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稀飯

      每年的七、八月,是臺中蓮社揮灑功力的時節。大大小小的青年學子,或參加國小、國中的啟蒙班,或參加大專佛學講座,或參加高中生的大啟蒙班。一批批的年輕人,有當學生的、有當老師的,不畏酷暑,不計辛勞,大夥兒在佛前頂禮膜拜,在課堂裡誦讀吟詠,在餐廳中提湯打菜。這一幕幕的場景,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記得雪公常對年輕人說:「年青人要像初昇的旭日一般,作文、說話都要氣象萬千,光芒萬丈。不要哀聲嘆氣,暮氣沉沉。」又說:「說話如喪考妣,辦事就沒次序。」「辦事情,別遲到。遲到的人,不能當大將。機會來了,把握不住。機會走了,只會後悔。」「年青人,字要寫得工整。」「走路別懶洋洋地拖著地走,一副有氣無力,未老先衰的樣子。」「人要有骨氣,一碗稀飯,愈壓是愈稠。別成天喊沒錢,學窮酸氣。」也因此,老人家雖然八、九十歲了,依然像年輕人一樣,朝氣十足,硬骨撐天。
    談到這愈壓愈稠的「一碗稀飯」。現代的年輕人,生長在物資豐足的社會,奇怪的是,承受壓力的能耐卻越來越低。動不動就「不耐煩」,就「受不了」,就「壓力大」。常常稍不順心,就鬧出天大地大的事來。想來這都是因應順境而長養出來的習氣。難怪雪公常說:「人要遇到逆境,才會進步。光是順境,進步不了。」壓稀飯,就是給自己更高的期許,轉不耐煩為耐煩,轉受不了為平心靜氣,奮力突破逆境,勇敢面對困難。無限的潛能,往往就這樣被激發出來,成就了原本以為達不到的目標,而稠稠的稀飯就是這樣被擠壓出來的。
    看到一群群年輕人出入佛門,想起長輩點點滴滴的教誨。而日後究竟有多少年輕人,長大成人後,能夠人格端正,深信因果,如法修行呢?啊,也罷!正因為年輕人,有無限的學習力和可塑性,雪公才說:「來一個是一個,來兩個是兩個。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菩薩誨人不倦的悲腸,是要分寸未曾寒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