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淨土類彌陀經釋疑》
●雪廬老人

》回上層  》回明倫月刊首頁
❦ PDF下載 ❦
序 分: 通序  別序
正宗分: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依報妙  正報妙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揭示無上因緣  特勸淨土殊勝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正示無上因果  重勸
流通分: 普勸  結勸


佛說阿彌陀經

264問:嘗於著述中看到有大彌陀經小彌陀經之詞,何謂大彌陀小彌陀?經常課誦的佛說阿彌陀經是大彌陀還是小彌陀?後學無參考書,故不詳。(黎明時)
答:彌陀經現通行者,為羅什大師所譯,尚有玄奘法師譯者,皆稱小本。有王譯者,文字繁多,稱大彌陀經。再無量壽經,因對小本言,亦稱大本。
247問:阿彌陀經首提佛說,何以下加不得佛字?(胡正臨)
答:正宗分開首,曾云「爾時佛告舍利弗」,序分佛說此經已,是經家之敘佛字。文中不再言者,以此經無他人語,盡為世尊所說,故不必重加佛字。
471問:淨土宗,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脫,我等愚夫愚婦,因時間及事務關係,未能讀誦兩種壽經,專念小彌陀經及念佛,臨命終時,倘一心不亂,是否違犯未誦壽經?可否往生淨土?(管新盤)
答:淨土三經,各有其用。無量壽經主廣修六度萬行,觀無量壽經主心作觀想,阿彌陀經主一心持名。研教時不妨廣學,修法時貴在專一,果能依彌陀經持名有恆,決定往生,況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穩矣。
880問:我要學的經典第一是阿彌陀經可以嗎?(涂清輝)
答:既言欲學淨土,阿彌陀經乃淨土三經之根本,且為持名之專法,是必學之經。但學與念,少有分別,學者應研究其義理,初學比較難,念則求一常念之人,正定聲音,誠心誦之即妥。
181問:佛說華嚴五時判教中,屬於第一時,當時佛說彌陀經屬於什麼時?(朱幼)
答:此經因其性質故列於方等,似為第三時教。蓋此五時之教,前二時乃以經名而定,後二時亦如之,惟中間一名係類名,不是經名,只有列於此時而已。實則開首華嚴,要終法華,無不說此法門。夫如是,則此經可以斷代,此法則無法劃時也。
599問:研究淨宗經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潔園)
答:淨宗主經,為彌陀、觀經、無量壽經,三經為淨基本,然必先與修讀。是經皆有精註,亦須參考,以經文看之似淺,而蘊義實深也。淨宗各論,祖師語錄,俱能助人開慧,尤應多看,三經之義既明,有力再廣研他法,蓋萬法一如,皆有助於入淨之功。
244問:淨土法門為當生成就之佛法,且易修,當時世尊何不多讚歎弘揚此法門?為什麼只三經一論,而且正法和像法的人多修別門,而到此末法才興此法門呢?這豈不是末法的人比正法像法的人福大?如即佛經為什麼說佛前佛後為八難之一?(李永白)
答:開首華嚴,結局法華,兩大經王,皆讚淨土,其他經論,讚淨者累累難數,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知尚須何等讚揚,莫非盡廢他法,單說淨土,方謂多讚乎?正像末期,是人根利鈍變化,不是指定某期始學某法,來問謂「末法才興淨法」,大是誤會。不過他法斷惑,利根可辦,淨法帶業,鈍根亦能成耳。茲再答末句所疑,佛前無經,佛後經義晦隱,多啟鬥爭,眾生多歧,故云難之一也。
177問:「佛說阿彌陀經」是何佛所說?(唐桂蘭)
答:此界此劫之經,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非只此一經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561問:釋尊在世諸弟子中,亦有劣根下智者,經典上未有記載,釋尊命其專修淨土,而且未證明哪些弟子已往生極樂世界?(智雄)
答: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若謂專為劣根下智者說則錯矣。淨土三經各序分中,所載與會各等弟子其數甚多,在三經流通分內,俱列上首弟子之名,及其他到會之眾,曰歡喜信受,曰皆大歡喜,曰信受奉行。何得云釋尊不命修習淨土?至云專修,則又當別論,蓋淨土乃佛法之一法耳,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具八萬四千法,為普應群機起見,豈能盡廢餘法?至云諸弟子往生,未有證明,是又不然,查彌陀經中「已發願、若已生,今發願、若今生」,今之一字,即是世尊之時,經文只取簡賅,非若往生傳必須遍舉其名。且吾人求往生者,無證為生,世尊之諸大弟子,在世已得大阿羅漢,是已證得無生。若此者,十方世界,任運來往,豈獨極樂。又各知名弟子,除舍利弗目犍連外,其涅槃多在世尊滅度以後,經為佛說,安能於其生前載記後事?然知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皆居極樂。即一在家弟子韋提希並能往生,而謂諸弟子未曾往生,事理豈云圓乎?有此四說,當悟無字句處,大有其事耳。
(附)以上四端,尚是著相之言,試看彌陀經中,世尊問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段,此際舍利弗等早已生過極樂矣。普通講解,但云舍利弗不測佛境,故無以對。實則不然,彼縱不知,亦當對以不知,何可於師所問,傲不一答,然此處正如維摩經之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義等。以下二段,皆世尊與舍利弗印心之言,明自性唯心者,此處瞞他不過。
719問:阿彌陀經中前面所提到的諸菩薩從何處來?其菩薩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羅漢同為釋迦佛所度?(簡宗修)
答:彼土菩薩,皆係先後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經過修功,證成菩薩,亦有他方菩薩,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國土以及功德,十方諸佛共贊,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是知度者為諸佛,不獨釋迦一佛耳。
403問:佛說阿彌陀經時,文殊、彌勒諸大菩薩皆列席參聽。蓋菩薩之身相殊勝莊嚴,而凡夫之身形短小粗陋,乃迥然不同也。但未知當時菩薩是現凡夫身而列席聽法?或本以菩薩身相?又當時大眾(凡夫眾)是否均睹菩薩聖相,或有緣者方能睹之?或唯憑世尊金口說示即知者也。又天人與世人不同,未知現我人之身量(七八尺高)?或本以天人之身量(數由旬)?而在座之大眾,是否知是天人或不知者?(邱炳輝)
答:佛菩薩天人等身之勝劣,隨眾生緣各異其相,如一溪水,天視為琉璃,人視為水,龍魚視為雲煙,餓鬼視為焰火,其理正同。倘有現凡夫身者,則凡夫自得見之,否則開天眼者方能見之耳。
441問:阿彌陀經摘註接蒙內釋提桓因(疏鈔擷)「此云天主即帝釋也。迦葉佛滅時一女人發心修塔,卅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統卅二天故曰天主」。此迦葉佛應不是當時在座聽經之摩訶迦葉,請示迦葉佛係何時人?(葛曉凡)
答:迦葉佛乃過去劫七佛之第六佛,並非釋迦佛之弟子摩訶迦葉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093問:西方極樂是在心中否?(王慧錦)
答:雖在心中,而西方實有其事;如台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離開地面。
207問:佛說極樂世界,是否因應某些執著不捨,貪戀五欲的眾生而說的一種方便,還是實有一個極樂世界?(鄧長林)
答:居士此問,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執著。應知我佛說法,權實得中,事理不背,我輩初機,只有依聖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極樂世界為方便假設,則淨土三經皆妄語矣。
767問:何以世尊不自創淨土極樂世界而介紹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與眾生?(遊堂振)
答:阿彌陀佛既創極樂,而且廣大無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後塵,畫蛇添足。世尊雖不再造極樂。然未嘗不將此穢土,思改極樂,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極樂,至人滿為患時,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極樂,但此時則不需要。
296問:有人問彌陀經一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回向文又一句:「屈伸臂頃到蓮池」。請問為何又能去的這樣快?(余萍)
答:生西乃是心往,非為假合之身往。要知盡虛空遍法界,皆存心量中,舉念即是。屈伸臂頃,尚是遲說。
315問: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極樂世界是否宇宙間的一個星球?倘是某一星球,過十萬億佛土,距我們世界這麼遠,若依現代天文學家說:「光的速度,每秒跑三萬萬公尺」一個星的光要到我們的世界,要經幾十年,或幾萬萬光年。那麼,我們要生極樂世界,我們的情識能比光的速度快耶?或是怎麼生法呢?如不是宇宙間的一星球,何以證實有其世界呢?(白永居)
答:往生極樂,乃以心往,吾人心量之廣,無有窮際,等同虛空,經中雖曰,極樂娑婆,相距十萬億佛土,實則統包心量之中,此不過心一轉移,並不費彈指時間。茲設一喻,虱蟣從吾人之右手,如思行至左手,當費相當時間,吾人兩手俱在吾身,若以右手而合左手,豈不在剎那即辦耶?
