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書磨:戲曲界經驗──熟練牢藏 ●養光
回目錄  ↺回明倫叢書  回明倫月刊

許多人聽說讀經好處多,趕緊把小孩送去讀經班、讀經活動,心想家裡很快就有一位滿腹經綸的讀書子了,寄予無限期望。開讀當頭,孩子回來詩書琅琅上口,羨煞多少旁人。過一段時間,再來檢驗所讀過的書,絕大多數是付諸東流,不復記憶。

《禮記》〈學記〉,教人學習要「藏焉,脩焉,息焉,遊焉」── 先把所學熟記牢藏心中,然後在日用生活中脩練演習,閒暇休息時再三咀嚼吟詠,即便在外旅遊也不忘將所學拿來比對勘驗。若一上來就沒能熟記「藏住」所學,下一步如何脩焉、息焉、遊焉?這種讀經情形,有如孟子「無本之水」的比喻,七八月間下一場豪雨,大溝小澮流得滿滿的水,不需多久,立刻就乾涸了,因為沒有蓄藏的水源。如此讀經,孩子邊讀邊忘,徒然傷了孩子讀經的信心,甚而養成無知的驕慢,讓督促讀經的教師空費心血,父母也白耗許多精神。

孩子讀了經典,能否知書達禮,端正人格,發展的變數很多,恐怕不是一時之間可以預見的,但是最早一步的「藏焉」工夫,卻是現在可以努力補強。雪公在世時,常說看京戲可以讓現代人知禮,而戲曲演員的練功法也很值得借鏡。戲曲界,把舞臺表演的唱、念、做、打,定為「四功」;演員形體動作的手、眼、身、法、步,稱作「五法」。這「四功五法」是演出時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力,因此演員每日必練。有「一日不練手腳慢,兩日不練減一半,三日不練門外漢,四日不練瞪眼看」的戲諺流傳。卓然有成的演員,無一不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甚至隨時隨地,見縫插針,利用一切時機苦練不輟。有一位專演武大郎的演員,為了模彷武大郎走路,每天一出家門便以半蹲姿勢走到戲班子,天天如此,上臺演起武大郎,行走自然,絲毫看不出是蹲著走的,以後這個角色便非他莫屬了。

讀誦經典,學的是聖賢功夫,下的工夫遠非戲曲演員可比,所謂「學而時習之」、「終身誦之」、「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等,經典絕不是讀過幾遍就完事了,那是要熟藏在心,隨取隨得的。喜新厭久是一般人情,用在讀經上格外要避免,凡是「圖快、圖多、圖博」的讀經態度,很容易陷入「有讀經之名而無讀經之實」的陷阱,難有實質受益。明代呂坤的《呻吟語》說:「當需莫厭久,久時與得時相鄰。」讀經和處事待人一般,不要日久生厭,只要用功時日久了,自有所得。

常見有人可以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但是一讀便終身不忘的例子極少見得,好學如孔子也得「學而時習之」,聰慧如蘇東坡尚且鼓勵人「舊書不厭百回讀」,何況是一般資質的大眾?讀誦過後而不定期復習者,鮮有不忘的!讀經守住「藏焉」訣竅,或天天學而時習,或月無忘其所能,都能收到熟藏不忘的效果。有人以天天日課為苦,而一個月復習一遍,又顯得時效不濟,《周易》復卦的「七日來復」或許比較取中適合。因為天時人事多以七日為一個週期,人的記憶也不例外,七天之內還有印象,過了七天便漸漸褪色,所以讀經若能在「不圖多、不圖快、不圖博」精緻的範圍內,七日復習一遍,三年五年熟練下來,牢藏在心絕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