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賢母而後有賢子

    陶侃。母湛氏。生侃。而陶氏貧賤。湛氏每紡績資給之。使交結勝己。侃少為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蚶鮓遺母。湛氏封鮓及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鄱陽孝廉范逵。寓宿於侃。時大雪。湛氏乃徹所臥新薦。自剉。給其馬。又密截髮。賣於鄰人。供肴饌。逵聞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顯。(列女傳) 

    陶侃母親姓湛,晉朝豫章新淦人(今江西新淦縣),嫁侃父為妾生陶侃,早年守寡,陶氏家境又貧寒,家庭重擔,唯靠湛氏紡織維持,湛氏勤勞節儉,積蓄金錢,供給陶侃結交學問道德勝己的朋友。 
    陶侃年少時,當尋陽縣吏,擔任監察魚梁的職務。有一次以一條魚鮓,託人送回家中,奉養母親,湛氏見魚鮓,隨即原封包好送還,內附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當縣吏,以官物送我,不但不能益我,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呀…………。」陶侃接獲母親嚴格的教訓,從此小心謹慎,廉潔自持,絲毫不敢苟且。 
    鄱陽孝廉范逵,有一次住宿在陶侃家中,當時正下大雪,家中無有積存,湛氏便割下自己所舖臥的新薦草,飼餵范逵的馬,又暗中削截頭髮,賣給鄰居,買回肴饌,招待范逵。范逵得知,感歎地對人說:「若非此等賢母,不能生此賢子。」 
    後來陶侃果然以高功名臣,顯揚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