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回學海無盡藏

 

論語點睛補註上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以德者,以一心三觀,觀於一境三諦,知是性具三德也。三德秘藏,萬法之宗。不動道場,萬法同會。故譬之以北辰之居所。

補註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中諦者,統一切法。修行者,依於真諦而起空觀,依於俗諦而起假觀,依於中諦而起中道圓觀。此三觀者,三世諸佛之心印也。堯舜禹授受,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心法,亦即此三觀。惟一即空觀,惟精即假觀,允執厥中即空假雙照之中觀也。故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北辰即上帝之所居。上帝居須彌山頂。吾人所居之贍部洲,在須彌山南,故稱之曰北辰。實則一小世界,東西南北四天下之中樞也。日月眾星,皆環繞須彌山腰而行,故曰拱之。為政以德,則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動而民敬,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又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卹孤而民不倍,故取譬於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此指示一經宗要,令人隨文入觀,即聞即思即修也。若知詩之宗要,則知千經萬論,亦同此宗要矣。

補註思妄心也。無邪真心也。詩三百篇,皆妄心所成。妄依真有,真妄不二。解此義者,全妄成真。黃花翠竹,皆是真如。紙畫木雕,無非真佛。故曰﹕思無邪也。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五霸雖駕言於德禮,總只政刑。帝王雖亦似用政刑,無非德禮。蓋德禮,從格物誠意中來。孟子所謂集義所生。政刑,徒賢智安排出來。孟子所謂義襲而取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只一學字到底。學者,覺也。念念背塵合覺,謂之志。覺不被迷情所動,謂之立。覺能破微細疑網,謂之不惑。覺能透真妄關頭,謂之知天命。覺六根皆如來藏,謂之耳順。覺六識皆如來藏,謂之從心所欲不踰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須至八十九十,始可幾之。故雲﹕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此孔子之真語實語。若作謙詞解釋,冤卻大聖一生苦心。返聞聞自性。初須入流亡所。名之為逆。逆極而順,故名耳順。即聞所聞盡。分得耳門圓照三昧也。

補註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如來藏即佛性。亦即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妙真如心也。真者不妄。如者不變。妙者不可思議也。入流亡所。即返聞聞自性,逆隨緣之流,順不動之性。性體不動。故能聞所聞俱盡也。是謂圓照三昧。三昧者,正定之法門也。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克己復禮,方能以禮事親。違禮,即非孝矣。

補註一部孝經。三言盡之。禮之大者。無過於勸親戒殺免墮惡道。念佛求生淨土。陽復齋勸提倡素食詩雲﹕果蔬百穀各芬芳。種種烹調恣啖嘗。何苦刀頭結冤業。不辭世世變豬羊。欲將宰割報親恩。轉送雙親地獄門。豈料孝思成毒計。愚生真是可憐蟲。數百亡靈哭震天。阿難問佛佛宣言。殺生設祭資冥福。豈意翻成惡道緣。(佛與阿難在河邊行,見五百餓鬼,歌吟而前。阿難問佛,佛言﹕其家子孫,為彼修福,當得解脫,是以歌舞。又見數百好人,啼哭而過,阿難又問,佛言﹕彼家子孫,為其殺生設祭,後有大火逼之,是以啼哭。見大藏一覽。)三年饘粥報親恩。自古君民一例同。漢室何緣廢昌邑。居喪私自饌雞豚。(漢迎昌邑王入紹帝位,因居喪不素食,奉太后詔廢免。見霍光傳。孟子言三年之喪,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陽明素食尊喪禮。特為甘泉設一餚。歸去遺書猶切責。俗儒何忍恣烹砲。(明王陽明為湛甘泉,自遠來弔,特設一肉甘泉切責之。見陽明文集)若能勸親念佛。或為親念佛。求生淨土。永脫輪迴。尤為大孝。蓮池大師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真至言也。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此等點示,能令有人心者痛哭。

補註其,謂父母也。唯父母致疾之憂。則必竭誠盡敬。和氣婉容,以事其親矣。修身立行,揚名後世,以慰其親矣。孔子之答問孝諸章。孟子所謂養志。所謂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皆是唯其疾之憂之心推之也。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以犬馬養,但養口體。能養志者,乃名為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根於心而生於色。孝在心,而不獨在事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私者,人所不見之地,即慎獨獨字。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於言語動靜之際。窺見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退,非顏子辭退。乃孔子退而求之於接見問答之表耳。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己之所以所由所安,千停百當。則人之所以所由所安,不難視觀察矣。故君子但求諸己,如磨鏡然。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觀心為溫故。由觀心故,圓解開發,得陀羅尼,為知新。蓋天下莫故於心,亦莫新於心也。

補註陀羅尼印度語。譯雲能持。又雲能遮。持善令不失,遮惡令不生也。溫故者,明其不變之體。知新者,妙其隨緣之用。溫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

 

 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乾坤太極,皆器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無非器也。況瑚璉鬥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學而上達,便是不器。此言得之。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是此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生緣、法緣、無緣,三慈。皆是周。愛見之慈,即是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即有聞無慧。思而不學,即有慧無聞。罔者,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墮坑落塹也。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端,頭緒也。理本不異。但頭緒一差,則天地懸隔。

補註佛老孔三教。皆有正道與末流異端之分。攻乎異端,則自害害他,可不慎乎。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謂無所不知,方名為知。不是強不知以為知也。此則向外馳求,全昧知體。故今直向本體點示,祇要認得自己真知之體。更無二知。此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旨,參看。方見聖人道脈之妙。若捨此而別求知。不異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騎牛覓牛矣。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何日無聞,何日無見。聞見不患不多。患不能闕疑殆,慎言行耳。祿在其中,是點破天爵天祿,乃吾人真受用處。若作有得祿之道解釋,陋矣陋矣!

補註乾祿謂求福也。言是口業,行是身業,慎是意業,身口意三業勤修,外則寡尤,內則寡悔,即是自求多福。故曰﹕祿在其中。多聞多見,而不能闕疑闕殆,隨波而流,隨風而靡,則災禍墮落之所由來也。可不慎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惟格物誠意之仁人,為能舉直錯枉。可見民之服與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於民也。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臨莊,從知及仁守發源。知及仁守,祇是致知誠意耳。孝慈,舉善教不能,皆是親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可見聖門為治,別無岐路。此節三個則字,上節兩個則字,皆顯示感應不忒之機,全在自己。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此便是為政以德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不信自己可為聖賢,如何進德修業。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知來之事,聖人別有心法,與如來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鏡無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子張鶩外,尚未能學孔子之跡,又安可與論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禮之損益答之。然禮之綱要,決定不可損益。所損益者,因時制宜,隨機設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復禮為仁,則知實智。若知隨時損益之致,則知權智。既知權實二智,則知來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遠,善哉善哉!

補註禮,有理有事。不可損益者,理也。所可損益者事也。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罵得痛切,激動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