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泰伯第八       回目錄

泰伯者周太王長子。能推位讓國者也。所以次前者。物情見孔子栖遑。常謂實係心慮。今明泰伯賢人尚能讓國。以證孔子大聖雖位非九五。豈以粃糠累眞。故泰伯次述而也。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泰伯者周太王之長子也。太王者即古公亶甫也。亶甫有三子。大者泰伯。次者仲雍。少者季歷。三子竝賢。而泰伯有讓德深遠。雖聖不能加。故云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其至德之事在下。范寧曰。泰善大之稱也。伯長也。泰伯周太王之元子。故號泰伯。其德弘遠。故曰至也。

三以天下讓,
此至德之事也。其讓天下之位有三跡。故云三以天下讓也。所以有讓者。少弟季歷生子文王昌。昌有聖人徳。泰伯知昌必有天位。但井天位者。必須階漸。若從庶人而起則為不易。太王是諸侯。己是太王長子。長子後應傳國。今欲令昌取王位有漸。故讓國而去。令季歷傳之也。其有三跡者。范寧曰。有二釋。一云。泰伯少弟季歷生子文王昌。昌有聖德。泰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令傳國於季歷以及文王。因太王病。託採藥於吳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於此遂有天下。是爲三讓也。又一云。太王病而託採藥出。生不事之以禮。一讓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歷主喪。死不葬之以禮。二讓也。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季歷主祭禮。不祭之以禮。三讓也。繆協曰。泰伯三讓之所為者。季歷文武三人而王道成。是三以天下讓也。

民無得而稱焉。
德讓跡既隱。當時人民不覺。故無能稱其讓德者也。故范寧曰。詭道合權。隱而不彰。故民無得而稱。乃大徳也。繆協曰。其讓之跡詭。當時莫能知。故無以稱焉。可謂至德也。或問曰。泰伯若堪有天下。則不應讓人。若人有天下。則泰伯復無天下可讓。今云三以天下讓。其事如何。或通云。泰伯實應傳諸侯。今讓者諸侯位耳。而云讓天下者。是爲天下而讓。今即之有階。故云天下也。然仲雍亦隨泰伯而隱。不稱仲雍者。國位在泰伯。泰伯讓是導仁軌也。仲雍隨是揚其波也。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子曰:
此章明行事悉須禮以為節也。

恭而無禮則勞,
夫行恭遜。必宜得禮。則若恭而無禮。則遜在床下。所以身自為勞苦也。

慎而無禮則葸,
葸畏懼過甚也。若慎而無禮。則畏懼之甚。於事不行也。

勇而無禮則亂,
勇而有禮。内則擎跪於廟堂之上。外則捍難於場之所。若勇而無禮則爲殺害之亂也。

直而無禮則絞。
絞刺也。直若有禮。則自行不邪曲。若不得禮。對面譏刺他人之非。必致怨恨也。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君子人君也。篤厚也。人君若自於親屬篤厚。則民下化之。皆競興起仁恩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也。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故舊謂朋友也。偷薄也。人君富貴而不遺忘昔舊友朋。則下民效之不為薄行也。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啓開也。予我也。孔子昔授孝經於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稟受至死不忘。故疾病臨終日。召己門徒弟子。令開衾視我手足毀傷與不。亦示父母全而生己。己亦全而歸之也。先足後手。手近足遠。示急從遠而視也。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既令開衾。又引詩證己平生敬愼畏懼有毀傷之心也。戰戰恐懼。兢兢戒愼也。如臨深淵恐墜也。如履薄氷恐陷也。夫人於高巖之頂。俯臨萬丈之深淵。必恐懼寒心。恆畏墜落也。冰之厚者猶不可履。況跪行薄冰之上。孰不斂身戒愼恐陷乎。言我平生畏愼身體之心。如人之臨履深薄也。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引詩既竟。又語諸弟子也。而今今日也。而後即今日以後也。免免毀傷也。既臨終而得不毀傷。故知自今日以後。全歸泉壤。得免毀傷之事也。

