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佛說阿彌陀經淺講(二) 

                             雪廬老人指導  林看治居士講述

    題意

          

    「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字題目,為本經文義的總綱,經的內容是經題的別目。經題的意義若研究明白,則經文的內容就容易了解,所以講經必須先解釋經題。這好比魚網提其綱,則眾目自張,又好比衣服挈其領,則群縷必直,先解釋經題亦是此意。
    釋名:釋是解釋,名是經名,是說解釋此經的立名。如來的一切經典,不出七種立題,(一)單人立題:如維摩詰經等(維摩是人,題中無法無喻)。(二)單法立題:如般若經等(般若是法,題中無人無喻)。(三)單喻立題:如梵網經等(梵網是比喻,題中無法無人)。(四)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喻),(五)人喻立題:如來獅子吼經等(如來是人,獅子吼是比喻,題中無法)。(六)因法喻立題:妙法蓮花經等(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題中無人)。(七)人法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題中人法喻具足)。
    佛法雖然廣大繁雜,以此七種立名,一看就明白每一部經是屬那一類。那麼本經在七種立名中是屬那一種呢?本經題中的佛,即是教主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這兩導師皆是究竟極果的人,題中無法無喻,所以本經是屬單人立名。
    經的題目有通(總)題和別題,通是相通,別是各別,「佛說阿彌陀」這五字是別題,與別的經不同。「經」是通題,大藏經的一切聖典,皆稱「經」。現在把經題用分釋、合釋二種來講解。分釋:是將經題六字分開講解,先講佛字,我們學佛人對此佛字的意義必須要弄明白。
    佛是梵語,稱佛陀。因為國人講話好略,單稱為佛,譯為覺者,覺是覺悟。佛陀到底覺悟什麼呢?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他將宇宙人生觀察的非常清楚。但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呢?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緣起性空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論。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為實我、處處迷戀貪著,佛陀覺悟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同時也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故稱他為覺者。
    眾生迷惑顛倒,不明白三界火宅,眾苦充滿,認苦為樂。不明白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明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明白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於中顛倒是非。這些虛妄從無始以來,眾生迷夢不醒。
    佛陀的覺悟,可以說是突破人生迷團,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但是覺的意義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如上所說。覺悟人人有壬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覺他: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眾生不能解脫,就因為沒有覺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不顧這些沈淪苦海的癡迷眾生,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眾生,要使大地眾生一同覺悟起來,得到解脫,真正安穩快樂,這叫覺他。
    覺滿:是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是智慧圓滿,覺他是福德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曰佛,佛的反面是癡迷眾生。本來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只在迷與悟之間,佛性是人人本來具足的,我們若能從迷夢中轉醒過來,同時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或許有人問:「二乘的聲聞、緣覺,豈不是覺悟了嗎?何故不能稱佛陀、或覺者呢?」因為他們只覺悟偏空的道理(自覺未圓)。尤其只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或覺者。
    菩薩豈不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同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同樣不能稱為佛陀。在這三乘聖人資格中,獨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
    這三覺的道理,正與儒家的大學「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於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十方三世佛很多很多,在這裡是指我們教主本師釋迦牟尼弗。釋迦世尊在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四月初八,降生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是淨飯王的太子,母后是摩耶夫人。太子俗名悉達多,成道後稱為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觀世間有老、病、死種種苦,所以堅決立志出家修行。當時十九歲的太子,在二月初八夜,捨棄皇宮的富貴安樂,最初於苦行林訪跋伽婆仙人,見彼等所修,一切皆是無益苦行,不能達其目的,一宿而別。再參訪阿羅羅迦蘭仙人,學習非非想定,但這是求生無想天,福報享盡後,終究還是墮落,不能免除輪迴,亦不是究竟之法。後來在伽耶山中(或謂雪山,在尼蓮河附近的南斯那村)修了六年苦行,日中只食一麻一麥,隨任蘆芽穿膝,鵲鳥巢頂而不管。