202問:過此有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究竟誰先去的呢?有否根據?(蓮雲班蓮友)
答:以三量而論,聖言量便是根據,經云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過如是,未曾說名,誰人?予何能舉。
232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範圍裡嗎?(廖春英)
答:經中分明白,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不在此地球範圍矣。
243問: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豈不太渺茫和矛盾麼?又佛具萬德萬能神通無量,何不化三界六道為淨土,為什麼必依眾生念佛才可往生?佛有無緣大慈,何以要人念他名號才肯接引?(李永白)
答: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更有謂若干太陽,我亦以為更渺茫。「矛盾」未指出何事,無法置答!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知佛萬德萬能,寧不知心亦萬德萬能耶?無論世界本無淨穢,實諸世界亦屬空空!須知有無淨穢,皆是心相,佛與眾生,各現其相耳。心念佛方與佛見,不念則不見,如迷子逃逝,母雖日念,子不回心,愈逃愈遠,倘子念母,方能相逢。
265問:極樂世界,為何佛要假說是西方?其實我們的西方又是美國的東方了。又佛說人天界中,多假以王、王子之詞,帶濃重的時代精神色彩,佛說法義理圓融,獨這些地方受時空限制作何解?(黎明時)
答:「我國西方,又是美國東方」,乃只拘一個小圓球而言,此小圓球不過大千世界中幾萬分之一。經上所言乃是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西,實非在此小圓球上摸索,如螞蟻緣西瓜者然。惟虛空無盡,何有方向,言東言西,亦是方便之語。經言西方者,其用意之深,姑且不論。就文字上講,有「從是」二字,指遠指近,皆無語病。下段文字欠明,天道我不知,人間至今尚有稱皇稱王者。世有之,佛言之,何可責以有色彩?而彼時無總統主席之名,竟預名之,當時人得非駭怪耶?
378問:彌陀經所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讀者翻遍各種地圖向西詳細找尋,並未發現「極樂國」或世界之地名,以致疑慮頓起,如真有此極樂世界或極樂國之佛土,而現今交通工具發達已至頂點,定有不少人士前往遊歷參觀矣。請問「極樂世界」究竟在何處?地圖上有無此名稱?(鄧至善)
答:先生此問,似是故開玩笑。統觀來問修辭,讅知先生讀書頗富,因疑非是真不知者。我輩所居地球,乃一個佛土若干千萬分之一,經中明說過十萬億佛土,今欲就此地球尋彼國土,何異執嘉義縣圖,而求美利堅國,豈非近於滑稽。再則曰真有此界,定有不少人前往參觀,試問天文家測驗火星中有人世界,人何不先去參觀耶。
383問:彌陀經上:「從是西方……」的「是」字,既係指世界而言,則天文學云:「太陽乃恆星,永不移動,地球繞太陽而自轉。」若果如是,則早晚用何判別西方?(樓永譽)
答:西方之名,本依所居之處而假定,此為便於言說,非實有也。經意原係借此,使人攝散心於一處,果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矣。明乎此,但當依經所教,以日落處為西,不起分別,即得受用,待得經教漸明,功夫漸深,此等問題,便有著落。
598問:佛說阿彌陀經內「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到底西方指在那裡。又那裡為標準。一萬億佛土是和普通一萬億同樣嗎。十萬億佛土是多少?如何計算?是不是在地球內計算,或是地球以外計算,請賜教。(林南濱)
答:若問西方標準,知東則推知西,細看前條,便可了然。佛土一個,是一三千大千世界之數,此大千算法,凡學佛者盡知,茲不重贅,因本欄已曾屢屢解釋。此地球在大千數中,如太倉一粟,百千萬億等解算盡同,佛土則非不閱經者能知矣。
657問:阿彌陀經摘注接蒙裡「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三重」是何義?(廖玉嬌)
答:釋迦世尊之淨土,建立之大略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圍,名曰華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數,其十三重間,西有極樂,東有娑婆。
486問:彌陀經中「今現在說法」一句,是否隨時隨地念念至寧靜地步,觀想經中妙境,就是聞法?(張廷榮)
答:小彌陀經未教作觀,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過云今日之時,彌陀亦正在極樂說法也。
723問:阿彌陀佛今在說法,此法與娑婆世界之佛法有異同嗎?(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別。佛國方便不一,說法次第或異。如娑婆難修,釋尊勸生極樂,極樂易修,彌陀則不必勸生他土。此土說三七道品,統演七支,極樂演法,只言根力覺支正道。方式千變萬化,歸元總是一也。
929問:昨聞講阿彌陀經,云極樂世界,無有日月,自有佛光樹花等光,惟前參考「淨土生無生論」,言極樂有「百億日月」師講與論說法不同,未能釋然。論文錄下,論曰「佛說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百億日月,百億須彌,百億大海,百億鐵圍山,名一佛土。」何得云無?(施振輝)
答:貴居士所讀之書,均能記憶,是有過目成誦之天才,甚難希有。但好讀書而不留心章句,每有誤解,此亦當慎。所舉生無生論之文,如能分清章句。則不致誤會。此文本是兩段,自「從是西方」起至「有世界名曰極樂」止,為一段經文。自「百億日月」起,至「名一佛土」以後「是則極樂國土,去此甚遠。」止,又為一段。百億日月,乃第二段之起首語,言每一佛土,即有百億日月,況十萬億乎。此多日月乃十萬億佛土者,非謂極樂者。今將後段首句,連作前段結句,則大錯矣。區區所述極樂而無日月,與論並無矛盾。
788問:佛說一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也算善巧方便?(其月)
答:真實真實,方便方便。實報莊嚴,即常寂光,四土一土,故果海曰真實。或觀想、或持名、或說九品、或說邊地、或說決生不去、或說決去不生等,故因地曰善巧方便。
801問:彌陀既遍空界。似已不專限於西方,故說決生不去,決去不生,是否?(其月)
答:佛之法身,遍虛空法界,以法身之大,無有限量,何專在,有何不專在。請大德檢十粒豆於床,身坐其上,請問貴身專坐那一豆上,不專坐那一豆上,至於決生不去,決去不生,又是一義,毫釐千里,亂扯強合,便是理路不清。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213問: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滅集,儒家亦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之訓,帶業往生之人,八識心田習氣未除,一旦生到安養,享受諸樂,如何能精進不退?請示其理。(鍾觀靖)
答:樂可分二,欲樂與法樂也。三處七寶,種種莊嚴,是為欲樂。乃對娑婆眾生所說,隨順其習,使之生羨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種種莊嚴之塵,實是說法之具,生到彼國,見聞知覺,因五塵說法之故,決定改觀。經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三寶矣。是心已與道合,是為法樂。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270問:彌陀經一句,七重欄楯,七寶行樹,七寶蓮池等,為何皆用七字?(余萍)