小子。
小子諸弟子也。曾子言竟而呼諸弟子語之。令識己言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敬子魯大夫仲孫捷。也來參問曾子之疾也。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得敬子之問疾。因而戒之也。將敬戒之。故先發此言欲明我所以相戒之意也。言鳥之臨死。唯知哀鳴。而不知出善言。此則是鳥之常。人之將死。必宜云善言。此則是人之常也。若人臨死而無善言。則與鳥獸不異。今我將臨死。故欲出善言以戒汝也。故李充曰。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其愼終始在困不撓也。禽獸之將死。不遑擇音。唯吐窘急之聲耳。人若將死。而不思令終之言。唯哀懼而已者。何以別於禽獸乎。

是以君子之將終。必正存道。不忘格言。臨死易簀困不違禮。辨論三德。大加明訓。斯可謂善言也。

或問曰。不直云曾子曰而云言曰何也。答曰。欲重曾子臨終言善之可錄。故特云言也。又一通云。出己曰言。答述曰語。曾子臨終綿困。不堪答述也。示直出己之懷而已。

此注亦明如向釋。又繆協曰。曾子謙不以遠理自喻。且敬子近人。故以常言語悟之。冀其必納也。然繆解亦得會苞注也。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此以下即曾子所述善言也。道猶禮也。言君子所貴禮者有三事也。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此所貴三之第一也。動容貌謂成儀容舉止也。君子坐則儼然。行則蹌濟。如此則人望而畏之。不敢有暴慢之者。故云斯遠暴慢也。故顏延之云。動容則人敬其儀。故暴慢息也。

正顏色,斯近信矣;
此所貴三之第二也。就凡人相見。先覩容儀。容儀故先也。次見顏色。顏色故為次也。人之顏色恆欲莊正。不數變動。則人不敢欺詐之。故云近信也。故顏延之云。正色則人達其誠。故信者立也。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此所貴三之第三也。辭氣言語音聲也。既見顏色。次接言語也。出言有章。故人不敢鄙穢倍違之也。故顏延之云。出辭則人樂其文。故鄙倍絶也。侃謂。暴慢鄙倍同是惡事。故曰遠。而信是善事。故云近也。

誕猶詐妄也。

惡鄙醜也。戻背也。禮記云。言悖而出。亦悖而入。若出能不悖。故鄙戻不入於耳也。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豆禮器也。竹曰。木曰豆。豆盛俎醢。盛果實。竝容四升。柄尺二寸。下有H跗也。舊云。敬子不存大事。大事即斥前三禮也。而好修飾豆。豆比三事爲小事。故曾子先戒此三禮。若豆之事付於有司。不關汝也。有司謂典豆之官也。

依苞此注亦得如舊說也。若欲又爲一通。亦得云敬子好務小事。而忽略豆。故曾子曰。汝不須務小。當使有司存於宗廟豆之禮也。而繆協別通曰。豆禮器。可以致敬於宗廟者。言人能如上三貴。則祝史陳信無愧辭。故有司所存豆而已。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
此明顏淵德也。

以能問於不能,
能才能也。時多誇競。無而為有。虛而為盈。唯顏淵謙而反之也。顏淵實有才能。而恆如己不能。故雖見不能者猶諮問尋求也。

以多問於寡;
多謂識性之多也。己識雖多。常不敢自言己多。故毎問於寡識者也。

有若無,實若虛,
又處人閒。未嘗以己之才徳爲有爲實。恆謙退如虛無也。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校報也。人有惡加犯己者。己不報之也。殷仲堪曰。能問不能。多問於寡。或疑其負實德之跡。似乎爲教。而然余以爲外假謙虛黄中之道。沖而用之。毎事必然。夫推情在於忘賢。故自處若不足。處物以賢善。故期善於不能。因斯而言。乃虛中之素懷。處物之誠心。何言於爲教哉。犯而不校者。其亦不居物以非乎。推誠之理然也。非不爭事也。應物之跡異矣。其爲中虛一也。

友謂顏淵也。曾子言。唯昔吾友能爲上諸行也。江熙曰。稱吾友言己所未能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
託謂憑託也。六尺之孤謂童子無父而為國君者也。年齒幼少。未能自立。故憑託大臣。如成王託周公者也。

