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菩薩,為貪奉事,畜養眷屬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此包含在家、出家菩薩,而較注重出家菩薩。在家菩薩一般不可收弟子,而教在家學生亦等於眷屬。出家菩薩有出家弟子,亦有在家弟子。為人師長,必須自己有能力教導弟子,才可畜養弟子,否則只要弟子為其操勞工作,貪著奉事、供養則錯矣。故此戒即說明不可貪圖弟子奉事,而畜養眷屬。「為貪奉事」,「奉事」乃侍候師長,有事弟子服其勞,乃是應當。若只為貪著弟子之供養侍候,而「畜養眷爾者」,「眷屬」之範圍很廣,舉凡六親眷屬,與已有親屬關係者,皆屬之。在此專指弟子、門生而言。此譯「眷屬」,瑜伽菩薩戒本則作「門徒」,即弟子。若貪圖弟了之奉事而畜養弟子,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之罪過。不犯者:「無貪心畜。」不犯是開緣,若發好心教導弟子並非貪心,而畜養弟子,則不違犯。此不算開緣,只教人合法收弟子、門徒不可有貪心。為人師長須有為師之品德。依出家戒,有四分律、五分律、廣律等。詳明需具何條件,方可接受弟子。如收剃度弟子,須具備那些功德?至少要受過出家大戒,僧臘十夏以上,才可為人師,不滿十夏,不具十種功德,不可為人師長,詳參出家戒。因在座多為在家居士,故省略之。若為在家人傳授三皈依,做證明師,則不在此限。如真正收弟子,在身邊教導,則有一定規矩,比如出家眾,戒律規定,一年至多只能收一沙彌、一比丘。如今師德不張,一年收十個、百個亦有之。即使不為貪心而畜養弟子,也得衡量自己是否具此能力。因收弟子,主要教以佛法,為其主要目標。而既收弟子,則弟子資生方面,亦須助之,使無困難。如此,既具師德,又具財法,方可接受弟子。進一步須觀察此弟子在身邊,自己真能教導他成材成器嗎?將來對佛法是否有大幫助?至少使他能夠自修,成為如法佛弟子。更進一步於教導學生時,對自己道業修持,亦不能有大妨礙。高僧傳中,古代高僧大德,對此甚為用心。例如東晉道安法師,乃「彌天釋道安」,他初出家時,跟隨其授業師做了三年苦工,授業師見弟子智慧聰明太高,非己所能教,乃介紹至佛圖澄處,跟隨佛圖澄和尚求學。之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道安法師。若當時只跟隨其授業師,歷史上則無「道安法師」矣!由此可知古代高僧大德,收弟子決非為求奉侍,必使弟子將來能夠成器,若自己教不了,趕快送到能夠使他成就之處,一點也不敢馬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