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剛毅
陽城。絕糧。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臥於路。城與弟迎之。奴未醒。乃負以歸。及覺。痛咎謝。城曰。寒而飲。何責焉。城歲饑。屏不過鄰里。有奴都兒化其德。亦方介自約。或哀其餒。與之食。不納。後致糠覈數桮。乃受。(陽城傳)
陽城唐朝北平人,字亢宗,愛好求學,但因家貧不得買書,於是想辦法進入文學館集賢院,擔任寫書吏,院內列藏各種書籍,陽城暗中自行研讀,經過六年,各種書籍,無所不通,便參加科舉,中式後,隱居在中條山,以學問德行著稱當世。
有一次陽城家中糧食斷絕,差遣奴僕,外出求米,奴僕竟以米換酒,私自暢飲,以致酒醉臥倒在路上,陽城和其弟在家等候很久,不見回來,於是出來四處尋找,發現醉臥在路旁不醒,陽城便背他回來。奴僕清醒後,慚愧萬分,面對主人痛自苛責,叩頭謝罪,陽城仁慈溫和地說:「天氣寒冷,飲酒以禦寒氣,何用這樣自責呢?」奴僕感動,從此悔過。
陽城遇飢荒年景時,常閉門在家,足跡不過鄰里。有奴僕都兒,深受陽城的操持與德行所感化,也正直耿介,自我約束。有人可憐他貧困飢餓,送他食物,他卻辭謝不肯接納,後來送他數杯麥糠,他才接受。
唐德宗時,名臣李泌推薦陽城為諫議大夫(掌直言糾正皇上過失),天下人聞知,想望他的風采,預料他必能正直立朝,大有作為。但是經過很久,其他諫官都紛紛上奏諫章,只有陽城卻和其二弟及賓客,日夜暢飲,並無諫章上奏。當時朝臣韓愈,看不過去,作一篇「爭臣論」譏諷陽城,其他朝臣也對陽城有所批評。但是陽城並不介意,只是飲酒消遣,當作不聞。
後來德宗寵信裴延齡,賢相陸贄,遭受延齡讒言構陷被貶,德宗對陸贄怒意不消,朝廷內外憂愁恐懼,但是無人敢出面營救,只有陽城奮然地說:「不可使皇上信用奸臣,冤枉忠臣」於是俯伏宮闕,上疏論裴延齡奸邪罪惡,陸贄無罪,德宗大怒,要治陽城罪,幸而太子勸解,才得脫免。當時有一位八十高齡的金吾將軍張萬福,大聲稱賀說:「朝廷有直臣,天下從此太平了。」連聲大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陽城聲望由此更加崇重。
其後德宗要用裴延齡為相,陽城泣淚告訴廷臣說:「如果要用延齡為相,我當撕壞宣詔白麻紙,以免延齡誤國。」隨即草擬奏章,一一列出延齡罪狀,慟哭於廷,但是德宗認為誣妄,擱置不理,並降調陽城為國子司業,其後又貶為道州刺史,並命觀察使隨時考核陽城任職的功過。陽城治理百姓如治家,不逼催百姓賦稅,觀察使派遣判官前往督收賦稅,陽城便自己繫縛入牢獄中,以表示認過,判官得知,感到驚異而退去。
到了順帝初年,追召陽城回京,城尚未奉詔便去世,於是下詔追贈陽城為左散騎常侍,並令各地有司,派遣官吏護喪回鄉安葬。
「按」家中絕糧,奴僕卻在外醉飲不歸,陽城背他回家,不但不加譴責,反而溫言安慰,此等寬厚仁慈德量,真是人情所難,終於感動奴僕悔過,由此足見「感化比任何譴責更有效。」
至於身為諫議大夫,平時無所表現,但當天子寵信讒臣,冤枉賢臣,且憤氣不消之際,陽城獨能不顧個人利害與生死,上書營救賢臣,抵觸奸邪,耿耿孤忠,剛毅不撓的勇氣,更是何等難能可貴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