可以寄百里之命,
百里謂國也。言百里舉全數也。命者謂國之教令也。幼君既未能行政。故寄冢宰攝之也。如周公攝政也。然幼孤云託。教令云寄者。有以故也。託是長憑無反之言。寄是暫寄有反之目也。君身尊重。故云託。示長憑於阿衡者也。教命待君年長而還。君自裁斷。是有反也。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國有大難。臣能死之。是臨大節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言為臣能受託幼寄命。又臨大節不回。此是君子人與也。再言君子。美之深也。而繆協曰。夫能託六尺於其臣。寄顧命於其下。而我無二心。彼無二節。授任而不失人。受任而不可奪。故齊必同乎君子之道。審契而要終者也。非君子之人與君子者。孰能要其終而均其致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通謂丈夫也。弘大也。毅謂能強果斷也。言丈夫居世。必使德行弘大而能果斷也。

任重而道遠,
釋所以宜弘毅義也。即所任者重。所行者遠。故宜德大而能斷也。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此解任重也。士既以仁為平生之任。此任豈得不謂為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此釋道遠也。已止也。言知行仁不可少時而止。必至死乃後而止耳。至死乃止。此道豈不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
此章明人學須次第也。

興於詩,
興起也。言人學先從詩起。後乃次諸典也。所以然者。詩有夫婦之法。人倫之本。近之事父。遠之事君故也。又江熙曰。覽古人之志。可起發其志也。

立於禮,
學詩己明。次又學禮也。所以然者。人無禮則死。有禮則生。故學禮以自立身也。

成於樂。
學禮若畢。次宜學樂也。所以然者。禮之用和為貴。行禮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

王弼曰。言有為政之次序也。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乎聲歌。所以陳詩採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損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聲樂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詩。則無以觀風。風乖俗異。則禮無所立。禮若不設。則樂無所樂。樂非禮則功無所濟。故三體相扶。而用有先後也。侃案輔嗣之言可思也。且案内則明學次第。十三舞勺。十五舞象。二十始學禮。惇行孝悌。是先學樂。後乃學禮也。若欲申此注。則當云先學舞勺舞象。皆是舞詩耳。至二十學禮。後備聽八音之樂。和之以終身成性。故後云樂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明天道深遠。非人道所知也。由用也。元亨日新之道。百姓日用而生。故云可使由之也。但雖日用而不知其所以。故云不可使知之也。張憑曰。為政以德則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為政以刑。則防民之為
。民知有防而爲彌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爲政當以徳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術也。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
好勇之人。若能樂道自居。此乃爲可耳。若不能樂道。而憎疾己之貧賤。則此人必為亂也。故繆協曰。好勇則剛武。疾貧則多怨。以多怨之人習於武事。是使之為亂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夫不仁之人。當以理將養。或冀其感悟。若復憎疾之太甚。則此不仁者近無所在。必為逆亂也。故鄭康成曰。不仁人疾之太甚。是使之為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其餘謂周公之才伎也。言人假令有才能如周公旦之美。而用行驕
。則所餘如周公之才伎者。亦不足復可觀者。以驕沒才也。故王弼曰。人之才美如周公。設使驕。其餘無可觀者。言才美以驕棄也。况驕者必無周公才美乎。假無設有以其驕之鄙也。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勸人學也。穀善也。言學三年者必至於善道也。若三年學而不至善道者。必無此理也。故云不易得也已。孫綽曰。穀祿也。云三年學足以通業。可以得祿。雖時不祿。得祿之道也。不易得已者。猶云不易已得也。教勸中人已下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
此章教人立身法也。