答:佛家表顯功德之事,以七事者為最多。如七方便,七加行,七科道品,七聖財,七覺支,七最勝,七種無上,七聖七賢等。西方種種莊嚴多採七數者,即是表示彼界一切皆具功德也。
368問:「彌陀經」內極樂國土七重欄楯……皆是四寶周幣圍繞,這四寶是否即為下文金銀琉璃玻璃?又欄楯是什麼?(大寬)
答:四寶即如所云,欄楯即是欄干,橫者稱欄,豎者曰楯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689問:投生在蓮胎裡頭與已出蓮胎之人,他們在七寶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點差別;因為同樣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裡,需經極長時間且還未得果。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時未得而得,未證而證。這是何因呢?(鄭勝陽)
答:出蓮胎後,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內,不能與水接觸,只不過蓮花為水長養,自身受水之氣分法益耳。明乎此理,則得證遲速,便恍然矣。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773問:蓮花生的形體是否相同?或隨其三界眾生之形象有所差別?(鄭勝陽)
答:大同小異,同者皆有相好光明,異者其相好以所證之福慧不一,現象少有殊耳。同異者,亦非固定,自隨其變易而轉變,必到佛身,方盡同耳。彼處未云三界何有三界眾生。
310問:西方蓮池、蓮台、蓮花化身,或是種種佛、菩薩,都腳踏蓮花。究竟蓮花有何妙處?關於佛門有何關係?(李俊)
答:佛法有權有實,或為實而施權,或開權而顯實,或廢權而立實,必權實並提,方中道圓融。蓮為花中之特別品類,一生則花果同時,有權實互即,中道不偏之相,顯示西方淨土切實圓融。此第一義也。娑婆為穢,西方為淨,蓮花標出清漣,一塵不染,顯示西方淨而不濁,此第二義也。蓮雖清淨,實出自淤泥,顯示菩提乃由煩惱轉,佛法不離世間覺,此第三義也。蓮雖亭亭淨植,仍不離開泥沙,顯示西方固屬清淨,總不捨離穢眾,故有乘願再來之宏誓,此第四義也。
353問:西方極樂世界之蓮池很多,且大至十由旬二十三十由旬乃至一百一千由旬云云;但蓮華也有百由旬千由旬的,似此兩者同樣大小有見蓮華不見池矣。(善德)
答:西方蓮華,雖云若干由旬,然大小隨意而出,池亦如之,願將蓮花觀滿寶池,或疏或密,意想則轉,不必過泥。
395問:聽老師講經說,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我回家以后,仍然照此讀誦以后,隨眠去即時看見青色青光一條光焰面前起來,此是什麼緣故?(陳江愛)
答:清淨種子臨時生起現行。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338問:西方空中常作天樂,並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此世界之天,不作天樂,不落天花,那麼此世界的天,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天是不同乎?(慧香)
答:彼國地水,極盡莊嚴,既與此界不同,空際莊嚴,亦自不同此界。居士莫誤天體普覆,似無兩樣,實則各地皆異,豈止極樂,如此地球各空,甲處降雨,乙處飛雪,丙處則杲杲晴日,丁處則黯黯狂風。一洲一時,尚且有異,又何疑乎彼空不同此空耶?
623問: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晝夜」是光明而無黑暗的,為何經上云:「晝夜六時」,其夜間是以何為目標?(江寬玉)
答:此洲晝夜,亦是假定名辭,因地球之自轉,向日一面而明,呼之曰晝,背日一面而暗,呼之曰夜,呼晝夜者,偏見之事實也。極樂不借日而光明,自無暗時,呼晝夜者,乃此方之語,隨順此方易知而說。以彼土之蓮有開有合,合時假曰夜,開時假曰晝耳。
796問:彌陀經云「晝夜六時」可見西方佛國亦有晝夜之分,又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阿彌陀佛既然光明無量,能照十方國土,何以本國土亦有「夜」,所謂夜,是否如世間夜時之黑暗?(卓忠振)
答:經中極樂世界,歷代大德之注,皆言無有日月晝夜。經文晝夜六時者,指雨花鳥鳴,隨順此間而假定。非如此間,向日背日,而謂晝夜也。然實言之,此間亦無晝夜,皎日亦不出沒,若地之西半球夜時,並非全界皆夜,不過西半球局部自夜而已,斯時東半球,仍是白晝,明乎此理,應知彌陀之光照十方國,而不見者,煩惱遮礙自心而已,非光有所偏也。
887問:彌陀經有晝夜六時,而妙大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稱極樂無寒暑晝夜,(見極樂依正第一)此應如何解釋?(鍾潔園)
答:晝夜者,指所居之地,對日向背之假相,而稱之假名。寒暑者,居地繞日之軌道,為日直射斜射,距遠距近之假相。極樂自具光明,而無日月,故無晝夜寒暑,然為動靜語默,自亦假定時間。時間者何,即花開花落與鳥合唱,距離次數,予以方便時名。亦云晝夜六時者,乃世尊向閻浮說法,隨順當地權巧語耳。
681問:彌陀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為眾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錄自圓瑛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上半夜,下半夜,以何為界?(何美枝)
答:彌陀經中,雖有「清旦」、「晝夜六時」等文,各注家多謂彼界無有日月,自無晝夜可言,而言旦夜者,皆是隨順此土習慣而說。上半夜者,甲日終結,下半夜者乙日開始。極言佛佛相繼,無少間隔,非如此界有佛前佛後之難也。
460問:彌陀經「晝夜六時」,西方既無晝夜,哪有六時?(慧貴)
答:雨花一次謂之一時,蓮合謂夜,蓮開謂晝,彼之晝夜時分,佛順此方說耳。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241問:阿彌陀經有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何以釋尊住世之時,未有彌陀國人,前來供養?(李孟泉)
答:法華會上之觀世音,楞嚴會上之大勢至,請問來自何國?此係大名鼎鼎,學者盡知者。而釋尊說法,往往有他方菩薩百千萬億,試問此數中,某菩薩來非西方,能一一指出否?
478問:阿彌陀經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極樂世界為出離三界之聖域,豈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飲食之欲乎?請釋其疑!(葉普開)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無食欲,安有佛陀還存食欲之理。極樂世界之飲食,一為帶業往生未斷習氣之眾生而現,然亦是意食。二為六塵說法,以使此土眾生起極欣極厭之心。
312問: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所見的佛及菩薩以及一切佛說的寶貝,可如我們娑婆世界的物,同樣看得見就摸得著嗎?還是如電影見有摸無呢?(陳萬漳)
答:見亦有,摸亦有,經云寶池沐浴,衣祴供佛,如手摸無,何能浴,何能供?
