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佛說阿彌陀經淺講(十四)
雪廬老人指導
林看治居士講述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佛又再呼舍利弗說,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皆是證阿羅漢果位的。上面說明教主的光明壽命,現在說化伴。有主,必有教化出來的伴。現在有聲聞的伴,由此可知,不但凡夫念佛求生西方,二乘聖人亦是念佛發願往生的,這是確定其資格地位。
聲聞在佛教中稱為小乘,小乘只知自利,不肯利他。照原則方面來講,定性、實性這二種小乘不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定性就是小乘實性聲聞,意志下劣得少滿足,但證人空未得法空他就保果不前。中乘辟支佛,亦是這樣,沈空滯寂保果不前。既然保果不前,不向前進,那有可能往生西方呢。現在經中卻說西方有聲聞眾,這就是疑問。西方極樂世界是純然大乘根機,現在必自行化他,後必乘願再來,方得往生。西方的聲聞眾是有學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內分四級1、須陀洹2、斯陀含3、阿那含4、阿羅漢。須陀洹此云入流,是說預入聖流,此是見道位已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名為初果聲聞。斯陀含此云一往來,就是再來欲界受一番生死的緣故。此是修道位,己斷三界見惑盡,再進斷八十一品思惑中的欲界前六品思惑名叫二果聲聞。
阿那含此云不來,就是說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此亦屬修道位,進斷欲界餘三品惑、名為三果聲聞。阿羅漢此云無生,是不來三界受生死。是無學位,欲界九品思惑斷盡,中再進斷下二界,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計共斷了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斷盡,名為四果聲聞。就是已經斷了見思二惑,覺悟了。要斷塵沙惑及無明惑,要很久時間,所以回小向大,轉過來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塵沙惑,無明惑通通帶去西方,這也叫帶業往生。
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阿羅漢不是定性。此類二乘是生前先學習小乘,臨終之時,回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回小向大。往生西方以後,阿彌陀佛順機說法,變了上求佛法,下度眾生的心理,這就不是定性、實性小乘之類。而是乘願再來,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了。
「非是算數之所能知」此句是說,其數之多,多到超出算數之外。就是往生彼國的阿羅漢其數甚多,多到難知難說,所以用無量無邊,非是算數之所能知稱之。大本云:假使比丘萬億那由他百十數量,皆同目犍連神通,欲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他的大神通力百分中不能得其一。
請看經文: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我國好略,單稱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六道眾生的通稱,因有種種情見的緣故。同佛所證叫做覺,覺就是不同於眾生,無明未盡曰有情。
菩薩是自己覺悟了,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使一切眾生亦能覺悟。有的人就會問,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菩薩眾是通通由此世界去的是不是?不是全部此世界往生去的,亦有他方世界,發大心要度眾生去西方親近阿彌陀佛的。所以到西方去的眾生是專修菩提行,沒有自私自利。
菩薩的功夫分五十二階級,初發菩提心以後叫十信位,而後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大乘菩薩。(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規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合起來是五十二階級。
菩薩雖然已經分證如來覺道,還有識情未全盡的緣故,就是等覺菩薩於八識田中尚留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還有一分中道未圓。好像十四夜月亮,欠一絲就圓滿,不久之間就成佛。
所以菩薩有大慈大悲,以眾生之苦為己苦,普願一切眾生同得解脫。
「諸菩薩眾」諸字是指十方以及四教藏通別圓。或是十信乃至等覺菩薩亦有往生,所以有如是多方多種,所以諸字稱之。「亦復如是」不是獨獨往生之聲聞眾有如此之多,諸菩薩眾亦如聲聞弟子一樣,無量無邊,用算數的方法無法算明白。
這段是說明菩薩,承上面的,不是單獨聲聞往生,更有大菩薩亦往生。可是彼國聲聞菩薩如是之多,亦不是全部由他方的聲聞菩薩,求生彼國的。帶業往生的眾生到那裡,聞阿彌陀佛說法,或是聞化禽說法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分等法,小根機悟小法就證羅漢果,大根機悟大法,證菩薩果。
以上教主,化伴,聲聞菩薩二眾到此講完。佛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是總結上文佛光明,佛壽命,聲聞,菩薩等莊嚴,文雖與前無異,意義則不同,前次是結成依報莊嚴,此次是結成正報莊嚴。
