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臣爭友

      《五種遺規.世範》上說:「人有過失,非其父兄,誰肯毀責?非其契愛,孰肯諫諭?泛然相識,不過背後竊議之耳!」的確,小時候做錯事被苛責時,父母總是很感慨地說:「你啊!現在做錯事,有父母給你更正。等父母不在了,做錯事,誰肯講你?別人只會在背後嘲諷你而已。」
    早在兒童幼年
── 那最好的學習階段,透過父母、師長的引導,修正行為,慢慢有別於禽獸。長大成人,離開了父母、學校,進入了社會,這時行為一旦有差池,幸運的,還能有父母兄長朋友的提醒曉諫。不幸的,變成孤家寡人,輕者,背後讓人指指點點。重者,甚至犯了不可收拾的大錯。
   《孝經》上說:「世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雪公也說:「國家無諫臣,國必亡。人無諫友,人必敗。」人生路上,大家都要成功不要失敗,如果學業成功,事業成功,養兒育女成功,修行成功。「成功」代表著一路的辛苦,那就是開花結果有了代價。然而,如果成功是強取豪奪而來,是欺上瞞下,是忘恩負義,是欺世盜名,這樣德行有虧的「成功」,縱便是豐功偉業,都需要有諫臣諍友來個當頭棒喝。
    只可惜,被諫諍者,常是位高權重的人。辦事即使有錯,或為顏面,或因無知,往往容不得臣子或下人說三道四,以為那是對上不敬,冒犯天威。既不肯納諫,離失敗也就不遠了!像古之聖王,堯、舜,因深怕自己有過錯,還在門口懸掛鐘鼓、謗木,讓人來敲捶提醒。禹王也惡旨酒而好善言。聖賢尚且如此,何況平凡如你我。
   《世範》上又言:「君子唯恐有過,密訪人之有言,求謝而思改。小人聞人之有言,則好為強辯,至絕往來,或起爭訟者,有矣。」品評人物,也可以從這裡下個斷論:肯察納雅言者,便是君子。反之,聞過不改,進而強辯爭訟,那就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