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佛說阿彌陀經淺講(三) 

                             雪廬老人指導  林看治居士講述


         

         

    各位同修,前次講佛說阿彌陀經,經題六字講完,現在要講的是全體內容。因為講經必須把經中全體內容先說一遍,聽的人才能明白而得到利益。此經內容是什麼呢?分為四種來說,就是性體、宗旨、作用、教相。
    先說性體,性體是經的性質。也就是前次所講,修心、改心、變心的辦法。這好比磨刀,必須先把刀拿出來,要改心修心亦當先明白心的道理。心是靈明洞徹,非實非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但佛有靈靈明明的心,一切人亦有靈靈明明的心。或者有人不相信就說:最明的豈不是天上的日月嗎?但是太陽與月亮雖明而不靈,日月光明,只能照山河大地而已。沒有靈,不知事情。日月雖然照明天下大地,可是被山阻隔,就照不過去,只照外邊而已。心卻是無阻礙,處處都靈明洞徹,通達無礙,因為心具足性德,萬德萬能。我們皆有萬德萬能的心,為什麼現在顯不出作用呢?因為從無始染了無明,五欲六塵蓋住本來清淨佛性,使心染污變骯髒了。此經的性質,是要把骯髒的心改過來,變成清淨的心,成佛。
    再來說宗旨:三藏十二部經典完全是教眾生成佛的方法,可是凡夫心要變成佛心,明心見性,必須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才能圓滿成就。此經不必修那樣久,與別的經不同,只要信、願、行三要具足,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即能當生成就。
    信是斷除一切疑,所謂:「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必定要信:佛說此念佛法門,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能知道,更不是鬼神等無稽之談。何況佛是三界大導師,四生大慈悲父,決不妄語騙人。妄語欺騙,是為名利,佛不為名不為利,欺騙眾生做什麼?必定要信:我們自心,現前一念靈靈覺覺本性,常住不變的真心,與彌陀無二無別,但自無始以來,被煩惱所蔽,所以生死不休,假若一念回光返照,堅持佛號,決定消除業障,決定會往生。千萬不要說,我是凡夫身業障深重,極樂世界沒有緣份,因而不肯誠實發心念佛修行。
    願,雖然生起信心,假若不發願,也難以成就,不能得到實益,好比病人,雖有良醫告以妙藥,但只信藥之妙,置之不服,想脫離病苦得到健康,是絕無其事的。要想娑婆是苦,極樂是樂,並願法界一切眾生,念佛同生極樂。假若不發願,或願不切,就不能領納真實利益。
    行,實行,指執持名號。若只信、願而無真實修行,亦不能往生。猶如畫餅充飢,更似終身為人數寶,自己不能得到富貴一樣。須自己腳踏實地,虔誠修行,一心念佛,即能得到真實利益。
    本經所說的持名修行,就是發心念佛,無分晝夜,不論閒忙,只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信念要堅固,不為一切外道邪魔誘惑、毀謗,而失道心。所發大願要牢強,勿為逆境困苦所動而退道心,不可以為名利忙碌而退願。所持念佛要專切,不可以艱難而不念,或因事情牽纏而不念。由此則知信、願、行為往生要素,是本經宗旨。
    作用,一切經典若無殊勝作用,就是徒勞修行,誰肯苦心而為呢?所以明白宗旨以後,必須說明作用。本經有什麼作用呢?本經主要以往生不退成佛為作用。經文云: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云:「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先說往生,次說不退。念佛修行人,有勤、惰、定、散、迷、悟、帶業、不帶業的不同,所以往生有四土的差別,而蓮位分設九品。什麼叫做四土呢?
