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隨喜功德  智展 


 

學佛不外「修福」、「修慧」兩個範疇,在「修福」的部分,除了由外顯的善行來累積福德外,其實內在幾微的起心動念,也是修福的地處,而這綿綿密密的心行,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所謂的「隨喜功德」。

 

  君子成人之美

 

「隨喜功德」,簡言之,即見人為善,便生隨順歡喜之心。雪公說:「君子成人之美,誰辦好事幫助他,佛家的隨喜功德大,如以燭火相施,愈多人點燭火,周遭就愈亮。誰有好事必須成就他,讓他成為好人,這是成就君子,君子成就君子,小人幫助小人,觀友而知其人,總是要叫人家走好路。」(〈明倫采風〉,《明倫》三四四期)「隨喜功德」雖未必是實質出錢出力助人行善,但一句讚嘆或鼓勵的話,卻也能使他人的善行如綿延、相傳的燭火,照亮世間黑暗的角落,因此,佛弟子都應學習此等存心。

印光祖師說:「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艣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復寧波某居士書〉)在祖師眼中,對於世間善事能懷著一顆隨喜之心,是佛弟子行善的基本存心;一念隨喜心雖然看似微小,卻也能培植福報,作為往生西方的助行。所以,「隨喜功德」不只是成人之美而已,更能在無形中增加菩提路上向前衝刺的動能。

 

  以隨喜代替嫉妒

 

相對於「隨喜功德」,一般人常有的心理卻是見不得別人好。看別人做善事,非但沒有隨喜心,反而不以為然,或出言毀謗,這便是嫉妒心在作祟。「嫉妒」在佛法中稱之為「小隨煩惱」,是一種心病,不但障礙修道,也對健康有損。雷久南博士就認為,欲得福壽康寧,就必得轉嫉妒心為隨喜心,這樣才能保持心情愉快,成為一個有福之人:「看到別人成功,有好事情時,要訓練自己跟著歡喜,也可想想佛菩薩所做的功德,這樣心情一定愈隨喜愈快活,漸漸地就能將嫉妒心的習性轉過來。如此來訓練自己的心念,心情會好,命運也會改變。事實上,壽命、健康、命運等之好壞在於福報問題。一個人如果時常隨喜,福報就會增加。」(〈癌症與身心靈的關係〉,《明倫》二二七期)

雪公在來臺第十年時,也曾勸勉蓮友們,要轉嫉妒心為隨喜心:「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有惡,不攻擊要勸導,或守默。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新春敬為臺中蓮友進一言〉,《明倫》二六一期)可見,嫉妒是眾生通病,即使學佛多年也未必能覺察,因此老人家才殷切提醒。若能常懷隨喜心,心量必然寬廣,道場也必然和合,吾人若欲學有進境,就得在這上頭多下點功夫。

 

  隨喜的殊勝處

 

在《大智度論》中,對於「隨喜功德」有一個很巧妙的比喻:「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以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行!」隨喜心,如見人買賣香。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也會聞到香氣。香並無折損,買賣雙方也沒有損失,隨喜他人的功德就是如此。菩薩因有隨喜心,所以功德大過二乘人。

隨喜功德,使人心量擴增;心量變大,才能含容更多的福德。福德豐厚之人,成佛之道必定順遂,難怪位居等覺之位的普賢菩薩,還要懇切發願:「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博地凡夫如吾人,若欲轉凡成聖,就得效法菩薩,發廣大心,時時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