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回學海無盡藏

 

論語點睛補註上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世人雖甘心為不仁,未有肯棄禮樂者。但既棄仁,即棄禮樂。故就其不肯棄禮樂處,喚醒之也。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儉非禮之本,而近於本。故就此指點,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嗚呼!可以中國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卓吾云﹕季氏聞之,不勝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處。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無所爭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素以為絢,謂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稱絕色也。人巧終遜天工,故曰繪事後素。後者,落在第二義之謂。非素質後加五採之解。禮後乎者,直斥後進之禮為不足貴。亦非先後之後。卓吾云﹕與言詩,非許可子夏也。正是救禮苦心處。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無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方外史曰﹕禪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聞之矣。教自擊鼓而往者,吾不欲聽之矣。律自發心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嗚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補註當與三家者以雍徹章合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程季清曰﹕王者於天下大定之後,方行禘禮。爾時九州之方物,畢貢於前。歷代之靈爽,盡格於廟。可謂豎窮橫遍,互幽徹明,浹上洽下。無一事一物,不羅列於現前一剎那際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謂此處無銀三十兩也。

補註子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此本性一體之說也。知神人之一體,為萬物而報恩,其知禘與一切祭之說矣。若殺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則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處無銀三十兩。蕅師蓋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與許也。祭如不祭,謂無誠心之人,故夫子不許之。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卓吾云﹕媚,便獲罪於天矣。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花發之茂,由于培根。禮樂之文,本於至德。至德本於身,而考於古,即是千聖心法。故從周,祇是以心印心。又從周,即從夏商,即從太古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卓吾云﹕只論禮與非禮,那爭知與不知。方外史曰﹕不知便問,是孔子直心道場處。若云雖知亦問者,謬矣。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見得是羊,孔子見即是禮。推此苦心,便可與讀十輪、佛藏二經。(二經明剃髮染衣者,不論具戒破戒,乃至不曾受戒,亦是佛弟子相,決定不可毀辱。)卓吾云﹕留之,則為禮。去之,則為羊。故云﹕其羊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於三寶境,廣修供養。人亦以為靡費者,多矣。哀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後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廣繼嗣之道。故樂不淫,哀不傷。若以求後妃,得後妃為解,可笑甚矣。詩傳、詩序,皆云後妃求淑女。不知紫陽何故?別為新說。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患三家之強暴,問於有若。有若對曰﹕惟禮可禦暴亂。此端本澄源之論也。今云戰慄以敬神明,似則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詳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卓吾云﹕實是說他諫他咎他,亦是說哀公、諫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匡天下處,是其仁。不儉,不知禮處,是其器小。孔子論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蓋大器已不至此,況不器之君子乎。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樂是心之聲,聞其樂而知其德。故翕如純如等,須從明德處悟將來。非安排於音韻之末也。

補註孔子論樂。即是論心。樂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樂也。始作翕如者,因該果海,故當慎之於初也。從之者,謂聞善言,見善行,沛然莫禦,若決江河。純如者,用志不紛,乃凝於神也。皦如者,光明遍照,無所障礙。繹如者,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盡於未來也。一切事如是而成,樂亦如是而成也。古者司樂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稱之曰太師。尚書舜典,命夔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此皆以樂正心之義也。心正而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矣。故曰神人以和,孔子於樂屢言之矣。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曰樂則韶舞,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曰﹕人而不仁如樂何?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曰﹕鄭衛之音,亡國之音也。樂之關係成敗興亡者如此,故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治國者,其知此義乎?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終身定評,千古知己。夫子真萬古木鐸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覺浪禪師曰﹕此評樂,非評人也。蓋韶樂,能盡舜帝之美。又能盡舜帝之善。武樂,能盡武王之美,未能盡武王之善。舜武,都是聖人,豈有未盡善者。方外史曰﹕王陽明謂金之分兩不必同,而精純同。以喻聖之才力不必同,而純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論。故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即是吾不欲觀之意,非是觀其得失。

補註哭泣盡情,哀之淺者也。念佛送終,求佛接引,出輪迴,生淨土,哀之深者也。孔子易傳,言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可知死者精氣,不死者靈魂,變則善惡殊途,升沉遠隔。若墮畜生餓鬼地獄,苦不可言。故臨命終時,家人親屬,當朗誦佛號,助生淨土。不宜哭泣擾其心神,陷親苦趣,罪莫大焉。待體溫已冷,神識已離,然後收歛,盡情哭泣無妨矣。願仁人孝子,廣播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