極樂世界的正報,化主伴,通通皆是無量勝妙莊嚴,一一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現在再引經證明:大本法藏十二願云:「設我作佛時,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果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就之無量光莊嚴。第十三願云:「設我作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就之無量壽莊嚴。第十四願云:「設我作佛,國中聲聞,假使三大千世界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無邊聲聞眾之莊嚴也。又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意」此乃彌陀大願所成就菩薩莊嚴也。又大本云:「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以上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行之所成。彌陀無量行願功德之因,為能莊嚴,能成就,光明,壽命化伴無量之果,為莊嚴所成就。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要知道,上文自行樹,羅網起至此為止是說依報正報之文,到此已說五播莊嚴。
請看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佛又再呼一聲舍利弗說,凡是所有眾生,一生到極樂世界者,無論是誰,都能悉皆即得不退轉。這段起是勸眾生求發願往生,因為既然聽聞了極樂的依正莊嚴,而生信的人,佛再引導他得出世無上因緣。
生到極樂國土,雖是初生的,悉皆得到不退。阿鞞跋致不退轉有三種
1、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凡聖同居土,依靠蓮花託質,預備入聖人之流,一但往生就入聖人地位,永遠不退墮凡夫人間。2、行不退,三界見思惑,已經斷盡,塵沙惑亦破了,修大乘行得生方便有餘土,恆常度生不退二乘。3、念不退,已經破了無明,顯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心心念念流入一切種智海,有進無退,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極果的智慧,入如來的果位。總而言之,修行斷凡思惑方證位不退,斷塵沙惑示證行不退,斷無明惑方證念不退。去西方就不是這樣,雖然是五逆十惡,若肯回心發願念佛,帶業往生,雖是居下下品。亦得三不退。這若不是彌陀大願大慈悲力所成就,豈能得如此。
在十方世界,諸佛土,沒有如此方便的階位,諸教法門中亦沒有如此勝妙的妙法門。十疑論云有且種因緣,所以不退1、佛願攝持。生到西方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攝持,所以不會退轉的。2、佛光常照。就是生到西方去的眾生阿彌陀佛光明常常普照,使他發菩提心,只有精進不會退轉。3、五塵演法。水鳥、樹林、風聲、天樂,自然能演說妙法,天天聽法,沒有休息,使聞者常念三寶,那能退轉呢。4、上善為友。朝夕相見的朋友,皆是大阿羅漢,諸大菩薩,更無外道引誘,也不會因為衣食住或是眷屬各種問題,使你貪愛。5、壽命永劫。做了西方的人民,壽命與阿彌陀佛一樣的長久,除非你自己發願,要到別的世界去度化眾生以外,是永遠不會離開極樂世界。上文說過,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就是很好證明。
古德云: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實在不虛語,因為得生西方就有此五種不退轉的因緣,就無魔事來擾亂,一直修行,一直享受,享受到成佛,皆登不退。
請看經文: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往生西迺方極樂世界得三種不退轉的眾生之中,很多是可以補處繼承佛位的。數目之多,不是世間人可能算出數目來的,只可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表示而已。
此經的重要處到此顯露出來,顯露什麼呢?不退轉最重要,即能得補處,就是補佛位了以後可以到各世界去度化眾生。到了西方成佛就容易,在此世界成佛難,怎麼辦呢?生不往生西方,就墮地獄去了。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不會退轉,其中候補佛位的人,數目很多,多到不是拿算盤來算,可以算得出來,所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來做代表。有人就會問,假若不得一生補處是有二生或多生是不是?是。是,就是變易生死。換境界就有二生、三生或是多生。補處好比等覺菩薩,尚留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故須再一生斷此一品生相無明,即證妙覺果位。四十八願內有一願云,「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度脫一切眾生,故遍遊佛國,修菩薩行者,雖生他國終不受三途苦。永不失菩提善根」,此是一說。又一願云:「破國菩薩皆當究意一生補處。除其夙願為眾生故,以大宏誓願入生死界,度脫有情,隨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補處矣」了以證明一生補處。此又一說。一生補處就是表自性決定成佛的意義。此經分三大綱領。1、極樂世界莊嚴2、說法莊嚴3、佛眾生莊嚴。
接下去勸眾生說明往生的方法,請看經文: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釋迦世尊又再呼聲舍利弗說,有這樣一生成佛,無上大事因緣。眾生有幸而得聞。必宜深信。信仰以後,就應皆發起願心,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假若深信,若不發願亦不能去,所以如來苦口悲心殷殷垂勸,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眾生聞者」是世尊大悲心切,恐怕眾生聞後如風過耳,不肯從聞生信,由信發願求生,而失此無上勝緣,殊為可惜。要知道,眾生二字除佛以下皆名眾生,總該九法界,六道之六種凡夫眾生,二乘之獨善眾生,乃至菩薩之大道心眾生,亦即通指現在未來十方一切眾生。
「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要知道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皆由法藏比丘願力所成,普賢菩薩稱十大願王是名符其實,普賢行願品有一段說,「是人臨命欲終時,一切諸根皆散壞,一切眷屬、妻子、家庭、財產、國城、威勢、珍寶一切就散就滅」此是一般俗人,只有願王與本性不相捨離,一剎那間。即得往生安樂世界,這就是發願求生西方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