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
論語點睛補註上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卓吾云﹕罕言利,可及也。罕言利與命與仁,不可及也。方外史曰﹕言命言仁,其害與言利同,所以罕言。今人將命與仁掛在齒頰,有損無益。
【補註】孔子所言。皆利也。命也。仁也。仁即心性。利命即因果。除卻心性因果,復何言乎?以學者機感之殊,則見有常言,有罕言。子貢所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是不聞也,非不言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卓吾云﹕謂門弟子之言,不敢自安之語也。然黨人則孔子知己矣。
【補註】射者目注一的。禦則有六轡如組。兩驂如舞之妙用焉。則是執無所執也。無所執故能大。故博學而無所成名也。易傳時乘六龍以禦天。龍者變化不測之象也。即此執禦之註腳。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卓吾云﹕真是時中之聖。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由誠意,故毋意。毋意,故毋必。毋必,故毋固。毋固,故毋我。細滅,故粗必隨滅也。由達無我,方能誠意。不於妄境生妄惑。意,是惑。必、固,是業。我,是苦。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脈流通,即是文。非謙詞也。如此自信,何嘗有畏。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固天縱之為一句。子貢謂夫子直是天縱之耳。豈可將聖人祇是多能者耶。此必已聞一以貫之,故能如此答話。然在夫子,的確不敢承當聖人二字,故寧受多能二字。而多能甚鄙甚賤,決非君子之道也。大宰此問,與黨人見識,天地懸隔。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不但無人問時,體本無知。即正當有人問時,仍自空空,仍無知也。所叩者,即鄙夫之兩端。所竭者,亦即鄙夫之兩端。究竟吾何知哉!既叩其兩端而竭之。則鄙夫亦失其妄知,而歸于無知矣。
【補註】空空如也。即是鄙夫與佛平等之佛性。兩端即鄙夫之虛妄分別知見也。竭則性相不二。自他不二。何有兩端。兩端即空。一亦不立。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此老熱腸猶昔。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此與問仁章參看,便見顏子真好學。又見顏子正在學地未登無學。約我以禮,正從克己復禮處悟來。欲罷不能,正從請事斯語處起手。欲從末由,正是知此道非可仰鑽前後而求得者。兩個我字,正即克己由己之己字。王陽明曰﹕謂之有,則非有也。謂之無,則非無也。
【補註】一切眾生,真如本性,無量無邊,不生不滅,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故仰之彌高,讚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博我以文,知真如之不變而隨緣。約我以禮,知真如之隨緣而不變。未來無盡,我願無盡故欲罷不能。全性起修,故曰既竭吾才不可謂無。故如有所立卓爾,不可謂有。故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夫子之道之妙,即各各本具之真心也。非顏子之善學,烏能知夫子之善誘乎?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路一種流俗知見,被夫子罵得如此刻毒。今有禪門釋子,開喪戴孝。不知何面目見孔子,不知何面目見六祖,不知何面目見釋迦。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沽同,而待與求不同。世人不說沽,便說藏耳。那知此意。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卓吾云﹕先輩謂當問其居不居,不當問其陋不陋。最為得之。
【補註】讀肇公般若無知論。可知無知是本然性體。不是孔子謙詞。譬如明鏡中空,故能隨緣現影。空空如也。即是鄙夫與佛平等之佛性。兩端即鄙夫之虛妄分別知見也。竭則性相不二。自他不二。何有兩端。兩端既空。一亦不立。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亦是木鐸之職應爾。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不要看得此四事容易。若看得容易,便非孔子。
【補註】此四者,皆是孔子之無我。有我相,則驕慢。不能出事公卿,入事父兄。有我相,則有斷見。謂人死即消滅,故喪事不能勉。有我相,則累於形骸,不知觀心之妙。而以飲酒為樂,故為酒困。我見為萬惡之原,其為毒於天下,不可勝數。故孔子一再言之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此歎境也,即歎觀也。蓋天地萬物,何一而非逝者。但愚人於此,計斷計常。今既謂之逝者,則便非常。又復如斯不舍晝夜,則便非斷。非斷非常,即緣生正觀。引而申之。有逝逝、有逝不逝、有不逝逝、有不逝不逝。非天下之至聖,孰能知之?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惟顏子好學,亦惟顏子好德耳。
【補註】德與色對。猶性與相對。凡夫著相而不悟性。故好戀色身,好喫美食,好著美衣,好居美室,皆是好色。不知義理悅心,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功德莊嚴之可貴也。顏子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方是好德。禹之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方是好德。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後一念而方領解,即是惰。先一念而預相迎,亦是惰。如空谷受聲,乾土受潤,大海受雨,明鏡受像。隨語隨納,不將不迎。方是不惰。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進是下手,止是歸宿。正在學地,未登無學,奈何便死。真實可惜。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令人惕然深省。
【補註】苗是生信,秀是開解起行。實是證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今日立志,後來滿其所期,所以可畏。四十五十而不聞道,不能酬今所立之志,則越老越不如後生矣。大凡學道之人,祇是不負初心所期,便為大妙。故不必勝今,只須如今,便可畏耳。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卓吾云﹕與字,最妙。即以法語之言,巽與之言耳。捨法,便無以正人。後三語,深望其改與繹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卓吾云﹕三軍奪帥,亦非易事。借此以極其形容耳。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詩之妙,在一用字。夫子說路之病,在一足字。用,則日進。足,則誤謂到家,不知正是道途邊事耳。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王安石詩云﹕周公吐握勤勞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可與此節書作註腳。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卓吾曰﹕使人自考。方外史曰﹕三個者字,祇是一人。不是三個人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連說三個未可,正要他勉到可處。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此與思無邪一語參看,便見興於詩的真正學問,亦可與佛門中念佛三昧作註腳。卓吾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全在思。人之所以可為聖賢,全在思。故力為辯之。不但為一詩翻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