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終之報
陸九淵。知荊門軍。嚴保伍之法。盜賊屏。每旱。禱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一日謂僚屬。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卒。嘗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世稱象山先生。(陸九淵傳。并紀事本末)
陸九淵宋朝金谿(今江西省臨川縣東)人,字子靜,為南宋大儒。乾道年間進士,曾任國子正教,後來奉詔主管台州崇道觀,於是還鄉居住在貴溪的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他為象山先生。
宋光宗即位時,九淵任荊門軍知官,嚴格實行保伍之法,境內盜賊因而遠避而去。每當久不下雨,九淵便設壇親自禱告祈雨,隨即下雨。以德教化百姓,經過一年,政績便相當可觀,民心向善,風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顯著。
九淵常與當時名儒朱熹,在鵝湖聚會,互相談論所學,彼此宗旨見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問學,九淵注重尊重德性。又常為明辨無極而太極,與朱熹書信往來,辯論不止,所以宋朝理學,有朱陸兩家不同學派。
九淵常在鵝湖講學,曾對學徒演講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詳加析釋,發揮義理,暢達透徹,聽眾甚至感動得淚下,朱熹也佩服,歎為名論,足以醫治當時學士,長久隱藏在內心的病根。曾經告訴學者說:「求學如果真正體悟『道』,那麼六經都是我的註解了。」
晚年,有一天,對同僚屬官說:「我將要和各位告別了。」當時正在為地方禱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於是九淵沐浴更衣,衣冠整齊,儼然端坐,經過兩天,安詳去逝。
※學儒最終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綜觀象山,以德化民,政績卓著,祈雨得雨,禱雪下雪,講學感動學徒淚下,乃至「六經皆成註腳﹂臨終自知時至,安詳善終。可想其心,若非與道相應,何克如此?可知象山一生事跡,為學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