。而不為者知天命故也。

咨,爾舜。
自此以下堯命舜以天位之辭也。咨咨嗟也。爾汝也。汝於舜也。舜者諡也。堯名放勳。諡云堯也。舜名重華。諡云舜也。諡法云。翼善傳聖曰堯。仁盛聖明曰舜也。堯將命舜。故先咨嗟歎而命之。故云咨汝舜也。所以歎而命之者。言舜之德美兼合用我命也。

天之曆數在爾躬,
天天位也。歴數謂天位列次也。爾汝也。躬身也。堯命舜曰。天位列次次在汝身。故我今命授與汝也。

列次者。謂五行。金木水火土。更王之次也。

允執其中。
允信也。執持也。中謂中正之道也。言天信運次既在汝身。則汝宜信執持中正之道也。

四海困窮,
四海謂四方蠻夷戎狄之國也。困極也。窮盡也。若内執中正之道。則德教外被四海。一切服化莫不極盡也。

天祿永終。
永長也。終猶卒竟也。若内正中國。外被四海。則天祚祿位長卒竟汝身也。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

舜亦以命禹。
此第二重。明舜讓禹也。舜受堯禪在位。年老而讓與禹。亦用堯命己之辭以命於禹也。故云。舜亦以命禹也。所以不別為辭者。明同是揖讓而授也。當云舜曰咨爾禹天之歴數以下之言也。

曰:予小子履,
此第三重。明湯伐桀也。伐與授異。故不因前揖讓之辭也。澆淳既異。揖讓之道不行。禹受人禪而不禪人。乃傳位與其子孫。至末孫桀無道為天下苦患。湯有聖德。應天從民。告天而伐之。此以下是其辭也。予我也。小子湯自稱謙也。履湯名也。將告天故自稱我小子而又稱名也。

敢用玄牡,
敢果也。玄黑也。牡雄也。夏尚黑。爾時湯猶未改夏色。故猶用黑牡以告天。故云果敢用於玄牡也。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昭明也。皇大也。后君也。帝天帝也。用玄牡告天而云敢明告于大大君天帝也。

此伐桀告天辭。是墨子之書所言也。然易說云湯名乙。而此言名履者。白虎通云。本湯名履。克夏以後。欲從殷家生子以日為名。故改履名乙。以為殷家法也。

有罪不敢赦。
湯既應天。天不赦罪。故凡有罪者則湯亦不敢擅赦也。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此明有罪之人也。帝臣謂桀也。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猶臣事君。故謂桀為帝臣也。不蔽者言桀罪顯著。天地共知。不可隱蔽也。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朕我也。萬方猶天下也。湯言我身若自有罪。則我自有當之。不敢關預於天下萬方也。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若萬方百姓有罪。則由我身也。我為民主。我欲善而民善。故有罪則歸責於我也。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
此第四重。明周家法也。此以下是周伐紂誓民之辭也。舜與堯同是揖讓。謙共用一辭。武與湯同是干戈。故不為別告天之文。而即用湯之告天文也。而此述周誓民之文。而不述湯誓民文者。尚書亦有湯誓也。今記者欲互以相明。故下舉周誓。則湯其可知也。周周家也。賚賜也。言周家受天大賜。故富足於善人也。或云周家大賜財帛於天下之善人。善人故是富也。

此如前通也。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已上
尚書第六泰誓中又言。雖與周有親。而不為善。則被罪黜。不如雖無親而仁者必有祿爵也。

管蔡謂周公之弟管叔蔡叔也。流言作亂。周公誅之。是有親而不仁。所以被誅也。箕子是紂叔父。為紂囚奴。武王誅紂。而釋箕子囚。用為官爵。使之行商容。微子是紂庶兄也。見紂惡而先投周。武王用之為殷後於宋。竝是仁人。於周無親。而周用之也。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此武王引咎自責辭也。江熙曰。自此以上至大賚。周告天之文也。自此以下所修之政也。禪者有命無告。舜之命禹一準於堯。周告天文少其異於殷。所異者如此。存其體不錄修也。侃案湯伐桀辭皆云天。故知是告天也。周伐紂文。句句稱人。故知是誓人也。

