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佛說阿彌陀經淺講(六) 

                             雪廬老人指導  林看治居士講述


          

          

          

          

          

    各位同修請看經文:

         「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如是等諸大弟子」 ,就是如以上說,舍利弗等十六尊者,以及千二百五十人,未能一一列名者。佛陀的大弟子,皆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不是獨善其身的小乘。
   「並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說本經的時候,與會聽眾不單聲聞弟子而已,且有許多大菩薩亦在座,同聞淨土法門。「菩薩」應說「菩提薩埵」,我國好略,單稱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即六道眾生通稱,就是自利利他,兩種利益。
   什麼叫做自利利他呢?(一)已經證了覺道的眾生,是自利。(二)將自己所證的道理來覺悟一切眾生,是利他。(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自他兩利。菩薩雖然已經分證如來覺道,還有識情未全盡,如等覺菩薩於八識田中,尚留一分生相無明未破,一分中道未圓,好像十四夜月,佛是一切圓滿如十五夜月。菩薩具有大慈悲,見大地眾生如赤子,以眾生之苦為自己受苦一樣,,無分人我,不選親疏,平等救濟普渡。
   「摩訶薩」,摩訶譯為大,薩即菩薩,合稱為大菩薩,就是諸菩薩中之大菩薩。大菩薩不是權教小菩薩,是破無明,見法身,實教中的大菩薩。又具足大根,有大智慧、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經大劫、證大果,具此七種即堪稱大菩薩。菩薩二字亦翻為大道心眾生,意思是說發大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同出苦海,同得解脫。
   「文殊師利法王子」,諸菩薩是很多菩薩來參加盛會,現在亦舉出四位上首來證明。文殊師利,或云曼殊室利,翻譯為妙吉祥,此菩薩初生時,有十種祥瑞:(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冠(六)豬娩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象生六牙(十)倉變金粟。按菩薩本因來講,悲華經云:「對寶藏佛發宏誓願,蒙佛授記,字曰文殊」。若論本果,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時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又於未來在南方離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為幫助世尊教化即示現菩薩,其實已早登佛位。
   「法王子」,法王是佛的尊稱,好比世間國王稱人王,玉皇大帝稱天王,佛說世間出世間法,是說法之王所以只有佛可以稱法王。子是指菩薩,菩薩智慧道果,從佛化生,從佛口生,如世間為人子者,從父所生,後來繼承家業,但是佛的家業,不同世間田厝金銀財寶家業。菩薩能紹隆佛種,救度眾生,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承佛家業如佛長子,故稱法王子,亦和皇太子當繼王位一樣。又佛有三子。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在真子中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故為上首,也就是般若祖師,所以荊溪大師說:「於法王子中,德推文殊,諸經常為上首。」
   「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彌勒譯為慈氏,阿逸多譯為無能勝,生何謂無能勝?悲華經云:「慈氏菩薩,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就是這樣悲心救劫,至極之慈,無有能勝者,故曰慈無能勝。唯識祖師就是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為補處菩薩,當來紹繼釋迦佛位,為賢劫千佛中之第五佛,於十減劫,人壽八萬歲時,當繼佛位,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上、中、下根眾生,叫做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曾應化一身為傅大士,受梁武帝尊敬。