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回學海無盡藏

 

論語點睛補註下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仁。(僧問和尚如何是佛?)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和尚答曰﹕只你便是。)顏淵曰﹕請問其目。(僧又問曰﹕如何保任。)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和尚答曰﹕一翳在目,空華亂墜。)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僧禮拜。)

克,能也。能自己復禮,即名為仁。一見仁體,則天下當下消歸仁體,別無仁外之天下可得。猶云十方虛空,悉皆消殞。盡大地是個自己也。故曰由己。由己,正即克己己字,不作兩解。夫子此語,分明將仁體和盤托出,單被上根。所以顏子頓開妙悟,只求一個入華屋之方便。故云請問其目。目者眼目,譬如畫龍鬚點睛耳。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工夫。正所謂流轉生死,安樂涅槃,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視聽言動,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非教汝不視不聽不言不動。祇要揀去非禮,便即是禮。禮復,則仁體全矣。古云: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立知,即是非禮。今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即是知見無見也。此事人人本具,的確不由別人。只貴直下承當,有何利鈍可論。故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從此三月不違,進而未止,方名好學。豈曾子子思,所能及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出門四句,即是非禮勿視聽言動之意。邦家無怨,即是天下歸仁之意。但為中根人說。便說得淺近些。使其可以承當。
卓吾云﹕出門二句,即居敬也。己所二句,即行簡也。在邦二句,即以臨其民,不亦可乎也。
王陽明曰﹕亦祇是自家無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其言也訒,不是訒言,全從仁者二字來。直是畫出一個仁者行樂圖。牛乃除卻仁者二字,只說其言也訒。便看得容易了,故即以為之難三字,藥之。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不從君子二字上,悟出不憂不懼根源。便是不內省處。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卓吾云﹕牛多言而躁,兄又凶頑不道。料必不相容者,故憂其將害己也。子夏以死生有命,慰之。又教以處之之法。謂只待以恭敬,疏者可親。況親者乃反疏乎?蓋勸其兄弟和睦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一指能蔽泰山。不受一指之蔽,則曠視六合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陳旻昭曰﹕假饒積粟巨萬,豈名足食。使菽粟如水火,方名足食耳。假饒擁眾百萬,豈名足兵。如周武王觀兵於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方名足兵耳。足食足兵,民乃信之。則去食去兵,民亦信之矣。今時要務。正在去兵去食,不在調兵徵糧也。方外史曰﹕蠲賦稅,以足民食。練土著,以足民兵。故民信之。必不得已而去兵。去官兵,正所以足民兵也。又不得已而去食。去官食,正所以足民食也。所以效死,而民弗去。今時不得已,則屯兵。兵屯,而益不足矣。又不得已,則加稅。稅加而益不足矣。求無亂亡,得乎?聖賢問答,真萬古不易之良政也。又曰﹕既已死矣,且道有信,立個甚麼?若知雖死而立,方知朝聞夕死,可矣。不是死而後已矣的。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有激之言,快心之論。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醇,猶犬羊之醇。文,也是皮膚上事。質,也是皮膚上事。須要知文質從何處發生出來。譬如活虎豹,活犬羊,總是活的。若虎豹之醇,犬羊之醇,總是死貨耳。子貢一生說話,祇有此二句,大似悟的。可與文質彬彬章,參看。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格言良策,萬古不刊。當與去食去兵章,刻於宮殿。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無主。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四個其字,正顯所愛所惡之境,皆自心所變現耳。同是自心所現之境,而愛欲其生,惡欲其死。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非惑而何?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誠不以富,亦祇以異。(宜在有馬千駟章,其斯之謂與上。)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不曰行無倦,居以忠。便見合外內之道。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請各各自思之。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三節、都提出一個子字。正是君子求諸己。乃端本澄源之論。

補註自正其身,而人正矣。自殺其惡,而民善矣。以殺人為政者,殺其軀殼,而噁心不死也。若以無道殺,則怨怨相報,無有窮期,而天災人禍頻來矣。若得善人為政,遍天下獄囚,而曉以三歸五戒之善,生死輪迴之苦,喫素念佛中求生淨土之樂,俟其痛悔修善,然後減輕其罰,則死刑可廢也。故佛法殺人,不斷一命,不損一毛,而噁心自滅,易所謂神武而不殺者也。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隨惡緣,而習於為惡。雖沈淪畜生餓鬼地獄之三惡道,而佛性不變。況人道乎?願為政者,認識佛法,為救國救世無上正道。以至誠之心,躬自倡導,先正其身,而齊其家。然後施之國政,則風行草偃之效無難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真正好先生。金沙不濫,藥病灼然。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自辱,則反帶累朋友,所以不可。若知四悉隨機,方可自利利他。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為蓮故華,以文會友也。華開蓮現,以友輔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