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回學海無盡藏

 

論語點睛補註下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只消慍見,便是濫。若知樂在其中,那見有窮可慍。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卓吾云﹕腐儒謂然非與處,不如曾子之唯,可發一笑。方外史曰﹕俗儒妄謂曾子傳得孔子之道,則子貢亦傳得孔子之道矣。孔子何以再歎今也則亡。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痛下一針。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從來聖賢,祇有為人為學為德而已,斷斷無有為治者。若一有為治之心,則天下益亂矣。恭己二字。即是修己以敬。又即為人,為學為德之實工夫。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信而曰忠,敬而曰篤,對治子張病根也。參前倚衡,但盡其忠信篤敬耳,非以此求行也。惟不求行,夫然後行。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四悉檀。

補註不失人亦不失言,則四悉檀具矣。悉遍也。檀施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是興趣義,所以起信。二為人悉檀,是訓導義,所以開解導行。三對治悉檀,是警策義,所以止惡生善。四第一義悉檀,是解脫義,所以顯性證真。佛說一切法,不離四悉檀。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如此,方名志士仁人。今之志士仁人,宜以此自勘。

賢之與仁。皆吾利器也。奈何鈍置之耶?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王陽明曰﹕顏子具體聖人,其於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只就制度文為上說。此等處,亦不可忽略。非要是如此,方盡善。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於防範上疏闊。須是要放鄭聲,遠佞人。蓋顏子是克己,向里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此方是萬世常行之道。不然,只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輅,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豈便治得。

補註綺語即鄭聲。妄言即佞人。千數百年來,靡麗之駢體,淫蕩之詩賦,謗佛非聖之文辭,皆鄭聲佞人教淫教殆之尤者也。國以為教,家以為學,而不知其非,天下大亂之所由來也。放之遠之,刪之燬之,而後天下可為也。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未超三界外,總在五行中。斷盡二障,慮斯遠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正是不肯絕望。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誅心在一知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厚責人者,祇是不能自厚耳。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畢竟將如之何。

補註知因果,信輪迴,善有所勸,惡有所懲,小人有所忌憚,然後可以教之為善。周安士先生曰﹕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雖聖人並起。無如之何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小慧與義正相反。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行之,行此義也。出之,出此義也。成之,成此義也。卓吾曰﹕不是以義為質,以禮行之,以孫出之,以信成之。方外史曰﹕須向君子二字上著眼。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稱字,去聲。沒世而實德不稱,君子之名,真可疾矣。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識得自己,自然求己。小人祇是不知自己耳,哀哉!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黨為誡勉。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至明至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行於天下,可行於萬世。真是一以貫之。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人自謂在三代後。孔子視之,皆同於三代時。所以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產生正覺。

補註試猶省也。如日省月試之試。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不敢絕望。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皆自亂自己耳。卓吾云﹕一失之浮,一失之躁。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上句,為豪傑伸屈。下句,為鄉愿照膽。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見道,祇是人之所具。天地萬物,又祇是道之所具。誰謂天地生人耶。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為三種懺法作前茅。

補註千年暗室,一炬能消。懺悔猶炬也,無炬則永暗矣。懺法三種,一作法懺,向佛前披陳身口意罪,誓不復作。二取相懺,於定心中,運懺悔想,如佛來摩頂,以感瑞相,期消煩惱。三無生懺,正心端坐,而觀無生之理。如法華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思,本非兩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卓吾云﹕作訓詞看。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知及,仁守,是明明德。莊以蒞之,是親民。動之以禮,是止至善。不能莊蒞動禮,便是仁守不全。不能仁守,便是知之未及。思之思之。如來得三不護,方可名動之以禮。故曰修己以敬,堯舜其猶病諸。

補註如來身口意三業。純淨離過。不須防護。名為三不護。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不可小知,不可以思議測度之也。可大受,如大海能受龍王之雨,能受眾流之歸也。小人反是。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既曰未見蹈仁而死。又曰有殺身以成仁。方信殺身不是死。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卓吾云﹕只為學者,惟有當仁一事讓師,故云。

補註此當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章合看。便知不當貢高,亦不當退屈。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貢高與退屈二者皆非也。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諒,即硜硜小人。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敬其事敬字,從敬止發來。既敬其事,必後其食矣。

 

  子曰:有教無類。

佛菩薩之心也。若使有類,便無教矣。

補註列子沖虛經言。太古神聖之人備知萬物情態。悉解異類音聲。會而聚之。訓而受之。同於人民。故先會鬼神魑魅。次達八方人民。未聚禽獸蟲蛾。言血氣之類。心智不殊遠也。神聖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列子所謂太古神聖者。非三界大師四生慈父之大覺世尊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仁與不仁而已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

從古有幾個真正達的。

卓吾云﹕五字,便是談文祕密藏。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子張看得道字奇特。孔子註得道字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