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確證
李 。為東京留守。安祿山反。執 害之。子源八歲。俘為奴。有故吏贖出之。以父死賊手。常悲憤。不仕不娶。絕葷酒。居惠林寺。詔以源為河南尹。賞賜甚厚。源辭謝。一無所受。(李 傳)
李源唐朝汶水(今山東省)人,其父李,官任東京太守。安祿山作亂時,李 堅守城壘,勉勵士卒,抵制逆賊,擢升禮部尚書。後來城陷,李 被安祿山所殺害,賜諡號為忠懿。
當時年僅八歲的李源,在兵荒馬亂中,被俘虜流落為奴。數年後,被其父舊部吏發現,將他贖回。這時李 的舊宅,已經捐作惠林寺。唐代宗聞知李源是忠臣李 的後代,特下詔書,提拔李源為河南尹官職,並予優厚賞賜。但是李源因悲憤父親死在賊人之手,內心無限感觸,發誓終身不作官,不娶妻,不吃葷酒,以盡孝思,於是呈書辭謝,一無所受。
李源為了避開官場的應酬,便前往避居於其父故宅惠林寺,並將所有產業捐獻寺院,為父親作功德。寺中圓澤法師,對李源特別關照,多方開導勸勉,李源漸漸深入領略佛法,從此日中一食,跟隨圓澤法師修行問道,非常投契,成為忘年之交。
數十年後,有一天,兩人約定同往峨眉山去朝山,圓公要經由長安從陸路前往,李源卻要乘船經由三峽入荊州,兩人爭執不決,李源說:「我已避開世事,不願作官,若經由西京(長安)難免遇見故舊,會有困擾。」最後圓公只得同意由水路前往。臨行前,圓公預先寫信交代徒弟,等待李源回來,再交給他。
兩人沿途吟詩歌詠,欣賞山光水色,逍遙自在,到了南湘,將靠岸時,看見岸邊有一婦人,在河邊汲水,圓公臉上突然變色說道:「我不想走水路,就是怕碰到這婦人。」李源驚奇地詢問緣故,圓公說:「我本來應該來投胎,做這婦人的兒子,只因我不來,所以這婦人懷孕三年,一直不能分娩,今天既然遇上了,就得投胎轉世,不能再逃避了,凡事都有因緣,這是定業啊!請停止行舟,我死後,將我葬在某山下,三天後你到那婦人家來看我,我以一笑作證明。再過十二年後的中秋夜晚,你到杭州天竺寺前,咱們再相見吧!」李源慟哭後悔不已,當晚圓公就去世了,而那婦人也生產了。三天後李源前往探視,嬰孩看到李源,果然對他一笑致意。李源無心朝山,滿懷感傷回到惠林寺,圓公的徒弟將圓公交代的那封信,呈給李源,信中寫著:「祈君忍苦勿憂悁,酬業輪迴無可延,緣結三生情未了,待從他歲話前緣。」原來圓公早就預知此事了。
十二年後,中秋夜晚,李源前往赴約,當時杭州西湖的天竺寺,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然聽見歌聲,見一牧童,頭上雙髻,騎在牛背上,手拿竹竿,邊敲牛角邊唱詞,來到寺前,牧童望著李源吟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欣喜非常問道:「圓公別來可好?」牧童說「李公你真是一位守信之士,但是我們前途不同,不要迎接我,但願你勤勉修行,不要墮落,將來我們還會相見的。」說罷轉身離去,李源追趕不上,悲傷地望著牧童漸漸遠去的背影,不禁潸然淚下。李源又回到惠林寺,三年後年屆八十歲時,在惠林寺逝世。
「按」噫!人生悲歡離合,因緣所使,聚散無常,輪迴生死,不得自主,豈不痛哉!圓公生前已經預知投胎何處,轉世後,又能不迷昧前因,如此修行功夫,如能修持淨土法門,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仰仗佛力,當生超出三界,永脫輪迴,豈不是更直截了當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