455問:阿彌陀經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為何因要供養他方佛呢?(陸天養)
答:供佛積功德,聞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圓,安能成佛?不積不增,豈能圓滿?釋迦世尊,亦曾於過去世供無量諸佛,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故皆圓成種智。往生之人,在未證補處之前,必須上求下化,覺行雙圓,方得證補處耳。
635問:淨土之極樂世界應屬化城之一,如按三界區別,則乃為色界乎?蓋其有色相有飲食也,六根作用似乎盡除。如言佛國則應超三界,此如何說?(劉定一)
答:極樂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實報,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實也餘三專為應機度眾而現。亦猶佛有法報化之三身,法身,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以普度乎?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實相,不有前三土,何能證入寂光。
436問:如彌陀經義蘊註釋「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一節不知究屬何意:若謂極樂世界倘要衣食,何謂極樂,晚自思「極樂世界是不是不必衣食之境地?」若謂不必要,何必求衣食之念頭呢?(林柳淋)
答:此為初機衣食之見未泯者,方便示相耳。
771問:「其土眾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佛」指法身?報身或化身?釋迦佛「在世」時受過他們的供養否?(簡宗修)
答:極樂本分四土,眾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淺,所證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見,便爾不齊,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釋迦世尊,受彼供養,豈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來。觀音菩薩,乃彼佛之脅佐,尚來此供佛聞法,上宏下化,彼眾來供,例此可知。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222問:彌陀經內云「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答句,足見西方佛國亦有晝夜之分,其佛國夜間是否鳥息花合而已?抑或如塵世夜間之黑暗?(卓忠振)
答:實無晝夜,以花合鳥息,記時而已。此世之光,全賴日照。彼界人器兩間,俱有光明,絕無暗時。
284問:西方極樂世界,是諸眾鳥說法,使人聽了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生西了後,蓮花化生,還要念三寶名嗎?(洪環)
答:此為諸惑未斷,帶業往生者而言,是等之人,帶惑即起妄念,必時常聞法,方能心與三寶契合,離垢顯真耳。若不離垢,何能證得補處之果乎?
401問:記得十六觀經中云:除了上品能即時花開見佛,中品及下品都要坐在蓮花中,經過相當時間,甚至要十二大劫,蓮花才開。何以彌陀經中講已生彼國之眾生,能聽空鳥等演法,能看極樂世界之各種莊嚴,能盛眾妙華供他方佛,這些眾生,如是花開,已證聖人,為何還有凡聖同居土之名稱呢?(舒淑婉)
答:小本略,觀經詳。略詳雖殊,其理無二。小本所云見者聞者,皆是花開見佛以後之事。其花開後,並非盡是聖人,此聖字是指證有果者而言。如上品中生之經過七日,得無上正等正覺,下品上生之經十二小劫得入初地,正等覺初地,皆是聖果,其在七日及未得十二小劫以前,則仍是凡夫。至下品中下兩生,只云發無上道心及菩提心,更是證果有待矣,所以有凡聖同居土也。
659問: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講?(廖玉嬌)
答:生命之延續,固需生質資養,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娛樂,即非正命矣。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303問:極樂世界有無統一的語言?若無,生在那裡的如何聯絡?又阿彌陀佛說法用何種語言?我們用本省話虔誠地念佛,念經,祈禱,如何?(童心)
答:一生極樂,自具神通及無礙辯才,其無礙辯有四,於諸方言辭通達,即其一也。不但此也,鳥鳴樹聲,尚能通達其意,況乎人言。至佛言語,尤為奇特,只用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明乎本問前段,則知眾生任用何語,念佛誦經,佛皆悉聞,心誠無不感應。
274問:阿彌陀經云:「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何意?又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類,是同指在此世界,或專指在西方?(詹金枝)
答:「實」為實有其事。「名」者僅有其名,惡道者畜生餓鬼地獄也,此言西方不但無此事實,即此虛名,並亦無之。下段之問乃指西方,按本經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句起,至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句止,皆是說西方也。
612問:彌陀經云「彼佛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難道極樂世界有畜生道乎。(廖清華)
答:經中對此已詳解矣,請念下文自知。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546問:一、有情是可以說法,但不知無情可能說法否?二、若無情能說法不知有情可能聽否?三、若無情不能說法,因何極樂世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妙音使聞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說法不限於口,極樂六塵演法是也(無情說法),解法不限於聽,緣覺見飛花落葉,而能證道是也。
371問:一切法是眾緣和合而成,西方極樂國土莊嚴,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無常,哪能供給無量壽的諸上善人住下去?(施好學)
答:萬法依眾生心幻起之假相,本無自性,故生滅無常。覺心乃如來藏證得之真空,如如不動,故恆常不變。娑婆穢土,乃眾生妄心幻生,不免成住壞空,極樂淨土,乃彌陀真心神通宏願結成,故劫壽無量。緣眾生心有生滅,而所現之土,亦隨之而生滅,彌陀心只恆常,而所結之土,亦隨之而恆常也。
433問:阿彌陀經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是實相或幻相?若說幻想實有其所,若說實相沒有實景可見,如斯可說心相否?(智幻)
答:既信實有其所,往生以後,自有實景可見。
766問:依阿彌陀經上說,那裡(指極樂世界)的環境大部是金、銀、珍珠、瑪瑙,連樹木都是金葉子,鳥也是金的,這樣生活,不會很呆板單調嗎?(心炳)
答:樓閣形勢萬種,能住能飛。寶樹隨時放光,光中可現無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種樂,噴百千種香,鳥皆雜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聞者開慧。天樂鳴空,六時雨花,鋪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變萬化,隨意所適,重重無盡。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單調,試思娑婆穢土,不呆板單調耶?