篤信好學,
令篤厚於誠信。而好學先王之道也。

守死善道。
寧為善而死。不為惡而生。故云守死善道也。

危邦不入,
謂初仕時也。見彼國將危則不須入仕也。

亂邦不居。
謂我國已亂。則宜避之不居住也。然亂時不居。則始危時猶居也。危者不入。則亂故宜不入也。

天下有道則見,
天下謂天子也。見謂出仕也。若世王有道。則宜出仕也。

無道則隱。
若時王無道則隱。枕石嗽流也。陳文子棄馬十乘而去。是亂邦不居也。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國君有道。則宜運我才智佐時出仕。宜始得富貴。而己獨貧賤。則是才德淺薄不會明時。故為可耻也。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國君無道而己出仕。招致富貴。則是己亦無道。得會惡逆之君。故亦為可耻也。江熙曰。不枉道而事人。何以致無道寵。寵所以耻也。夫山林之士。笑朝廷之人束帶立朝不獲逍遙也。在朝者。亦謗山林之士褊厄。也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是以夫子兼弘出處之義。明屈申貴於當時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安國曰欲各專一於其職也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師魯太師也。摯太師名也。始首也。關雎詩篇也。洋洋聲盛也。于時禮樂崩壞。正聲散逸。唯魯太師猶識關雎之聲。而首理調定。使聲盛盈於耳聽也。

侃謂即前篇孔子語其樂曰。樂其可知。始作翕如之屬。而其受孔子言而理之得正也。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
此章歎時世與古反也。

狂而不直,
狂者用行宜其直趣無廻。不俟於善惡。而當時狂者不復直也。故下卷則云。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侗而不愿,
謂籠。未成器之人也。愿謹愿也。人幼未成人者。情性宜謹愿。而當時幼者亦不謹愿也。

謹愿無情愿貌也。

悾悾而不信,
悾悾謂野愨也。野愨之人宜可信。而于時野愨者皆詐詭。不復宜可信也。

吾不知之矣。
既與古時反。故孔子曰。非復我能知測也。王弼曰。夫推誠訓俗。則民俗自化。求其情僞則儉心茲應。是以聖人務使民皆歸厚。不以探幽爲明。務使姦僞不興。不以先覺爲賢。故雖明竝日月猶曰不知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言學之為法。急務取得。恆如追前人欲取必及。故云如不及也。又學若有所得。則戰戰持之。猶如人執物恆恐去失。當錄之為意也。

李充曰。學有交勞而無交利。自非天然好樂者。則易為懈矣。故如懼不及猶恐失之。況可怠乎。繆協稱中正曰。學自外來。非夫内足。恆不懈惰乃得其用。如不及者已及也。猶恐失者未失也。言能恐失之則不失。如不及則能及也。

如注意則云。如若也。言人學宜熟。若學而不及於熟。雖得猶恐失之也。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此美舜禹也。舜禹古聖天子也。巍巍高大之稱也。言舜禹逢時遇世。高大可美也。舜受堯禪而有天下。禹受舜禪而有天下。此二聖得時有天下。竝非身所預求。而君自禪之也。一云。孔子歎己不預見舜禹之時也。若逢其時。則己宣道當用也。故王弼曰。逢時遇世。莫如舜禹也。江熙曰。舜禹受禪有天下之極。故樂盡其善。歎不與竝時。蓋感道契在昔而理屈當今也。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子曰:
此美堯也。

大哉堯之為君也!
為禪讓之始。故孔子歎其為君之德大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則法也。言唯天德巍巍。既高既大。而唯堯能法而行之也。所以有則天之德者。夫天道無私。唯德是與。而堯有天位禪舜。亦唯德是與。功遂身退。則法天而行化也。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蕩蕩廣遠之稱也。言堯布德廣遠。功用遍匝。故民無能識而名之者也。

王弼曰。聖人有則天之徳。所以稱唯堯則之者。唯堯於時全則天之道也。蕩蕩無形無名之稱也。夫名所名者。生於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惡相須。而名分形焉。若夫大愛無私。惠將安在。至美無偏。名將何生。故則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罰。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譽。罰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記者又美舜德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五人者禹一。稷二。契三。皐陶四。伯益五也。言舜有此五臣。共治天下。故治也。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武王周發也。予我也。亂理也。武王曰。我有共理天下者有十人也。

