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書磨:劉基經驗 ●養光
回目錄  ↺回明倫叢書  ↺回明倫月刊

不懂經典的文義,讀了有什麼用?持此懷疑的態度,在自己和經典之間,畫了一道界限,也影響許多人視學習經典為畏途。學習,它不是現買現賣速成的東西,真學問要涵泳在心,有朝一日歷境逢緣,方有「煉心」的憑據。

明代開國元勳劉基,在他的誠意伯文集第七卷,有一篇《項伯高詩序》,是劉基為同鄉項伯高詩集作的序文,劉基在這篇短文說出他個人的故事:

劉基生活在元末明初,小時家庭生活比較安定。當時,他讀了不少杜甫的詩作,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雖然背得琅琅上口,卻不理解為什麼杜詩中儘是憂愁怨抑的情緒。好奇的劉基,捧著杜詩去問人,得到的回答是:「杜甫遇上唐玄宗天寶之亂,顛沛流離,憂國憂民,滿腔怨恨悲愁,都寫入詩裏了,怎麼會溫和快樂呢?」年幼的劉基,尚不知人事艱辛,只有怔怔的聽著,似懂非懂。

後來,劉基也遇上了元代末年動亂的歲月。接連五六年,他親眼見到兵戈迭起,生靈塗炭,不禁為滿目瘡痍而潸然淚下。一提到這些苦難,便愁腸百轉,悲從中來,難於平息心頭的悽愴和憤懣。到了這時候,他想起童年讀過的杜詩,才猛然覺得自己的心與詩人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他深有感觸地說:「今日方知杜甫說的都是肺腑之言。以前,我不理解杜詩,就像夏日小蟲不信有冰凍三尺之寒!」

小時候熟誦的經典,或許一時不懂,但它卻是日後品味世事的經驗,能和古人隔空共鳴,滿懷心事就有了傾瀉之處。有人質疑: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相同的際遇,讀的經典是否就長眠心底了?其實,能永恆不朽的經典之作,都是貫通人性底蘊,具有多元豐富的價值,猶如取之不盡的礦泉,從任何一處挖掘,都能獲得一道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