847問:在彌陀經中,皆稱讚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云何古德問答法要中稱「彌陀亦有穢邦」,此話出自何經?復如何說?(謝昭成)
答:此屬誤解,說極樂有穢有淨,乃祖師善巧言語,將極樂自身比較,喻其不同,假定名辭。詳述語繁,恐再誤會,茲舉易知如下:極樂分為四土,修者皆聞,若將同居土與方便土較,同居謂穢,方便謂淨。將方便與實報土較,方便謂穢,實報謂淨。將實報土與寂光土較,實報謂穢,寂光謂淨。不求語之所出,旨之何在,一味斷章取義,亦等於鼠唧鳥空。
402問:佛不妄語,經說極樂國土莊嚴美妙繪聲繪色,宛爾具在。該土樓臺地榭,花樹禽羽,是否全為精神活動,而非色塵境界,如莊周夢蝶,非實有耶?(瑞錫)
答:所疑極樂,謂非色塵,而是夢境非實,此對佛學名相,未知其義。凡是目取之相,皆名色塵,空則萬法皆然,豈獨莊生蝶夢。即此根身器界,亦是眾緣和合,幻出之相,並無實體。然有相即起用耳,望先辨明界說,自減誤會。極樂世界,土分四類。有真實,有方便,須憑學者功夫分證,向人講解,亦須觀察對方,應機與說,否則錯下一語,兩無所益。居士既知佛不妄語,又奚疑極樂非實耶。
743問:彌陀經解釋內,解人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得各種神通,想什麼就現什麼,假使想見親屬可見到否?(慧綱)
答:神通有「天眼」一種,即橫能看各界,豎能觀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見此生之眷屬,多生之眷屬,皆可隨意見也。
765問:各不同的國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語言能相通嗎?(心炳)
答:生到彼國,即得神通,眾鳥之語,水風行樹之音尚且能懂,豈有反不懂人語之理。不但能懂極樂之語,他界之語,亦能盡通,不然,每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何能聞法乎?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002問:「南無阿彌陀佛」為何意?(丘高秀)
答:「南無」係皈依敬禮之義,「阿彌陀佛」乃為一尊佛名,其義為「無量光壽」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願力種種),此須看阿彌陀經方知究竟。如無此學力讀經,則「初機淨業指南」「歧路指歸」「學佛淺說」等小冊子,是要多看兩遍。如不了解,不但是為迷信,也易退轉。
220問: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自應與時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眾生之菩薩,末世罕見,豈各人緣有勝劣耶?(鍾觀靖)
答:此地球不過娑婆世界若干分之一耳,再以中國而論,又不過此地球若干分之一。短短之千餘年間,而有淨宗諸祖,及淨土聖賢錄中所列諸士,何得謂為罕見?即今各地亦大有人在,不然淨宗便如三階教消滅矣。
649問:念佛往生極樂的眾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周慧德)
答:一者彌陀願力如此,乘佛願故。二者世界劫波,增減有異,釋迦來此則壽短,我往極樂則壽長,各順其時故。
369問:生在極樂世界的人,既是實相,必是四大和合,哪能不空,還可享受無量壽?(施好學)
答:來問五句,中間三句,不免有誤解名句之處。細味所問,或疑生到極樂,仍是四大假合之身,哪能享得無量壽命。按投生一事,皆係神識,有胎卵濕化四種。生極樂者,乃係神識往彼蓮中化生。生彼以後,此神識之化身,漸漸轉迷成悟,證到大圓鏡,此智即是真如,不生不滅,故云壽命無量。
640問:阿彌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壽無量,這樣說那佛位不必再換他人?觀世音菩薩後補佛位是待何時繼彌陀佛之佛位?(徐貴妹)
答:經中所載,彌陀以後,為觀音主教,觀音以後,為勢至主教。此新舊交替,不關壽命,乃如世間叢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731問:世界皆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當亦如是,若然阿彌陀佛有無違其本願?(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報應。應身有始有終,報身有始無終,法身無始無終,必先知此。身土皆心,並無二致,應身當娑婆之土,報身當極樂實報之土,法身當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壞空,極樂實報有隱有顯,常寂光土無隱無顯,大致如此也。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242問: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在此期間,往生者已不少,且都有神通,但何以未見一人返此,為吾人證明西方實有?(李孟泉)
答:來此正自不少,吾輩肉眼自不知耳,豐干即其一人。西方境界,釋尊金口所說,諸祖皆為證說,聲如雷震,居士未聞之乎?
266問:彌陀經中有句:「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而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就是無始無終。照此十劫前有西方極樂世界否?(靜修精舍)
答:此段經文,指報身佛而言。所謂報身者,自是有始無終,故云「成佛以來」。按無量壽經所載,極樂乃彌陀願力所成,十劫以前,當無此世界也。
272問:阿彌陀佛至今有若干年之歷史?觀音與勢至都是同時成就佛果?或有前後之差別?(詹金枝)
答:經中有云: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劫為數位之名,其演算法即人壽十歲起,經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再經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止。此一增減為之一劫。觀音勢至二尊,俱後於彌陀而證果。倘問二尊於極樂補佛,經有之,則先觀音而後勢至也。
295問: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成佛了十劫中就度娑婆苦惱眾生是不是?假使度了十劫,時間如是之久,因何眾生愈多,甚不明白?(余萍)
答:虛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是諸眾生升沉來往,並非此界眾生只生此界,他界眾生僅限他界!譬如碼頭地方演戲,天天演,天天有人看。此看者皆是東西南北之人,此去彼來,無有斷絕。娑婆世界,亦碼頭之戲場耳,人故不見其少。
297問: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娑婆世界出一尊佛是三大阿僧祇劫,釋迦牟尼佛以上二次之佛有說淨土法門指歸否?那個時候的眾生生西沒有?(寬湛)
答:未見經中記載,似可不必妄答,但為滿問者之意,只有據理推測。彌陀成佛之前,未有蓮邦。娑婆世界之古佛,自無勸生西方之理。彌陀成佛完成極樂之後,娑婆世界,釋迦佛以前之佛,當亦勸修極樂矣。彌陀經云「已發願」「若已生」是釋尊指前代之修眾語,再佛佛道同,釋尊如是說,前佛亦必如是說也。
358問: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聞娑婆世界十劫,僅有極樂世界十日,若這樣算,可說極樂世界到現在,才有十日乎?(陳招治)
答:未嘗不可如是主張,考此於萬佛名經內云:娑婆一劫,極樂一月。亦不過比較兩土歲時之修短而已。彌陀經中二句,實乃僅說娑婆,表明法藏菩薩於此世界成佛已久,似不必拘泥依此計算極樂。按大本經所載,極樂無有日月星曜之象,亦無劫數之名。據此,則極樂歲時,實不可計算耳。
389問:彌陀成佛至今十劫,故史書不能記其洪名,那麼世人何以知彌陀佛的生日?(葉慶春)
答:宋代永明大師,有彌陀化身之號,後人即取大師之誕辰,而紀念彌陀,此係借用。
309問:樹刊第九期佛學問答葉慶春居士問彌陀成佛至今十劫,那麼世人何以知彌陀的生日呢?答案謂「宋代永明大師有彌陀化身之號」,然而彌陀化身有什麼證據?(慧德)
答:此即汝曩日所聞,吳越王供僧,有一大耳和尚所言一公案,後人遂謂永明為彌陀。
704問:阿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見注解裡十劫為大劫。凡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往生者為下品下生,須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但在阿彌陀佛所發願後,彼時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滿十二大劫,蓮花未開吧。是否須待蓮花開後,方能聞佛說法。在蓮花未開裡可自修道嗎?在蓮花裡是甚麼樣子呢?(蔡麟定)
答:花開見佛聞法,經有明訓。在娑婆尚能修道,進入蓮胎,豈能不知修道。蓮花裡面,光明香潔,勝於天宮。
724問: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眾生有沒有另一個求生極樂國土的地方?(王幻如)
答:十方無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生不易,成就亦難,不及彌陀接引,一生補處,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據此則十劫以前,無有似今日極樂淨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味此可以知矣。
212問:彌陀經內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三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種之劫?小中大三劫每劫有多少年數?又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未成佛之前,有無他佛,較阿彌陀佛成佛為先?(卓忠振)
答:人壽自十歲起算,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由此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止,此一增一減之兩極數,合之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彌陀經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云指大劫言也。
382問:釋迦牟尼佛的洪名,歷史上都有記載,何以阿彌陀佛的洪名大家都要稱念,獨於歷史上無記載乎?(林景星)
答:一個國家成立,有職官記載國家之事,後人再據之編纂史書,世界各國,中國最古,史書所載者,亦不過四千餘年耳。釋尊降世,距今僅二千五百餘年,故史有記載,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史書何能知其事耶?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770問:阿彌陀經中謂極樂世界有無量阿羅漢及菩薩,卻不見其他佛,何故?成佛後不住西方嗎?(簡宗修)
答:一個佛土,一佛主教,猶一學校,校長只一。再以國家而論,總統亦只有一。其土眾生,修到極點,亦名等覺,等覺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稱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稱佛也。
658問:「煩惱即菩提」在極樂世界如何講法?彼土清淨無從起煩惱,如何「除」?如何精進?(廖玉嬌)
答:行者不至等覺,三惑未盡,惑即煩惱,不除何能成佛?極樂既有天人聲聞,以及地前菩薩,此眾惑皆未盡,勢須精進,以趨極果。雖云彼土清淨,無由引起,亦不能甘留無明,不求究竟。
741問:老師前次星期一,在蓮社講法說教我們,觀實報莊嚴土。老師自說,自己只得生到凡聖同居土。弟子很疑老師境界,云何只得生凡聖同居土,云何教我等觀高的境界?(寬觀)
答:修淨宗者,所誦之經,如阿彌陀經,所舉種種莊嚴,及流通之極樂依正之圖,皆是實報淨土之相。凡我學人,皆應依教奉行,作如是觀,作如是想,宏揚者亦應如是勸,方不背教也。但功夫有勤惰,境界有高低,鈍根者,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故區區不生則已,生亦不過同居土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341問:彌陀經一句,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甚不理解。(陳雲)
答:阿鞞跋致是梵語,譯中文曰:不退轉。此世人根既劣,環境亦惡,修行進退不定,故少成就。縱有小成者,遇順逆境,搖動其心,又失其果,勸他修者,受人譏誚,或遭困難,亦退其行。生到極樂,則有進無退,靡不成就者矣。
509問: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此點之意未知何在?(林夢丁)
答:阿彌陀經中分明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據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六祖豈有不知?此為防範禪家學人,不求自心,及不能專修之方便語言耳,修淨學人不可誤會!