    若是執持名號,未能斷見思惑,帶業往生的人,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
    若是持名至事一心不亂,就生「方便有餘土」。若是念到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能生到「實報莊嚴土」。若無明俱斷盡,則生「常寂光淨土」。又隨往生者信心深淺,願力大小、功行勤怠,其中分為三輩九品,就是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再分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最上三品往生的人,是大智大悲的菩薩。中三品往生的人,是斷惑證真的聖眾。下三品往生的人,就是帶業的凡夫。說詳細一點,上上品即等覺菩薩,上中品為登地菩薩,上下品是地前權菩薩。中上品為緣覺聖者,中中品為阿羅漢聖者,中下品為二果、三果的聲聞眾。下上品為國王大臣發心出家,受具足眾戒,讀誦大乘經典,修一切福德的人,下中品為一般信願行具足的念佛人,下下品是造了五逆十惡,應當要墮落三惡道的罪人,忽然聽到善知識的開示引導,罪人頓時起信,發願念佛,念至一心不亂而往生。
    再來說不退,不退有三種。(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的眾生,蓮華託質,永遠不再退墮人間。(二)念不退,破了無明,顯露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梵語,華言一切種智),也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三)究竟不退,就是不論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彌陀一聲或經歷耳根,雖不能現在即生,在千萬年或多或少劫後畢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脫,而得往生,這好比人們腹裡貯藏著金剛種子,決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是這樣。
    綜上所說,因眾生的根機有利有鈍,業障有輕有重,修行有淺有深,所以果報也有優劣,品位亦有高下,故有四土、九品蓮花的不同。但是能往生就好,不論任何品位都是不退轉,成就究竟圓滿菩提。雖然眾生是帶業往生,一到同居土,就證得不退,即可進到上三土,一證位不退,就可圓證三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
    可知生到安樂國,就無事不能辦,無行不能圓,如斯殊勝力用,是千經萬論所未曾有。假若不是彌陀願力,那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大家若不依教奉行,預備信願行三種資糧,就辜負了如來一片苦口婆心。
    再來說教相,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別聖教之次第曰相。此經在五時八教中,是屬何教所攝呢?這大家更須要知道。華嚴時是世尊初成道,為諸法身大士,宣說圓頓的法門,是針對大乘的根機,小乘人雖然在座,卻一切皆聽不懂,本經專為五濁惡世眾生,為勸人念佛求生安養,故此經不屬華嚴時。阿含時專談小乘法,而本經是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此經亦不能攝入阿含時。般若時獨談菩薩法,而此經不論任何人,更不選擇何類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更非般若時所收攝。法華時乃開權顯實,直下開示佛之知見,此經專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此經很明顯的,是在方等時所說。
    方等時可通初後,因為此彌陀經是圓頓妙理,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共同讚歎,具不可思議功能,前承華嚴,後通法華,所以應判屬方等時所攝,是最為圓融的。本經雖然屬於方等時,義理實際是詮入圓教,故應以大乘為教相。
    這部經是佛說的,佛說法在印度,結集經藏亦在印度,本是梵文,云何能來我國呢?請看經題下面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十一個字,分成四段解釋。
    此經是在姚秦時代流傳來我國,此秦不是秦始皇的秦朝,是一千五百年前,晉朝那時天下大亂,分為南北朝,五朝十六國,當時亦分前秦後秦二個秦國,前秦的皇帝是符堅,稱他為符秦,後秦皇帝是姚興,所以稱他為姚秦,何以前秦為符秦呢?秦原本奉仕晉王,後來僭據關中,得位國號稱秦。現在所說的姚秦是後秦,姚是姓,姚興在位亦稱秦(國都長安)即現在陝西省的中部,傳世三十四年,所以稱姚秦。