    最後於摩揭陀國,佛陀伽耶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結跏趺座,發誓說:「吾若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過三七、二十一日間,果然於十二月八日的清晨,在萬籟俱寂,身心清爽的時候,忽睹明星,豁然大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尊三十歲,作偈嘆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住海印三昧定中,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就到坡羅奈城鹿野苑中,三轉四諦法輪,及十二因緣,度五比丘。後來到處弘法利生,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談經三百餘會,轉無量法輪,度無量眾生。至八十歲二月十五日夜,化緣已畢,非滅示滅,在拘尸那竭國,城北娑羅樹下,入大涅槃。以上是世尊約略的歷史。
   「說」是講解的意思,就是釋迦世尊證佛果後,金口親宣,由真如本性流露,所講出來的話。說也是「悅」,悅所懷的意思。如來以救度眾生為懷,知道末世眾生應當依此念佛一法,最容易得度。悅所懷,現在說此經的人心中很喜悅,聽的人心中亦很喜悅。又佛當時「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六道眾生的語言各各不同,可是佛陀說的語言,他們通通聽得明白,能令大眾歡喜。
   「阿彌陀」梵語,譯為無量壽,是說壽命無量無邊。又譯為無量光,是說光明亦無量無邊。阿彌陀三字云何不翻呢?因為這是一句咒,也就是八萬四千陀羅尼咒的大咒王,持念的人利益很大,所以不翻譯。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是空間無量,阿彌陀佛壽命盡未來際是時間無量。
    阿彌陀佛不但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慈悲、智慧、福德、神通、一切無量,度眾生也是無量。經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就是阿彌陀佛第一偉大。
    阿彌陀佛就是萬德洪名。你念阿彌陀佛你就是佛。地獄、餓鬼、畜生都是我們心變的,心既然能變三惡道,那就太危險了,我們就要心變成阿彌陀佛纔是最重要的。那麼阿彌陀佛,在因地怎樣修法呢?現在約略來解說。
    阿彌陀佛未成佛以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國王,名憍尸迦,父王名月上輪王,母親名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就是「定光佛以下五十三佛」。憍尸迦王聽了世自在王佛說法,心懷喜悅、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
    憍尸迦國王捨棄了王位,皈依投靠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志在救度一切眾生,發了廣大願力,要建立一個殊勝的極樂世界,使一切眾生容易修持、喜歡生到他的國土。當時法藏比丘,請問世自在王如來說「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開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
    當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志高明,便詳細開示諸修行門,並且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剎土的境界,是時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議力,與他一念真誠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現在他的眼前。法藏比丘,就在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取其勝妙,捨其不合意,於佛前廣發四十八大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眾生。願願都是莊嚴極樂,願願都是拔度眾生。
    法藏比丘想達成這個超世絕大的宏願,已非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實由無量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才能成就不可思議的萬行功德,來莊嚴西方淨土。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眾,已經十劫之久。我們凡夫眾生為什麼不趕快發願求生西方,而甘心醉生夢死,長久流浪在生死苦海呢?
   「經」是通題,一切經藏都是佛所說的教法。經律論三藏的經藏,梵語修多羅,翻為契經,因為我國好略,所以簡稱經。契是契合,上契諸佛所說的道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緣。
    所謂契機契理泛妙合佛心,若但契理而不契機,就好像書冊一樣;契機而不契理,便同於牧曲樵歌,沒有價值,不能稱為契經。現在所講的這部「佛說阿彌陀經」,就是上契彌陀、釋迦慈悲度眾的道理,下契眾生念佛往生的根機。
    契經有四種意義,就是貫、攝、常、法。「貫」如穿線貫珠,凡是佛所講的義理,令不散失(妙法如未結集成經,怎能流傳至今)。「攝」好像磁吸石,攝持應度的的眾生令不墮落。「常」,是三世不變易其理,佛所說的法皆從大悲心流出來,理真。義實,雖然經歷千古,也不會改變的。「法」,十法界同遵這個契理契機的微妙法。經是普利一切有情,萬古不滅的真理,永久不變的定論。又經者徑也,修行念佛法門,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大道。合起來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依正莊嚴,只要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門,所以稱為佛說阿彌陀經,與他經不同。正解經題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