謹權量,
此以下第五重。明二帝三王所修之政同也。不為國則已。既為便當然也。謹猶愼也。權稱也。量斗斛也。當謹愼於稱尺斗斛也。

審法度,
審猶諦也。法度謂可治國之制典也。宜審諦分明之也。

修廢官,
治故曰修。若舊官有廢者則更修立之也。

四方之政行矣。
自謹權以下若皆得法。則四方風政竝服行也。

興滅國,
若有國為前人非理而滅之者。新王當更為興起之也。

繼絕世,
若賢人之世被絶不祀者。當為立後係之。使得仍享祀也。

舉逸民,
若民中有才行超逸不仕者。則躬舉之於朝廷為官爵也。

天下之民歸心焉。
既能興繼舉。故為天下之民皆歸心。繈負而至也。

所重,民、食、喪、祭。
此四事竝又治天下所宜重者也。國以民為本。故重民為先也。民以食為活。故次重食也。有生必有死。故次重於喪也。喪畢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故次重祭也。

寬則得眾,
為君上若能寛。則眾所共歸。故云得眾也。

敏則有功,
君行事若儀用敏疾。則功大易成。故云有功也。

公則民悅。
君若為事公平。則百姓皆歡悦也。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其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內之吝,謂之有司。

此章第二。明孔子同於堯舜諸聖之義也。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問於孔子求為政之法也。

子曰:尊五美,
尊崇重也。孔子答曰。若欲從政當尊崇於五事之美者也。

屏四惡,
屏除也。又除於四事之惡者也。

斯可以從政矣。
若尊五除四。則此可以從政也。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張并不曉五美四惡。未敢并問。今且分諮五美。故云何謂五美也。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
歴答於五。此其一也。言為政之道能令民下荷於潤惠而我無所費損。故云惠而不費也。

勞而不怨,
二也。君使民勞苦。而民其心無怨。故云勞而不怨也。

欲而不貪,
三也。君能遂己所欲。而非貪吝也。

泰而不驕,
四也。君能恆寛泰。而不驕傲也。

威而不猛。
五也。君能有威嚴。而不猛厲傷物也。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張亦并未曉五事。故且先從第一而更諮也。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答之也。因民所利而利之。謂民水居者利在魚蜃蛤。山居者利於果實材木。明君為政即而安之。不使水者居山。渚者居中原。是因民所利而利之。而於君無所損費也。

擇其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孔子知子張竝疑。故并歴答也。言凡使民之法。各有等差。擇其可應勞役者而勞役之。則民各服其勞而不敢怨也。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欲有多塗。有欲財色之欲。有欲仁義之欲。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言人君當欲於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欲財色之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也。江熙曰。我欲仁則仁至非貪也。

君子無眾寡,
言不以我富財之眾而陵彼之寡少也。

無小大,
又不得以我貴勢之大加彼之小也。

無敢慢,
我雖眾大而愈敬寡小。故無所敢慢也。

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能眾能大。是我之泰。不敢慢於寡小。是不驕也。故云泰而不驕也。殷仲堪曰。君子處心以虛。接物以為敬。不以眾寡異情。大小改意。無所敢慢。斯不驕也。

君子正其衣冠,
衣無撥。冠無免也。

尊其瞻視,
瞻視無回邪也。

儼然
若思以為容也。

人望而畏之,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故服而畏之也。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望而畏之。是其威也。即之也溫。是不猛也。

子張曰:何謂四惡?
己聞五美。故次更諮四惡也。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一惡也。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從。然後乃殺。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殺。則是酷虐之君也。

不戒視成謂之暴。
二惡也。為君上見民不善。當宿戒語之。戒若不從。然後可責。若不先戒勗。而急卒就責目前。視之取成。此是風化無漸。故為暴卒之君也。暴淺於虐也。

慢令致期謂之賊。
三惡也。與民無信而虛期。期不申丁寧。是慢令致期也。期若不至而行誅罰。此是賊害之君也。袁氏曰。令之不明而急期之也。

猶之與人也,出內之吝,
四惡也。猶之與人謂以物獻與彼人。必不得止者也。

吝難惜之也。猶會應與人而其吝惜於出入之屬。故云出内之吝也。

謂之有司。
有司謂主典物者也。猶庫吏之屬也。庫吏雖有官物而不得自由。故物應出入者。必有所諮問不敢擅易。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故云謂之有司也。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此章第三。明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更明孔子知命。故不為政也。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故云無以為君子也。

窮謂貧賤。達謂富貴。竝稟之於天。如天之見命為之者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其身於世也。故禮運云。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詩云。人而無禮不死何俟。是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江熙曰。不知言則不能賞言。不能賞言則不能量彼。猶短綆不可測於深井。故無以知人也。

 

錢塘  汪庚  校字

論語集解義疏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