891問: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倘乘願再來娑婆,度生緣盡時,命終何往。如造惡業,墜三塗否?(鍾潔園)
答:能得往生,皆是阿鞞跋致,斷盡見思,始肯再來,不退斷惑,不會再造惡業。此處度生緣盡,有願另往他處,倘如感覺力弱,任運再往極樂。
152問:極樂娑婆,同是佛土,為何生到彼處,便皆不退轉,生到此地,便皆退轉,這是什麼理由?(張營林)
答:此問古德在經文後,早有詳註,請檢閱之自明。茲再略補其意,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是一得超果而去,一得墮果而來,此理由之一。彼是淨土,純是淨緣,既到已無緣而不導之使進,故得不退;此是穢土,既來已無緣而不引之使墮,故多得退,此理由之二。彼土生者,皆是淨業成熟之人,覺而不退;此土生者,多是孽緣現行之人,故迷惑而不進,此理由之三。簡言如是,詳則萬言難盡。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100問:彌陀經中「一生補處」之句不明?(張廷榮)
答:處指佛位,補是候補。他界證到佛果,候補佛位,須經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即能證得而為候補之佛。
340問:阿彌陀經一句:「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老師說是補佛位,不知是補西方的或他方的佛位?(寬珠)
答: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隨處可補,不限極樂。
219問:古德云:得生與否,視信願有無;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淺。今有人具足信願行,而不能發廣大之心,只冀往生極樂國土享受諸樂,如此當不能與阿彌陀佛悲願相應,倘其人信願深切,亦能得往生否?(鍾觀靖)
答:亦得往生,不過彼國之人天,或聲聞而已。不發大心,難得補處。
384問:帶業往生西方後,是成為五十一階級內之菩薩?或為階級外之凡夫菩薩乎?(奚子為)
答:既云菩薩,安有階外?經云:生皆不退,一生補處。但能往生,不愁不成菩薩。
885問:十方淨土以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為最殊勝耶?乞詳示之。(趙正華)
答:正報依報,莊嚴殊勝。一真法界,萬象說法。進而不退,一生補處。四土九品,普被群機,不斷諸惑,可了生死。
906問:請問「一生補處」是接前佛退位,而前佛呢?(王清漢)
答:佛帶果行因無有休息,此一道場緣滿,則又往他界度眾。此道場假曰退位,再由補處者繼之,實則法身不動,假來去者,報身之隱現,化身之示生示滅而已。
768問:彌陀經上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餘者非一生補處者如何成佛?老師謂:阿羅漢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故不去?觀音菩薩又何能去也?(遊堂振)
答:一生補處者,不經變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補處者,須經變易生死耳。阿羅漢法習小乘,與彌陀淨土不相應故,觀音菩薩乃係大乘,極相應故,不但能去,且為彼土之導師耳。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298問:往生西方以後再聞彌陀說法,不知與現在有否相似?(蕭慧心)
答:佛佛道同,並無二致。未生是凡,往生侶聖,境界不同,所聞之法,悟入自與此有異耳。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39問:彌陀經中所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與十念往生句,難易差別甚遠,故學者多生疑惑修難,「曰必修大善根福德故為難云?」(吳倫炳)
答:多種善根福德者,乃淨土門中之通途,最為穩當,所謂萬修萬去也。十念往生者,必宿根深厚,或利器上根者,一念即能妄想不起,唯精唯一,所謂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十念乎?然此等人,百千中無一也。
414問:阿彌陀經中世尊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註釋言「若只修自己好,不發菩提心度脫眾生是為小乘,就是小善根,故要孝養父母,念經拜佛,修六度,十善,受持禁戒等之助行,方得生極樂」。若如此則經云帶業往生如何?又鸚鵡及殺豬業者等一時念佛,聽念佛,就可消業障帶業往生極樂,他是罪業重重之輩,可證無小善,豈能修助行之六度、十善、五戒?弟無明不能理解望為明示!(吳倫炳)
答:係指何人之註,未曾說明,無從查起。且恐來問錄此註時,尚有遺漏。淨土三經,皆重正助雙修,此是通義。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若取法乎下,試問將何得乎?此古人必策勵修者努力上乘之苦心也。觀無量壽經,往生列有九品,無量壽經,尚說邊地。鸚鵡屠戶,只有正行,雖得往生,但品不高耳。
539問: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若無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盡人而知。何須有此贅言,內中含有他義否?(江印水)
答:此處「少」字,不作無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義云:往生因緣,固賴於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許善福,藉圖徼幸也。
671問:彌陀經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否即指希求世間福報而言?(翟孟秋)
答:善根為生西正因,福德為生西助緣。正因者執持名號,助緣者六度萬行。正助雙修,如鳥振二翼,缺一豈但不能致遠,且亦不能奮飛。恐人自誤,特別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願求生,若存求世間福報之念,則往生成障礙矣。
346問:又聽人說,修淨土不過是種種善根,這話對嗎?(史春)
答:此話極對,樹無根不長,何能希其開花結果。念佛因根也,往生果實也。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惟某人這句話的毛病,在「不過是」三字。彼善意惡意,俱不管他;「依法不依人」之訓,自宜奉為圭臬耳!
