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懺悔  智展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首偈頌出於《普賢行願品》,佛弟子們都琅琅上口。的確,「懺悔」在修行過程中,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若不懂得時時發露懺悔,欲了生脫死、成佛作祖,無異自欺欺人。印光大師說:「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復高邵麟居士書四〉)可見,真誠無偽地坦露,並對自己在身口意上的缺陷、瑕疵懷抱慚愧之心,實是成就道業的根基。

 

  懺其前愆悔其後過

 

何謂「懺悔」?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上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由此可知,懺悔的真義不但在對先前的罪業表示悔過之心,更要有永不復作(不貳過)的堅定願力,如果只是「懺其前愆」而沒有「悔其後過」,就不是誠心懺悔,而只是半吊子罷了。

針對凡夫眾生在懺悔上的虛應故事,南宋大慧普覺禪師在他的語錄上,曾這樣描述:「有一種人,早晨看經、念佛、懺悔,晚間縱口業罵詈人,次日依前禮佛懺悔,卒歲窮年,以為日課,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謂之斷相續心。一斷永不復續,一懺永不復造,此吾佛懺悔之意。學道之士,不可不知也。」斷相續心,永不復造,說來容易,能否做得到,在在考驗佛子的毅力與決心。可見「懺悔」二字的內涵,不僅在表面文字的理解而已,它關鍵的實質,是吾人必須傾一生之力去實踐,方能有所領悟。

 

  懺悔轉因果

 

在佛門中,吾人常聽祖師大德說,必須深信因果,事實上,一個人確實必得深信因果,才能由衷發露真懺悔。印祖說:「人生世間,壽夭窮通,皆由宿因所致。而有大善大惡者,則亦有轉禍為福,轉福為禍之種種不同。以故聖賢皆注意於修持,佛法亦注重於懺悔也。能懺悔往愆,聿修厥德,則一切受用,皆非宿業所感之舊矣。宜詳閱袁了凡〈立命篇〉,則可悉知。」(〈復葉沚芬居士書一〉)古來世出世間的聖賢,正因深知因果不虛,所以都非常重視心地的修持,強調德性的涵養,而這正與佛家注重懺悔的旨趣一致。人的一生當中,長壽或短命,窮困或顯達,雖然由宿生的業因決定,但是,真誠地懺悔過失,讓光明的德性顯露,卻能轉變命運,將人生導入坦途。大家所熟知的明朝袁了凡的事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雪公說:「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轉,罪惡喻如霜露,懺心喻如杲日,但求日後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明倫采掇〉,《明倫》二四三期)能真心懺悔過失,就像天上高懸著明亮而充滿熱力的太陽一樣,能讓凝結在心地上的冰霜(罪惡)消融殆盡。心地坦蕩光明,沒有了罪惡的陰影和負擔,自能轉禍為福、逢凶化吉,而這一切都由於罪業隱沒,心地的德性顯露的緣故。

 

  世間二健兒

 

印祖在〈復周智茂居士書〉上說:「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世間有兩種強而有力的人,一種是自然不造作罪業,一種是造作罪業後能真心悔改。懺悔要真心,若心不真,口頭說說是毫無益處的,就像只讀藥方而不吃藥,病情絕對沒有康復的希望。最怕的是立志不堅定,行持一暴十寒,這樣到頭來,只是徒有修行之名,而沒有任何實質的益處啊!

「懺悔」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根基,唯有真心懺悔,才能真正止惡修善,乃至圓滿究竟佛果。要做到「自不作罪」或許不易,但我們可以不斷鞭策自己,真心實意地懺悔,如此一來,才稱得上是菩提道上勇猛精進的「健兒」,而非虛有其表,欺誑佛菩薩的佛門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