周公但第一也。周公名旦。是武王弟也。

照公奭第二也。亦武王弟也。

太公望第三也。謂呂望也。呂望本姓姜氏。呂望名尚。釣於磻溪。文王出獵。遙見而呼之曰。望公七年矣。今乃見光景于斯。於是接之上車。文王自御而還。因名爲望。爲周太師。故云太公也。

畢公第四也。

榮公第五也。

大顛第六也。

閎夭第七也。

散宜生第八也。

南宮适第九也。

文母文王之妻也。是有莘氏之女太姒也。

十人有九丈夫一婦人也。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
記者先列虞周二國之臣數。而後書孔子之言於下也。孔子歎曰。良才之難得不其如此乎。言如此。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此是才難之證也。唐虞堯舜有天下之號也。際者謂堯舜交代之間也。斯此也。此謂周也。言唐虞二代交際共有此五臣。若比於此周。周最爲盛。雖爲盛尚不滿十人。十人之中有文母。一婦人為十人之數。所以是才難也。季彪難曰。舜之五臣一聖四賢。八元八凱一〈十〉有六人。據左氏明文。或稱齊聖。或云明哲。雖非聖人。抑亦其次也。周公一人。可與禹為對。太公召公。是當稷契。自畢公以下恐不及元凱。就復強相攀繼而數交少。何故唐虞人士反不如周朝之盛也耶。彪以爲斯此也。蓋周也。今云唐虞之際於此為盛。言唐虞之朝盛於周室。周室雖隆不及唐虞。由來尚矣。故曰巍巍蕩蕩莫之能名。今更謂唐虞人士不如周室。反易舊義。更生殊說。無乃攻乎異端有害於正訓乎。侃案師說曰。季氏之意極自允會春秋。合當堯舜。但既多才勝周。而孔子唯云兩代有五人者。別有以也。欲盛美周德隆於唐虞。賢才多乎堯舜。而猶事殷紂。故特云唐虞五而周代十也。又明言有婦人者。明周代之盛。匪唯丈夫之才。抑婦人之能匡弼於政化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參三也。天下有九州。文王爲雍州西伯。六州化屬文王。故云三分天下有二。猶服事於殷也。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雖聖德之盛。猶服事惡逆之君。故可謂為德之至極者也。

苞氏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殷家州牧曰伯。文王為雍州伯。雍州在紂西。故曰西伯也。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子曰:
此美禹也。

禹,吾無間然矣;
閒猶非也。孔子美禹之徳美盛。而我不知何以厝於非矣。郭象曰。舜禹相承。雖三聖故一堯耳。天下化成則功美漸去。其所因循常事而已。故史籍無所稱。仲尼不能閒。故曰禹吾無間然矣。李充曰。夫聖徳純粹。無往不備。故堯有則天之號。舜稱無爲而治。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弗與焉。斯則美聖之極名。窮理之高詠矣。至於此章。方復以事跡歎禹者。而豈徒哉。蓋以季世僻王。肆情縱欲。窮奢極侈。麗厚珍膳而俺簡僞乎享祀。盛纖靡而闕慢乎祭服。崇臺榭而不恤乎農政。是以亡國喪身。莫不由乎此矣。於有國有家者。觀夫禹之所以興也。覽三季之所以亡。可不愼與。

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此已下皆是禹不可閒之事也。其有三事。一是飲食。飲食為急。故最先也。二是衣服。衣服緩於飲食。故為次也。三是居室。居室緩於衣服。故最後也。菲薄也。禹自所飲食甚自麤薄。而祭祀牲牢極乎豐厚。故云菲飲食致孝乎鬼神也。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禹又自常衣服甚自麤惡。而祭祀之服大華美也。飲食供鬼神。故云孝。祭服供自己身。故云美也。然云黻冕。冕是首服爲尊。黻是十二章最下爲卑。卑尊倶居。中可知也。一云。黻非服章。政是黻之服也。舉此則正服可知也。

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溝洫田土通水之用也。禹自所居。土階三尺。茅茨不剪。是卑宮室也。而通達畎畝以利田農。是盡力溝洫也。

禹,吾無間然矣。
美禹既深。故重云無閒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