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    回學海無盡藏

 

論語點睛補註下

                                           古吳蕅益道人智旭述
                          陽復子江謙補註

【子張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卓吾云﹕致命,不用思字,有理。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卓吾云﹕罵得很。方外史曰﹕弘字,篤字,用得妙。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毋友不如己者,原不是拒人。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此便是子夏之學,不是孔子之學,所謂小人儒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卻說得有味。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逼真好同喻。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卓吾云﹕今人倘有文過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像贊。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小心天下去得。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卓吾曰﹕最方而最圓。出入,形容其作用中耳。云何便說未盡合理。 方外史曰﹕若不合理,何名小德。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遊之譏,是要門人知本。子夏之辯,是要門人即末悟本。只此灑掃應對進退,若以為末。到底是末。若知其本,頭頭皆本。二賢各出手眼接引門人。莫作是非會也。

補註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天以一味降時雨。草木隨類各滋榮。君子之道。本末不二。見本見末。見先見後。皆學者機感之不同也。若即末知本。即始知卒。則非至圓至頓之聖人不能。故一乘佛法。分別而說三說五。乃至無量。為菩薩。緣覺。聲聞。天。人。及惡道眾生。曲垂方便。十方三世佛。等一大慈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卓吾曰﹕今人學未優,則已仕矣。仕而優,如何肯學。 方外史曰﹕惟其學未優便仕,所以仕後永無優時。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好朋友,真難得。今人那肯如此說病痛。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惟至孝者,方能至慈。堪為萬世士師座右銘。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殷鑒不遠。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光明正大之論。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卓吾曰﹕分明說他師文武,而語自圓妙。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卓吾曰﹕對痴人,不得不如此淺說。方外史曰﹕世間痴人都如此。向他說極淺事,他便見得深。向他說極深理,他既不知,反認作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