    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一切經典的總稱,就是經、律、論。三是數目,藏,是含藏,好比三大庫藏一樣。經藏是世尊一代說法所記錄起來的,律藏是佛陀為諸弟子制定的戒律,論藏是如來與諸弟子討論教理及歷代祖師的著述。三藏所明的理,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經是契明一心,為定學;律是規範三業,為戒學;論是別邪正,為慧學。
    法師,法師是通達三藏妙法,以法為師,依法受寺,是為自利法師,若能以三藏的法為人演講,作人天師範,是為利他的法師,所以用三藏法師稱呼他。
    鳩摩羅什,翻為童壽,意義是說小孩童年紀而有老年人的德行。法師的父親名叫鳩摩羅琰,是中天竺人,家世相國,羅琰不願意作宰相,請求出遊諸國,來至龜茲,即現在新疆省庫車縣,龜茲國王仰慕他的德學,請至宮中,優待以國師之禮,以皇妹耆婆什嫁他為妻,後來所生一子,即大名鼎鼎的鳩摩羅什法師,也就是父連母名。鳩摩羅(琰.耆婆)什。
    什法師七歲時,曾隨其母到佛寺禮佛,在佛座前有一個鐵磬,他看磬甚異,將磬舉起,忽然一想,我小小年紀,怎能舉起這麼大磬,遂不勝其力,鐵磬頓時墮地,他恍然大悟「萬法唯心」的妙旨。不久他的父親鳩摩羅琰過世,他母親感覺人生、富貴猶如春夢,假若不努力修學,求得解脫,是不能得到安然的歸宿,於是他母子就出家了。什法師九歲時隨他母親到天竺,各處去參訪明師學道,最初到罽賓國禮槃頭達多法師,學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帶回,至月氏北山地方,有一位羅漢,一見很驚奇對他母親說,這小孩要好好守護,三十五歲若不破戒,後來度眾生人數,是不減優婆鞠多(天竺第四祖)。
    後來又從須梨耶蘇摩法師學律,聰明智慧的什法師,日誦千偈,博通三藏妙法,深達大乘道理,兼通四韋陀典、五明等等的學問。法師辯才無礙,曾經降伏當時有名的外道,一時名震五天竺,遠近歸投的人很多。
    不久,他母親去世,在去世前刻,對什法師說:「汝教化的因緣在東方,佛法因你而流通,但與自身不利。」他悲哀對母親說:「母親請你放心,佛法能得流通,兒子雖是碎骨粉身,也不辭退。」母親去世後,他仍然回到龜茲國,國王大喜,看作國寶,常請說法。
    當時割據陝西,獨立稱王的符堅,在建元十九年,於西南方每夜有放毫光的異星出現,大家稱奇,經太史官占卜奏說:「有德智人,入輔我國。」秦王符堅說「朕聞龜茲國有鳩摩羅什法師,必定此人。」,遂遣大師往聘,龜茲王不許其請,符堅就派將軍呂光帶領大軍七萬,征伐龜茲國。臨出發時,符堅對呂光交代「朕非貪地用兵,將軍到龜茲國,不可傷害百姓,只要迎請法師入秦。」呂光破龜茲國後,請法師歸至涼州(現在甘肅省奉安縣)聞符堅主公被姚萇所殺,呂光就不肯回京,即在涼州自立,稱為三河王。姚萇亦聞法師大名,曾派大使,欲請法師入京,而呂光不許。後來姚萇死了,其子姚興即位做皇帝後以國師禮,欲請法師入京,呂光亦不允。不久呂光死了,其姪呂隆繼位,姚興知道呂光已死,即派兵攻打涼州,當時呂隆是小國,不敵秦兵,遂投降,在弘治三年十二月廿日奉送法師入秦,什法師當年五十八歲。
    姚興尊法師為國師,供養於西明閣,逍遙園,召集國內大德沙門八百餘人,義學三千人,從法師學大乘法,並且翻譯經典,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餘卷,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及本部阿彌陀經等。
    當鳩摩羅什法師譯經時候,姚興皇帝時常親到譯場,參加研究教理和法師閒談,姚興對於法師的智慧,極為折服,他想這樣大智慧的法師,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就斷絕,即時選了十名宮女奉侍法師,法師為了維持佛法,不敢拒絕,但是,對於自己寶貴的戒體,是堅守不毀不破戒的。
    什法師入涅槃前,召集大眾,發誠實誓願:「若是所譯經論,無背佛意,焚身之後舌不焦爛。」在弘始十五年八月廿日下午申時圓寂,壽年七十四歲,薪盡形滅,果然舌尚存如生,由此證明法師譯的可靠。
    譯,將梵文易為華言,好像英語譯為漢文一樣。合起來講:此經是姚秦年代,博通經律論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
    各位同修你看,前人為了一位得道高僧,受怎樣千辛萬苦?為救眾生,多年戰爭,死了三位皇帝,好不容易請來法師。更要明白,大家能得如來無上法味,又得研究本經無上淨土妙法,皆是鳩羅摩什法師功德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