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元的測試

      某師兄說:「我當年謀職時,經過面試後,公司送給每人一張可以到福利社消費的千元禮券。在公司福利社裡,每件商品都只有六、七百元左右。我選了一件六百元的商品。剩餘的差價,公司說,可以用現金找回。結帳時,原本應找回四百元,而櫃檯竟拿九百元找我。當下就多出五百元,我趕快退回給對方。但是對方面無表情,讓我大惑不解。何以對方連謝一聲都沒有。」
    原來這是謀職測試的一部分。凡是馬上退錢的人,或遲疑了一下才退錢的人,都獲得錄取,只是職等高低有別。而沒將錢退回的人,一律未獲錄用。某師兄說:「當年我被錄用了,而且還得到很好的職缺。」他說從此以後,凡事小心謹慎,時時都覺得有人在檢視你。凡是有失道德、良心的事情,絕對不敢輕舉妄為。
    每個人從小讀書,就受相同的道德教育。長大成人後,在「取與之間」,表現則是千差萬別。口誦心惟的聖賢道理,最終都要落實在生活上。某師兄的真實故事,正是活生生的測試。「五百元」,測試你見財貪不貪?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五百元」,測試你的神明靈不靈?拿在手上的錢財,可不等於是你的。不是你應得的錢財,你會如何處理?某師兄,退回了不應得的五百元,因之獲得了一分好工作。有人收下了五百元,卻失去了一分好工作。得與失,嘿!小小五百元,確是「天理昭彰」啊!
    儒家說「臨財毋茍得」,佛家戒貪,談「不與取是偷盜」,現在人動不動抬出「誠信」,道理理解何嘗不清楚?怎奈「說時似悟,對境還迷」,思惑就在六塵境現前時悄然而起,迷得我們團團轉。當下能明辨、能決斷、還了那五百元,豈不是現前一念的覺心嗎?你說它是「智慧」也可以,你說它是「人品」也可以,你說它是「工夫」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