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之地例禁募捐

      雪公在臺中佛教蓮社的講經堂上,立了一條社規:「講經之地例禁募捐。」斗大的字,長期孤挺挺地矗立在講堂邊。錢財是世人所追求的,即便作公益事業也是需要財力來推動,雪公何以立此社規來捆綁工作人員呢?老菩薩要弟子們以怎樣的心境來力行佛道呢?在經濟掛帥的工商社會,沒勸募要如何立足呢?
    有道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拿施主的錢財,就要做利人益眾的功德,然後將此功德回向給施主,絕不是拿來個人花用的。有一首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施主的道糧,是用來了道的,不可以隨意糟蹋,箇中是有因果需要酬償的。
    雪公在世時,一再地告誡弟子:「自己的錢可以丟在河裡,眾生的錢一分要當十分用。」又說:「嘴裡念著阿彌陀佛,心中卻盤算著如何營聚謀利,全身沾滿了銅臭氣,道根如何增長呢?念佛人,要緊的是,長存解脫心,不需要萬貫纏身,只要『求道如求食』,自登九品蓮。」
    修行人,身處世間,總要隨緣隨分盡我悲心,然而名利令人昏惑,稍不謹慎,雖只是順手接過施主的功德金,那微細的貢高我慢心,就於茲生焉,好不令人生畏!雪公在社規的背後則另立一條「響應救濟災難代收樂捐」,社會發生了災變,需要大眾伸出援手,這時才可代收樂捐專款專用,而且事後必須具文徵信。那麼公益事業如何推動呢?雪公則常說:「有錢作有錢的功德,沒錢一樣可以行善做功德。」君不聞達摩祖師東來,見梁武帝,梁武帝問:「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祖師言:「實無功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何等恢宏的氣象!梁武帝熱騰騰的心,竟被祖師潑了一盆冷水。原來架子場面等功夫,都不算功德。身處高功利時代的修行人,能不戒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