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書磨:背誦是學習基本功 ●養光
回目錄  ↺回明倫叢書  ↺回明倫月刊
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言,而拿破崙說得更具體:「沒有記憶的腦袋,猶如沒有哨兵的要塞。」他本人就是記憶力驚人的大將,他能記住海岸的每門大炮位置、每個士兵的面孔和名字,以及各郵政驛站的距離,這些過人的記憶力,讓他叱吒風雲於一時。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將背誦視為反教育,大力主張要「理解」不要背誦。

任職中研院史研所的人類學者——王道還先生,在二零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的《聯合報》,撰述〈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一文,提出幾個觀點,說明背誦是學習不可或缺的要角,謹摘要於下。

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

歐基里德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分報告,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他們發現: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但是二OO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他卻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把簡單的生活公式背誦熟了,人就能過活。

欲深入任一領域的學問,起頭必得要熟誦該領域的基本功。習中醫,懸壺之前,必得熟背《湯頭歌訣》,所謂:熟讀《方歌》三百首,不會開方也會開。要學《周易》,朱熹的《易經卦序歌》,不熟讀怎能掌握六十四卦?宋代邵雍為了學《周易》,把整部《周易》寫貼在牆上,每天熟誦十遍,終能融會貫通,成為一代《易》學大師。愛好樂曲的人,一首曲目往往曲演萬遍,為的求熟。昆曲專家周傳瑛云,古代教崑曲的先生,教學生唱曲,一邊唱,一邊用手拍板眼。教習一曲,往往拍上一百遍,要求節奏無誤,純熟而後止。

《禮記.學記》說:「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君子學習,一上來就要「心常懷抱學業」,使能熟誦不忘。古希臘的悲劇大詩人阿斯諾士也說:「記憶是智慧之母。」可見古人早已對記憶的增進重視無比。今人疏於背誦,視「背誦」為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總想走「理解」的路子,殊不知「讀書百遍,而義自現」(東漢董遇語),任何東西熟背之後,自然融通無礙,這須親身經驗乃能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