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回學海無盡藏

 

論語點睛補註上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為美。道以宅心,反不擇仁而處。何其重軀殼,而輕性靈也。補註 西方極樂邦,眾聖之仁里。得託蓮花生,萬倍閻浮美。樓閣七寶成,黃金為大地。思衣而得衣,思食而得食。光明照十方,壽命無量劫。不歷阿僧祇,一生補佛位。不聞惡道名,何況有其實?一句阿彌陀,得此不思議。如此妙法,不肯修行。如此淨土,不求往生。見佛聞法,精進不退,直至成佛,而甘居五濁惡世,甘受生死輪迴,可謂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見有心外之約樂,便不可久處長處。可見不仁之人,無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則約樂皆安。利仁,則約樂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無好無惡,故能好能惡。無好無惡,性量也。能好能惡,性具也。仁,性體也。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此章皆誡訓之辭。若處非道之富貴,去非道之貧賤。便是去仁,便不名為君子。若要真正成個君子。名實相稱。須是終食之間不違,造次顛沛不違。

補註讀不以其道為句,不以其道,而處富貴,是不處仁也。不以其道,而去貧賤,是去仁也。去仁何以為君子?欲無終食之間違仁,方便法門,無如念佛。念佛者,常念南摩阿彌陀佛。南無譯云歸依。阿彌陀佛,譯云無量光無量壽正覺也。本性光明壽命無量,故念佛即是念仁。閒忙無廢,鈍慧均能。白居易詩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念仁全憑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業障,長善根,出輪迴,生淨土,利益尤不可思議也。淨土念佛法門,若在孔子時,早入中國,必當普通教育修持矣。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惡不仁者,用個其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云﹕無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處。蓋有之矣,謂世界爾許大,豈無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見耳。望之之辭。好仁者,就是慚。惡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於仁中求過耳。孰肯於過中求仁哉?然惟過,可以觀仁。小人有過,則必文之。仁人有過,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聞道者,如何死得。 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聞道。若知朝聞可以夕死。便知道是豎窮橫遍。不是死了便斷滅的。

補註愚夫斷見,謂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軀殼,不死者性靈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萬於生者,有死而得樂十百千萬於生者,不知六道輪迴之苦,淨土無生之樂,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聞道而夕死可者,聞出輪迴而生淨土之大道也。六道輪迴者,天人神為三善道,畜鬼地獄為三惡道。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便知輪迴六道之無常,地獄種種慘苦之難受。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便知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大願,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莊嚴,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生死事大,瞬息無常,當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遲疑不決,以待來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可不哀哉!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當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參看。便見聖賢學脈。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義之與比,正所謂時措之宜。卻須從格物慎獨來。若欲比義,便成適莫。義來比我,方見無適莫處。比義,則為義所用。義比,則能用義。比義,則同告子之義外。便成襲取。義比,則同孟子之集義。便是性善。當與趙州使得十二時,壇經悟時轉法華並參。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見德者,不見有土。見土者,不見有德。見法者,不見有惠。見惠者,不見有法。此皆獨喻於懷,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能以禮讓,不但用得禮,亦為得國。不能以禮讓為國,不但治不得國,亦用不得禮。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此對治悉檀,亦阿伽良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切示下手動夫,不是印證。正是指點初心,須向一門深入耳。忠恕真實貫得去,亦是有個省處,乃能如此答話。然不可便作傳道看,顏子既沒,孔子之道的無正傳。否?則兩歎今也則亡,豈是誑語。

補註一者不變之體,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萬,乃至無量數,皆隨緣之用,其體皆一也。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曰一以貫之。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盡其致。喻義,故利亦是義。喻利,故義亦是利。釋門中發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為同喻。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方是慚愧二字實義。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方可云盡大地無不是藥。此聖賢佛祖總訣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始終只一幾諫。幾諫,祇是敬父母。故期之以聖賢。不違不怨,祇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方,法也。為法故遊,不為餘事也。不遠遊句,單約父母在說。遊必有方,則通於存沒矣。

補註所事非主,所學非師,所交非友,所行非義,皆非方也。遊必有方,所以慰親心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喜懼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

補註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親愛別離,無能免者,安得不懼?大慈菩薩偈云﹕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觀心為要。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言敏行,祇是一事。觀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眾善畢至。方外史曰﹕此約觀心釋也。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辱,則不能事其君。疏,則不能交其友。不數,正是納忠盡誼之法,非為求榮求親而已。亦非當去當止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