在五代時,又曾託化浙江奉化,綽號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拿布袋,逢人便乞化,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內,時常對自己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由他,倘逢知己宜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乾陀訶提菩薩」,譯為不休息,此菩薩常修萬行廣度眾生,經恆河沙劫那樣久,沒有暫停一下,思益經云:「恆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恆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故號乾陀訶提。
   「常精進菩薩」,常是恆常不間斷,精是精勤,進是前進。又純一不雜叫精,向前無退叫進,這是究竟精進。此常精進菩薩,歷劫廣修萬行,普度眾生,一向精進無倦,故名常精進,寶積經云:「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捨。」
    我們中國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化蹟道場,浙江南海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化蹟道場,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化蹟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化蹟道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化蹟道場。此四道場中,最遠、最不好走的山路就是五台山,可是文殊菩薩常常化為乞丐來救人,或是試探人家是否真心,現在舉一條虛雲老和尚,朝拜五台山文殊菩薩事蹟。
    虛雲老和尚是民國四十八年農曆九月十三日寂滅,時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歲。據說雲公生時,母親四十多歲初產,生了一粒肉球,因此嚇得暈了過去,不幸氣絕。正在料理喪事時,門外忽來了一位道人,看看那肉球,即把肉球剖開,當時聽得「哇」一聲,原來肉球裡面包著一個孩子,相貌非凡,這正是聞名全世界後來活到一百二十歲的雲公老和尚。因為他一落地就失去了生母,父親蕭玉堂是泉州知府,便續妻王氏,撫養此孩子長大,後出家苦行。
          光緒六年,雲公四十三歲,辭親出家已經二十餘年,自覺道業未成,心生慚愧,為報答生身父母之恩,先朝拜南海普陀山,再發心朝禮五台山。七月初一,由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為止,發這樣的大心,真是希有難得。要知道從浙江普陀,到山西的五台,中間經過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渡黃河越黃沙嶺,不知幾千里路程,不要說三步一拜,就是徒步而行,也非數年不可,虛公為報親恩發此大心,實在令人驚歎折服。朝拜路程經過湖州、蘇州、常州至南京,度長江至浦口獅子山寺過年,新年再從獅仔山起香,經蘇北及安徽鳳陽而入河南,過洛陽白馬寺,曉行夜宿,邊拜邊行,心中憶念文殊師利菩薩聖號。
    虛公心中只念聖號,苦樂飢飽各自忘懷,暑往寒來,又屆冬天,至黃河鐵卸渡時,天色已晚,不敢前行,四邊無人煙,見路旁一茅棚,亦無人居住,虛公就在此歇足趺坐。深夜寒冷徹骨,大雪紛飛,次早起來一看,雪深盈尺,無路可行,更不知此去方向。而草棚並無遮蓋,因此飽受飢寒。雪愈來愈大,寒氣愈來愈冷,腹愈來愈餓,這樣三天的雪,使虛公漸入昏迷狀態。
    忽然來了一個乞丐模樣的人,以棚草烤火,煮黃米粥給師食,始得暖氣復生。虛公問你是何人,這乞丐說他姓文名吉,自稱來自五台山,乃知此去五台山尚有二千餘里,文吉勸他朝禮就好,不必拜行,師說誓願早定,依然拜行。
    文吉雖然勸虛公不必拜香,但師以誓願早定,為報母親之恩,不問年月遠近,一定要實現,逐與文吉揖別,但雪深不能拜,只得沿著文吉走來的足跡,以注目禮代替了。於山中冰天雪地再拜至懷慶,到洪福寺過年,正月初三再由洪福寺起香,至十三日抵黃沙嶺,山頂只有一所破廟,無人居住,只好歇下。
    虛雲法師至此已不得再行,是夜腹痛得很厲害,一夜瀉痢數十次,起動也沒力氣,廟在山上又無過往行人,只有瞑目待死而已,卻沒有一點後悔的意思。到了十五日深夜,見西邊牆角下,有人在那裡燃火,師疑是匪類,細看原來是文吉,心中大喜,急呼「文先生」。文吉問:「大師父你怎麼還在這裡?」師父將經過約略告訴了他,文吉坐在師的身邊,一面安慰,一面拿了一杯水給師喝,並送了一包藥在師口中。
    這一晚師見了文吉,身心清淨,服藥後不久,病就減退大半。文吉照應師四日,十九日扶病起香,行囊由文吉代負。因為心中沒有了妄念,身外又無物累,病亦日癒,自朝至暮,一天可拜行四十五里而不覺苦。三月底到太谷縣離相寺,住持傲慢不准文吉掛單,文吉就先告辭,向師說:「此去五台不遠,我先回去,你慢來,行李有人代送上山」,後來虛師的行李,真的有人代送上山。虛公到了顯通寺,遍問文吉其人,無一人知道,後來與一老僧。談起,老僧合掌說「文殊菩薩化身吧!」師就頂禮拜謝。偉大的虛雲菩薩真是當代苦行第一,也是天下第一孝子,得以感應文殊菩薩來解救。
