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書磨:周而復始的讀誦經驗 ●養光
回目錄  回明倫叢書  回明倫月刊

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現在在大腦中看到了神經機制。

七是一個特殊的數字,中醫《傷寒論》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炎症發熱頭痛,經變質、滲出、增生的病理過程,大抵在七日左右,可以自愈。現代人上學,七日一放假,七日就是一周,日本的日曆就是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為一周期。雪廬老人說:「人身上的陽氣,七日勞苦,必須休息。休息一天充足了再從頭。七天為大『來復』,一天是小『來復』。」

七日是自然規律

七日來復,出自《易經.復卦》的文王卦辭,文王說:「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七日的日,本作「月」,依「十二消息卦」說,復卦十一月,它是從五月的「一陰生」姤卦,歷經半年,六陰息盡,到一陽發生,稱為復卦。復卦是「冬至陽生春又來」,萬物甦醒的好兆頭。七月是一個大週期,七日則是陰陽變化的小週期,這是天道的自然規律。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一件新學問,能定時溫習,則一番溫習一番新,源源不斷的心得,讓人充滿無限喜悅。時習,多久溫習一次?《禮記.王制》說:「春秋學《詩》《樂》,秋冬學《書》《禮》。」詩書禮樂四科,一季學習一遍。

有人認為這時習的「時」,是指「日中之時」,意即「日日修習,不暫廢也。」

若嫌日習一遍力有未逮,而一季才溫習一回,又覺曠日廢時,那不妨採取「七日來復」模式,七日一個小周期,至少習過一遍,如飯食常保溫熱,隨時可吃。

學習非一蹴可成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一書,榮獲二零零七年亞馬遜網路書店科學類的十大好書。本書是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 撰述,他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從事心理分析訓練,由洪蘭教授譯成中文。此書打破了「成年大腦不可改變」的看法,不但給心智有缺陷的人帶來希望,也提供大腦傷害的治療復原機會。讓許多以「記性不好」為由,視讀誦經典為畏途者,燃起信心,原來經典讀誦,永遠不嫌老。書中提到一個實驗:

有一批盲人讀點字,上完一週課後,星期五的下午,到實驗室掃描大腦。休息一個週末後,星期一來上學時,先到實驗室掃描大腦再去上課。結果發現,星期一的大腦圖跟星期五的不一樣,星期五的大腦地圖是快速擴張,但是星期一又回到原來的基準線。

這實驗做到六個月時,發現星期一的大腦地圖雖然在六個月之內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六個月以後慢慢變大,到十個月時,進入高原期。這些盲人在學了十個月的點字後,休息二個月,再回來上課,實驗者發現,他們星期一的大腦地圖跟二個月前一樣,保持穩定。

這表示每天的練習,會導致短期的改變,如開夜車是強化現有的神經連接。如果要長久改變,必須持續用功,形成新連接。這種改變是形成全新的結構,是長新的神經連接而不是連接舊的。持續反復學習十個月後,學習可以保持不會流失。譯者洪蘭說:「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現在在大腦中看到了神經機制。」所以學習沒有一蹴而就之事,它是要下苦功的,每一個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的連接。

上吐下瀉身憔悴

張潮《幽夢影》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書能記誦不忘乃有大用。可惜,人情喜新厭舊,學過的東西不願「周而復始」的復習,最後落得罔然無所得。

明代呂坤在《呻吟語.問學》形容得好,他說:「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於憔悴。入耳出口之學,雖日事講究,無益於身心。」囫圇吞棗吃了一些東西,未經胃腸消化,就上吐下瀉,雖然天天飲食進補,到頭來還是一副營養不良憔悴的樣子。學習一樁道理,若聽進去便說出來,未曾審問思辨,即使天天學、天天讀,於身心性命也了無益處。經典是不刊之教,所說的真理智慧千古適用,學會了必得時而習之。

一周有七天,自然界有七色光;孩子在胎裡,七日一個變化,過了三十八週,十月懷胎完成。人的記憶,歷經七天,逐漸淡忘時,再溫習一遍,印象又回來了。如此,若一個七日,若二個七日,若三個七日,每七日復習一回,所學更深更廣,在心中與其他學問結成緊密的網絡。屆時觸類旁通,獲得意想不到的智慧,解開許多難題,那種喜悅,豈是言語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