746問:佛云四十八願其中十八願是平時有實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無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福明)
答:學佛有一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又忌偏執二邊,不契中道,凡此皆應仔細思維。如尊問者,第十八願,固屬大悲本願,此不過提一大綱,尚有微義存焉。若死此句下,餘四十七願,都與贅言,本經中之六度萬行,亦成廢話。再淨土一宗,主張持名,厥在小彌陀經,必匯參之,方不偏執,小經明明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豈可錯會十念之文,而自貽誤。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萬者,較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幾人哉?請思前祖,「二六時中綿密不斷」、「日持十萬」、「淨念相繼」等,豈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煩。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215問:經云:「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云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二說何以不同?(鍾觀靖)
答:至心者,心無雜念,徹底到家之謂。信樂者,是深信不疑,願樂往生之謂。此等功夫作得到,臨終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121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597問:念佛者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亂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656問:又說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轉男身以後,再求生淨土,才可能去。這問題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誤聽,彼定不如是說之。往生淨土,與證佛果不同,並不分男身女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傳益可證矣,傳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云然。
686問: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這是死了後,阿彌陀佛來接引否?(葉特華)
答:自是死後,神識往生,雖云佛接亡靈,但功夫卻在生前成就。
711問:淨宗信以導願,願以導行,有行是否定有信願?(潔園)
答:古德云,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緣此三之性,本互緣而生,行無願等飛蓬無所,願無信等喜浴惡水,信無行等儲飯不食。淨土初機,必遵此三者,所謂「聖言量」如是,應依教奉行也。若無願無作等,另有其義,此處不得借口。
737問:弘一大師勸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志西)
答:真信不疑,發願往生。苦樂順逆,概不退轉。再聞他法,亦不改修。奇異境界,心不妄求。佛說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實念佛也。
780問: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念即佛,是佛即念,如能一心念佛,不但前說「放下便是」,六字萬德洪名,提起亦是,不知可否作如是觀?(劉中一)
答:六字洪名,定為正念,若是放下,便起妄念。所以經訓「執持名號」。是教相繼不斷。佛法無量,各有其妙,淺看各法矛盾,深入則互能貫通,所謂歸元無二,方便多門。但初入只可依教奉行,功夫到時,始能互相為用也,不能躐出錯。
229問:彌陀經云:念佛人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者,臨終時即可往生淨土等句。依據七日時間而論,很短暫,然則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終時能否往生淨土,有無須要日日念佛而至終時為止?(卓忠振)
答:七日者,分明指定一心不亂。如不得此境界,然已深種善根。倘已得此境界,仍須日日念佛,至命終佛方來迎。假若間斷,即是退轉,往生無分矣。
237問:念佛法門理論上雖云萬修萬人去,且記載上亦不乏古德生西之例,但依全體念佛眾生看來,卻是萬中無一,因其重點在「一心」,而末法眾生,根鈍智淺,「惑」重「執」固,欲達「一心」,實非容易,事實上絕大多數念佛眾生,不過僅能藉念佛而種善根,仍難逃輪迴之教是否?如是則與修其他法門之不能即生脫六道者相類?(趙澤宇)
答:一心有暫久之別,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暫者亦不失為中下。雖此境界難得,果然深信切願,淨念常提,臨終不失,即是心不顛倒,決可往生。經云:「一心不亂」,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處去做。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願不切,淨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東可西之人,往生自無其分。修他法門,必須斷盡諸惑,明心見性,方有成就,故云難行道。修淨但得伏惑,即能感應道交,帶業往生,故云易行道。古偈曰:「不用三祇修福慧,只將六字出乾坤。」居士何得云相類耶?
339問:彌陀經云: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不能一心之人能往生乎?(寬湛)
答:不能一心者,臨終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無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繫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556問:阿彌陀經義蘊第二九頁,言功一心不亂,於三摩地等之訓釋,請設喻或舉例開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維持?2何謂境轉?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缽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羅哆:能引何種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點?(大寬)
答:甲1不起分別,持其專注一境。2即境界轉變之謂。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緣。乙1、2須依「小止觀」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豈片語能道。丙得定斷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從正定而得,不另取法。
(按)彌陀義蘊引上諸事,本謂繁細難到,不如持名簡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須取小止觀,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錯。
634問:「事一心」為不明理,只信願與一心念佛,「理一心」則須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後,如何付之於行,其念佛方法與「事一心」有分別否?必須先斷惑乎?(孟孝光)
答:茲設一喻,譬如旅行,或車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問津,迂緩其行。識路程者,駕輕就熟,直前無阻。然兩者陸車水船,總是一也。
678問:阿彌陀佛經義蘊第七葉云「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復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深切時人之病,而念佛法門正治斯病,敢問持名念佛如何方能行解相應,理事無違?(李蓮階)
答:持名念佛一法,有事有理,故一心功夫,亦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信願憶念,不他攀緣,聲聲貫注,是謂事持。了知是心是佛,能念所念,兩俱空寂,是謂理持。不論事持理持,若到見思盡斷,名事一心。若到心開見性,名理一心。然事理之相雖二,實則即一,因事到圓時,皆出於理,理到圓時,皆出於事,但能惟精惟一,便是事理無違。若言行解,較為複雜,古德皆曰此門,易行難信,難信者,其法微妙,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下根者只可行其事,中上根者,亦惟有深入經藏,圓觀圓知便能行解相應耳。
726問:淨土宗旨在於念佛一心不亂蒙佛接引生淨土,其要點似在於「念佛一心不亂」,倘不能「一心不亂」是否亦能往生淨土?(楊智悅)
答:學佛原則,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亂」煌煌經文,豈可不遵,但有多少義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長時之一心,有短時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臨終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靜,必靜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應。所謂「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羅漢,尚須七番生死,遑論成佛,三祇之遠。此則一生成辦,帶業出要,再不能作,出苦無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訣」,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過云,初學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說明,即有違經之嫌。後世諸祖,頗以此語為病,貽誤後學。上舉種種一心,最低必得臨終一心,若無把握,往生無望。
