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書磨:董遇經驗 ●養光
回目錄  ↺回明倫叢書  ↺回明倫月刊

報載一位就讀國小的孩子,苦於學校推動的讀經功課,常常是邊背邊哭,聲淚俱下,父母十分不忍,便以孩子讀的經典「大人都不懂」為由,反映給校方,請學校檢討讀經的存廢。幾天下來,該不該讓孩子讀「不懂」的經典,在報紙上的民意論壇,眾說紛紜。現在國小的國語課本,編者力求國小孩子能「懂」,孩子學習之後也的確會認會寫許多單字,至於內容情境可就貧乏了。而從古至今,代代相傳的經典,孩子要不要熟誦呢?董遇的經驗,可作參考。

根據魏略記載,漢朝末年,有一位董遇,字季直,個性質樸,不善言語。當京城關中擾亂不安時,董遇和哥哥董季中依靠一位段煨將軍。後來各地鬧飢荒,董遇兄弟就以採野生的稻子買賣度日。平時為生活掙扎的日子裡,董遇都挾帶著經書,一有空閒就拿出經典來讀誦。哥哥取笑他,董遇也不改變這讀經的習慣。

日久天長,董遇的學養深得時人的尊敬,有許多人想跟著他學經典。董遇並不為人講解經典,卻叫人「必當先讀百遍」,他說:「讀書百遍,而義自現。」一段經文,讀上百遍之後,蘊藏在文字裡的意義,自會顯現出來。

想學的人抱怨說:「苦渴無日!」苦於渴求,卻沒時間。董遇要人善用「三餘」來學習。

人問:「『三餘』是什麼意思?」董遇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春耕、夏耘、秋收之後,冬天就是一年剩餘的空閒。一天忙碌完,夜幕低垂時就是一天的空閒。晴天要做各種活,陰雨天便是四時的空閒。這冬季、夜晚、陰雨天「三餘」,正是用功時節。

董遇如是學,獲得什麼成就?在經世濟民上,當時郡縣以「孝廉」推舉他進入朝廷,陪侍漢獻帝,早晚為天子講解經典。曹魏時,董遇當過郡守及主管錢糧的大司農,曾給曹操多次諫言。在學術研究上,董遇善治老子,作訓詁注解;後來則治春秋左傳及周易,有左氏經傳章句、周易章句留傳於世。

經典古籍,不厭其煩遍遍熟讀,含藏在心,雖然一時之間不懂其中妙義,卻已存進深思的底本,番番涵泳番番新,自能品味出經典的好處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