    菩薩眾多,為什麼舉此四位列首?因為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不是大智慧不能證明,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居首,文殊是菩薩中智慧第一,所以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前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文殊是實智,舍利弗是權智,此念佛法門是救度眾生最重要方法,必須大大的永久流傳宣布。
    彌勒菩薩為當來下生,既然聽到此經,後來龍華會上,必說此淨土殊勝法門,為此經流通無盡,所以彌勒次之。叉此持名方便法門,無別的妙訣,祇要萬緣放下,單提一念執持名號,於二六時中,常勤精進,永無休息,工夫自然純熟,臨終決定往生,所以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又次之。有以上種種意義,所以特別標榜此四位菩薩。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與者同也。「如是」二字是結上文殊等四位菩薩,「等」是例餘,以外還有未列名的,意思是說,在會同聞的菩薩,不單單文殊菩薩等四位而已,還有許多未一一列出的諸大菩薩,所以用「等」字代之。合起來說,同文殊菩薩等四大菩薩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此段顯明不只聲聞菩薩在座,一切人天等眾生,通通參加法會,一同聞法,這正是顯明了極樂法門的廣大圓滿。釋提桓因譯為能天主,或云能為主,是忉利天的天主,略稱帝釋,因為他有廣大福德,能為忉利天主,故名能為主。忉利譯為三十三,就是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層的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廣闊八萬由旬,中為善法堂天,其善見城是帝釋天主所居住的宮城。其四方四維(四方東西南北,四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有四天三十二,故曰三十三天。
    再來說忉利天主宿世的善因,他過去在迦葉佛時為一個女人,見迦葉佛入滅了,就發心要修一個塔,為使這塔又高大、又莊嚴,把所有資財傾盡營造,另外有三十二人亦發心共成,因此勝福,得到如此勝報,生為忉利天主。另外三十二人,亦有很大功德,生為三十二天的天主,這就是同修福德的緣故。
   「等」是說下面等於四天王,上面等於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諸天,其數甚多,故曰「無量諸天」。
   「大眾」是總結,大比丘僧、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其餘,十方天龍八部、四眾人等,通以大眾稱之。「俱」,皆也,是說一切聽眾會集在一處。
    簡單來解釋八部與六道眾生,八部就是八類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天是光明自然的意義。龍有多種,佛經說龍者,乃興雲致雨,有益世間之龍。夜叉譯為勇健鬼。乾闥婆譯為香陰,不噉酒肉,唯藉香以資陰身,是帝釋天的樂神。阿修羅譯曰無端正、醜陋的意義,又譯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常與帝釋天戰鬥,天人鬼畜四道皆有阿修羅。迦樓羅即金翅鳥神。緊那羅譯曰疑神,是人耶、非人耶之義,因頭有一角,亦天之歌伎神。摩羅伽譯曰大腹行,即蟒神。以上八類眾生,世尊講經時,常去聽法。
    六道眾生是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天道是修十善及禪定所感之果。人是指大地一切人類,以前持五戒,多分少分善因所得之果。阿修羅剛才說過,因造下品十善,感阿修羅報身。以上三者,造上中下三品十善業,故曰三善道。
    畜生,或為人食噉,或人為驅使,造下品十惡業所感而生。餓鬼常處飢餓,故曰餓鬼,造中品十惡業所感而生,種類很多。地獄譯曰不樂、可厭、苦具等,造上品十惡業所感而成。畜生苦多,僅有小安逸;餓鬼受飢渴大痛苦;地獄則受極苦,此三者是造上中下十種惡業所感苦果,故曰三惡道。
    諸大比丘常隨佛學,所以在前邊;菩薩行中道,紹隆佛種,故居中;諸天為佛外護,在凡夫位,故列後面。又前大阿羅漢,並諸菩薩是大小一對,阿羅漢是小乘,菩薩是大乘。現在羅漢菩薩及諸天大眾,是聖人凡夫一對,羅漢及菩薩是出世聖人,諸天及餘眾是世間凡夫。
    通序到此為止,下次講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