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十七                 作者:淨常

         唯識修觀—三性觀法

  
 
  

  唯識義理,雖然無量無邊,但總括來說,不出境、行、果三個階段而已。所謂:明唯識境,修唯識行,證唯識果是也。境為所觀之境,指上來所說之教理:如性識之別、八識四分、三量三境等。已知境界,即當起而修行,最後才能永滅諸障,證得菩提涅槃之果。有謂:修行如行路,若能認識環境(境),走上正路,則成佛路途雖遠,只要步步踏實(行),終有成就之期(果)。反之,若不認識環境,盲修瞎練,誤入歧途,則只有隨波逐流,永遠在生死海中浮沈而已!因此,修學佛法,境行果三字,不可不知。
  關於唯識境,至上期為止,已說個大概,今當繼續略說唯識行,所謂「唯識修觀」。
  一切佛法,說到修持上,千萬法門,皆不離「觀」之一字。雖說「止觀」,其實只是一個「觀」字,因為此二者係一件事,止者止息妄念,觀者觀照所修之法。如修淨土法門,初下手時,要萬緣放下(止),全神貫注,繫念於阿彌陀佛上,口念耳聽,自念自聽(觀),久久練習,妄想脫落,智慧即生。又初下手攝心一處,必十分作意,方能攝得,可見此中即有觀,故說來說去,只有一個觀字。修觀方法,雖各宗不同,但其指歸則一。如天台宗之空假中三觀,華嚴宗之四無礙觀及法界觀,密宗有道場觀、阿字觀,禪宗之看話頭也是觀!淨土宗念佛,即念即觀,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則不得受用,必須口念耳聽,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如此即是觀!因此修行莫要於修觀!
  今即簡介唯識宗修觀之法。又分二段,先說三性觀法,次說五重唯識觀。說三性觀法前,須先簡介五法。因三性觀法,不離此五法故。五法者何?楞伽經,唯識論,將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
  一、相─指森羅萬象之事物,情與無情,何止千種形態,萬種相狀?形相雖各各不同,總名為相。
  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表顯詮釋之。廣五蘊論云:「於諸法自性增語」謂之名。
  三、分別─在萬物之相和名上,思量之,識別之。如人聞「名」,則其物體之「相」,必浮於心,於是有所謂之大小、高低、美醜、是非、善惡等妄想出現,謂之分別。
  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了前諸法,如幻如化。乃一種清淨無染、正確無謬之智慧,謂之正智。
  五、真如─由前正智而證得之不變不異之真如理體,謂之真如,理因智明,智因理發。
  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三是能變心,能變之心自緣所變之境,所謂「自變自緣」。以上三者皆屬有漏法。
  第四正智,是就所變境上,觀其自性,離常離斷,契於中道,屬無漏法。
  第五真如,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非言談所及,非思慮能到,唯有清淨無染之正智,方能正確的與之契合。
  已說五法,再說三性,以五法又可歸為三性:
  
一、遍計所執性—遍計,就是周遍計度之意,指一般凡夫迷倒之妄心。所執性,指在迷心之前所妄現之我相法相。此當情現相,即叫遍計所執性。其實萬法因緣生,何來真實之我、法?所謂之我、法,只是在迷心之前才有,並非真有。如在暗夜見麻繩,誤以為蛇,蛇乃妄有,理上則無,是心外法,應遮遣之。
  
二、依他起性─「依」是隨的意思。「他」指眾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及增上緣。「起」即生起。謂世間一切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生起,絕無自然生或無因生者。世間諸法,既依緣而生,亦必是依緣而滅,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既是依緣生滅,則生非實生,滅亦非實滅,世間諸法,皆是如幻假有,無有實體。依他起性是心內法,吾人必須深信,並應時起觀照。故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依唯識論言:依他起性有二種。一曰染分依他,即有漏因緣所生之法,亦即「有漏有為」是。一曰淨分依他,即「無漏有為」諸法也(有為而通於無漏之法,即四諦法中之道諦也。)
  
三、圓成實性─此是依他起性之實體。易言之,此即一切諸法之本體,即前述五法中之真如。圓成實有圓滿、成就、真實三種意義。「圓」是說真如遍於一切處。「成」是說真如不生不滅。「實」是說真如清淨無垢,非是虛謬。
  世間萬法森羅,歸納起來不外上述這三性而已!
  至於三性與五法相攝情形如何?曰:五法皆是依他起性,唯前三是有漏有為,故屬染分依他。後二通無漏有為,故屬淨分依他。(正智是修德故,真如是二空所顯真理故)。又前三雖是依他起,如幻假有,但是一切眾生卻執為實我實法,故亦屬遍計所執性。而第四之正智,雖是依他起,以其稱性故,復可名圓成實!第五之真如,是色心一切諸法之實性,乃正屬圓成實!
  由上述可知:三性觀法之下手處即在觀萬法皆是依他起!一切凡夫,由於不懂依他起,必然現起種種遍計之妄相,並且被這種種遍計之妄相所困擾與束縛,因此長期的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反之,吾人若能於依他起之萬法上,運用智慧,時時覺悟,一切法相皆是因緣所生,生即無生,滅亦無滅,不被假相所迷,即能遠離遍計執之妄相,而證入圓成實之妙理,跳出生死輪迴之漩渦,步入涅槃安樂之殿堂!
  修此三性觀法,自淺至深,有五重次第,稱為「五重唯識觀」,此義云何?下次再談!

 

 》回唯識簡介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