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不偷盜  智展 


 

「偷盜」是佛門所謂「十惡業」之一,意即「不與取」。凡是他人的東西,在沒有經過對方同意之下,不論有意或無心,只要擅自據為己有,就是偷盜的行為。在現今這個投機風氣瀰漫,宵小及詐騙集團猖獗的社會,媒體報導總是充斥著偷拐搶騙的行為,顯見偷盜惡行之甚囂塵上。因此,表彰不偷盜的善行,確立學佛人立身處世的準則與方向,有相當的必要性。

 

  謹守分際不隨染緣

 

學佛便是在「戒定慧」三學上熏修,而持戒首重五戒,不偷盜即是五戒之一。雪公弟子曾提及老人家在持守五戒(特別是「不偷盜」)上的嚴謹:「老人平日自律甚嚴,弟子均知,更不待言。常說一切戒律,首重五戒,因為此乃人格的基本,認真持守,方保人身。舉其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在『不偷盜』方面,對於辦公室的紙張、信封,從不敢擅自挪作私用;對公家的錢,一絲一毫也不敢納入腰兜。其他諸如買磚的錢不買瓦、買瓦的錢不買磚等等,老人家都是謹守分際,終身奉行。」(吳思飛〈廣學三藏教 不改彌陀行雪廬老人對佛教八宗的看法〉,《明倫》三Ο六期)持戒嚴謹,在於深知「因果」之理,因此對於非己之物,不存任何非分之想。預防偷心現行,要在個人的念頭、行持上著力,這不但是修行的工夫,也是為人的根本涵養。

在物欲橫流的今日,外界的種種誘惑,是挑動眾生偷心相當關鍵的因素,因此,要將「不偷盜」持守得好,除了上述的認知,還得不隨染緣。雪公弟子說道:「恩師(雪公)教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當六根與六塵接觸之時,必須提高警覺,及時回光返照,勿受外境的污染!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時時記著『淨』字,力求身淨、口淨、意淨,便是修學佛法的秘訣!」(智果〈修學法要─淺釋內典研究班班訓〉,《明倫》一七三期)唯有力求身、口、意的清淨,方能不受濁世以貪名圖利為尚的價值觀影響,而做出盜財、盜名、盜位等種種下劣行徑。若不知檢束身心,而一味放縱欲望,隨染緣牽引而去,那自然就漸漸失去人格,而與三惡道相應了。

 

  無功受祿等同偷盜

 

持守「不偷盜」戒,看似平易、簡單,但若論及細微之處,對於修行在在都是挑戰。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記載一位鄞縣書生的故事,可以提供吾人反省、思量。

話說,此書生雖善於文章,卻始終無法考取功名,只能以教書勉強養家活口。後來生了一場大病,病中夢見自己竟來到地府,納悶之餘,就問陰間的官吏:「我生了這場病,是不是就快死了呢?」陰司回答:「你還不會死,但是你的祿運已盡,恐怕不久也會來這裡報到了。」書生不解,急忙說道:「我平生以教書為業,也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為何祿運已盡呢?」陰司說:「正因你是老師,卻沒有好好教書,只是虛受別人的報酬,形同『無功竊食』,因此才大大削減了自己的祿運,也連帶抵銷了陽壽。」書生從夢中驚醒,後來果然一病不起。臨終時,因將這件事說給身旁的至親好友聽,以作為警戒,才因此流傳開來。

由這則故事可知,偷盜並不僅止於偷人財寶、名位等有形之物,倘若無功受祿,也等同偷盜,不僅折祿也折壽。現今社會流行「A好康」,最好自己不用付出半點勞力、心力,就能名利雙收、口袋滿滿。殊不知,因果絲毫不爽,非分的財寶與名位,終究得以另一種形式去折抵、兌換。試問,這真的佔到便宜了嗎?

 

  不偷盜的利益

 

在《十善業道經》中,佛對龍王說了遠離偷盜的十種利益,可作為吾人持守不偷盜戒的激勵與助緣:「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敗家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可見,不擇手段去強取豪奪,不如謹守分際、安分守己,因為那才是讓生活和心靈永保富足的根本之道。

佛在《辯意長者子經》上又說:「不盜常大富,自然錢財寶,七寶為宮殿,娛樂心常好。」不偷盜就能得到富貴的福報,錢財寶物自然擁有。來生居住在七寶莊嚴的宮殿,並能常保快樂無憂之心。學佛人若欲在這一切「向錢看」的濁世離苦得樂,實應於此深思、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