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婚喪喜慶  智展 


 

學佛人行於世間,難免與人酬酢往來,因此人情必須通達,才能有「禮」走遍天下,尤其在家修行者,在這方面更須講求。雪公於民國六十三年特為內典研究班訂定班訓,其中第七條即「洞明人情事故」,何謂「人情」?又為何需要「洞明」?「人情就是一般眾生的心理,恩師勉勵大家在行菩薩道、度眾生時,要透徹的明白眾生的心理,通達人心的好惡,菩薩道才行得通。」(智果〈淺釋內典研究班班訓〉,《明倫》一七六期)由此可知,通達人情的目的是為了與眾生結善緣,以便令入佛智,人情若不通達,菩薩道必橫生障礙。

在日常的人情事故中,「婚喪喜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如何在這上頭掌握學佛人應有的分寸、原則,吾人不可不知。

 

  依佛理  盡人事

 

提到婚喪喜慶,不免想到民間一般總要請地理師挑日子、看風水。針對這樣的風俗,卓智立居士曾請教印光大師,他說:「奉佛之人,為防微杜漸,力矯俗弊計,如遇造墳建屋,是否隨緣相宜位置,但依佛理,存天理,不依俗理講地理?」學佛之人深明因果之理,知道萬法唯心所造,是否如法修行就好,而不必在乎世俗講究的地理呢?

印祖答曰:「雖不力講,亦不宜完全不令地師一看,所謂先盡人事也。若長年養瞎眼之地師,皆是不依天理,不明地理之狂妄人。」學佛人當然不講究堪輿風水,但也不宜完全不擇日、不擇地,草率行事。挑個讓大家都安心的時間、地理,也算是盡了人事,至於完全仰仗地理師的指點來趨吉避凶,那是不依天理、不明地理的狂妄之輩所為,有智慧的學佛人絕不如此。(以上問答見《印祖文鈔三編下冊卷四.答卓智立居士問》)

 

  立於禮  風濁世

 

欲通達人情事故,應以「禮」立住根基,正因如此,雪公為青年學子編著《常禮舉要》一書,目的即在幫助學子出社會後,辦事能更為順利。他老人家在〈編《常禮舉要》緣起〉一文中說:「我是在社會碰過壁的人,也是吃過無限虧的人。知道沒有禮節,萬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禮節,也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特意檢出通常用的幾條來,貢獻給大家,作個參考。要知禮節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種光榮的徽章,是必要通達的。」(《明倫》一六七期)

其中關於「慶弔」的部分,值得吾人特別留意:一、參加吉禮(指祭祀、結婚和作壽等喜事),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不啼泣。二、居喪(百日內)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三、喪服(麻衣、孝服等)不入公門(指公家機關等地處),不觀吉禮。四、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以免新人難堪,並傷新人家長的尊嚴)。五、臨喪(上喪宅或上殯儀館)不笑。六、里有殯(左鄰右舍,或同條街上,有人過世,尚未出殯),不巷歌(不在街頭巷尾或家中唱歌)。七、飯於喪家,酒不赭顏(以示弔喪之真誠)。八、佩會葬徽章者(喪禮中佩帶白布、小花等物),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以免招人忌諱)。

這裡雖只有簡單的八條,但要完全做到並不容易,因為稍一不慎就容易輕忽,尤其在世風澆薄、自我意識張狂的今日,要時時保有這種為人設想的存心,更是難能可貴。婚喪喜慶雖為世俗之事,但若能依「禮」行之,倒也是磨鍊慈悲心的地處。

 

  敬謹以對  不忘念佛

 

董正之先生在回憶雪公生前行誼時,曾提到他在人情事務上的敬謹:「雪公於蓮友婚喪喜慶,每接請帖,每須親往道賀,或致唁。前二十年,禮到人到,近十餘年,則禮到人不到。然關懷親切,一如從前,不待言喻。至逢年節,尤以過舊曆年,元旦起,燈節止,中市外埠蓮友,依禮趨府拜年。臺島正月,氣猶嚴寒,公每因送客感冒,仍不改變素行。」(〈永懷雪公恩師〉,《明倫》一六九期)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到雪公應對世事的堅持與原則。

雪公弟子又回憶道:「他(雪公)自己每日劃定的功課,縱使遭逢婚喪喜慶,也必定要完成的:常勸弟子們說:『寧可不吃飯不睡覺,也不能不做課。』所以除辦公、講課外,經常可看見老人家手不離珠,在那裡記數念佛。」(吳希仁〈憶—雪公恩師內佛外儒的風範〉,《明倫》二六三期)在家人難免俗務紛繁,但修行的意志與工夫是否堅定、紮實,端看在這些俗事的牽纏上能否依然不變道心。火中栽蓮本就殊為不易,如何兼顧世法人情,又能善護業已萌芽的菩提道種,在祖師、大德的提點及躬身實踐當中,吾人確乎有一條明確的道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