729問:理一心就斷見思二惑,那麼事一心是斷什麼?每部經典深妙的理,老師都能通達,是不是老師已得到理一心?萬念歸一是一心嗎?那麼得到不亂時還有心嗎?(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斷外塵攀緣,可伏見思二惑,所謂帶業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煙海,在下不過一知半解,且所見所讀,量數少,妙亦未見,理亦不達。縱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實行,亦難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見也。萬念歸一,可謂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809問: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要件,依經典以一心不亂為究竟,古德復有「往生與否端視信願之有無」之說者,證得一心固無論矣,信願究應至若何程度,方得往生,殊不易說,但以多次實際觀察所得,臨終前後,具足往生因緣,與遭逢障礙與否,關係至大,是否可言,平時雖未甚具深信切願,而臨終前後因緣殊勝,一時信願行三者具足未至一心,亦有往生之望?(林圓念)
答:此問有關淨宗玄理,不多讀多解,不能知所以然。所謂理者,非盡研三藏之謂,只精通三經,諸祖疏註,即可得其大要。有理一心不亂往生,有事一心不亂往生,此皆斷惑。有臨終十念往生,有三要不忘、未得一心往生,此皆伏惑。有具三要或不生者,有得一心不亂而不生者。千差萬別,各有其故,生死大事,豈容儱侗徼幸。通宗通教,三要具足,得理一心。深信切願,淨念相繼,得事一心。臨終十念往生,千不得一,看觀經妙宗鈔自明。信願切,欣厭強,助多正少,未一心得生。一心不亂不生,無願也。各定皆求一心,豈皆往生耶。理解三要,若亡若續,有心無力,或不生也。再者信願程度若何,備載祖師語錄,無從說起,但能與有佛無佛,有淨土無淨土,心不搖動,至死不變,斯可矣。
823問:師講彌陀經云「不問事修理修只要能壓著見思惑不起,或去掉見思惑,只知道事不知道理,皆叫事一心。」弟子以為去掉見思惑,按佛法即可證果了脫生死,那就不必往生,當生就可在此世界弘法利生,不必等乘願再來然否?(鮮純賢)
答:當生斷惑,次則伏惑,若果作到,試問何種因緣使然。他法門乎,如任運而無加行,恐須七番生死,當生決難作到。淨土門乎,二力加成,三要資糧,持到一心,惑斷惑伏,以願力故,如是因如是果,自然往生。如無三要,即無二力,決難二惑當生能斷。假設萬一斷去,不過半分解脫,法身般若全無,塵沙茫茫,道種智尚未得,有何法可宏,有何眾生能利。況修淨不求往生,與法不合,自相矛盾,已是大惑,分明增惑,何言去惑。
832問:經中七日一心不亂,是指執持名號時不亂,其人在不念佛時,仍能不亂否?(鍾鈞梁)
答:七日一心,乃指結七剋期求證,此七日間,要淨念相繼,即口雖一時不稱佛號,心中仍不離開。果至一心不亂,二惑不斷亦伏,若至斷時,便是有證。有證之人,無論何時,不失正念,不為塵欲所亂。
890問:閱淨宗諸書諸祖(一)有須念至一心不亂,方得往生。(二)有說得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三)有謂有信願,雖心未一亦得生,無信願則雖一心亦不得生。應如何圓融其說?(鐘潔園)
答:凡修諸法皆應一心不亂,不獨淨也,必不亂始謂之定。禪之「外離境,內不亂。」密之三密相應,何一不然,而有多名者,即不亂乃共同之原則,各法尚有各法之特質也。淨土特質,即信願行,若無此三,與他宗何異。所問三說,若統觀文之前後,自知原則特質,兩皆重要,若無特質,便不是淨土,遑論往生。三說並不逕庭。不過散心往生者,品位不高,或臨終信願無力,生障礙耳。
913問: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有說是同(如彌陀要解講義),有說是异,(如云一心為因,三昧為果,印公文鈔中亦有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句。)究竟是同是昇?(鍾鈞梁)
答:經曰「一心不亂」是一句。印祖云「一心為因」是半句,「三昧為果」乃不亂之半句,合成一句,則因已成果,分解固異,合解則無異也。
916問:師嘗言見思盡斷是事一心,心開見性是理一心,又云事一心是伏惑,理一心是斷惑,二說如何圓融之?(李蓮階)
答:囊時或有誤記,不作如是說。前所言者,係本蕅益大師要解,其說如下,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為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要解有圓瑛法師加講義者,讀之較易,可物色一本,細密研討。
934問:得到一心之人,念佛時一心,不念佛時如何?(鍾鈞梁)
答:念佛雖與二課關連,然二課自是二課,念佛自是念佛。觀居士所問,似是以二課為念佛時,課畢則非念佛時,如此一曝十寒,功夫何能成熟。應細玩第三之答,使有心得。作課時固然念佛,不作課時,仍有影響。儒家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儒家修齊治平,皆是道也。佛家搬水運柴,掃地焚香,撞鐘擂鼓,吃飯睡眠,皆是念佛。第七識不斷我想,何嘗作一切事,能打斷我,若把我換成佛,不會作事,便打斷佛。
965問:經云「一心念佛」,「如子憶母」。若有一人深信佛語,悠然念佛,不急不躁,隨緣漫度此生。另有一人,誠惶誠恐,哀戚自責,悲緊念佛,如救頭然。何者堪稱「一心」?唯前者易流於放逸怠忽,後者易於浪生悲喜,耗損心能,乞師更示方便。(葉福財)
答:所舉二人之行持緩急,乃係修持之過程。「一心」乃有得之境界,此屬成就。修淨土者,經訓念到「一心不亂」臨終心不顛倒,方可往生。既云前者流於放逸怠忽,自難一心,後者浪生悲喜,亦非一心。佛昔教人,曾舉彈琴設喻,緩則不能成聲,急則弦斷。必綿綿密密,不緩不急,念茲在茲,相繼不失,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一心成矣。
849問:靜定之力有深有淺,何以了知念佛已到一心之境?(趙涵謙)
答:心惟有佛,不緣六塵,是為一心。八風由外吹,七情內不起,惟有一句佛,相續而不斷,是為一心。一句佛號,不被妄念打斷,不忘,不失,信得切,持得穩,固執不移,欲罷不能,是為一心。不思善,不思惡,不求福,不怕禍,動靜語默是這個,飲食睡眠是這箇,是為一心。這皆是事一心,要自覺知,倘自不知,即是昏沉,昏沉者無此境界。
146問:阿彌陀經上說,人臨命終時,若能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能蒙佛接引,然身為病苦所逼,不能出聲正念,甚至心念能力不足,變成憶佛想佛亦可能蒙佛垂慈接引否?(陳灶)
答:剋期七日,乃指平素健康之時,非謂臨命終時,果至命終寸晷難待,何能七日。臨命終時若能憶佛想佛,便是心不顛倒,定感佛現。否則縱能口念,而心不在佛,亦屬唐捐。
629問:常聽蓮社講經,並勸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亂,可是有首偈子這樣說:「彌陀一句法中王,雜念紛紛亦無妨,萬里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餘光」。這是說不一心也可以,究竟聽誰的話對呢?(林美)
答:一心不亂,是佛語,為聖言量,淨土之原則,安可不遵。雜念無妨,是祖師語,為方便說,別有苦心,不可以辭害義。其意乃普勸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難而退轉,故說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當生成就之道也,亂心念佛者,多種善根,機熟時至,久久薰習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總比不念好,有此金剛種子,遲早可起現行也。
655問:有一位有修有證的老和尚,他說,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亂,很難往生。業未盡根本就不能往生,那裡會帶業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勵後進,可謂苦心孤詣,「一心不亂」經文如是指示,自當遵守,不可妄圖徼幸。但帶業往生,卻是諸祖承認,若必斷惑,乃是通常豎出,此法為伏惑橫超,與通途不同。偈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伏惑之證也。
692問:圓瑛法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八二頁中講「此經滅後,祗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眾生業重雖見不肯念,有人發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現在眾生業障雖重,但較諸阿彌陀佛經滅後之時尚淺多多,何以此時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時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答:時值末法,勝於滅法,諸障雖盛,尚不至極,佛法見聞,可云不難。而善根淺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於發心,既在不難,則心力不猛,故少成就。滅法時期,已無佛法,障難已至極點,縱遇之亦置若罔聞。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難,直下承當,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換言之,今時善根厚者,發心力行,無不成就,彼時夙根淺者,決難發心。
322問:滅法之時諸經相繼滅盡,只有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現在虛空,眾生若肯念者即能往生,實是太便宜。那時是人,現世亦是人,佛即大慈大悲救度眾生,何不現時就現在虛空使人念念往生西方?何獨優待滅法眾生?(慧香)
答: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多有寫出貼於壁者,男婦老幼,幾至盡人而知,尚不等於現於虛空乎?永明祖師曾云萬修萬去,佛何嘗薄待現在?且有許多經典,解釋此理,增我正信,我看還是現在比將來便宜。只是一般眾生不肯念耳。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001問:西方極樂國是從何處去?(陳榮進)
答:從心上去,此須聽經或看經註,方能瞭解。
119問:前聞人云念佛人臨命終時無中陰身,須念至如何程度,才無中陰身?(賴棟梁)
答:臨終佛現,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讀過,如是即無中陰身。
311問: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命終時一剎那間念頭,如若水火災厄或被車軋死,這種無可預備念佛,這樣的慘死,能往生否?(李俊)
答:念到熟時,自然脫口而出。嘗見世人遇有痛苦,輒能呼天呼娘,而況習熟之佛號?縱口不能念,而心中分明,是更較口誦有力也。
457問:臨命終時,能得正念,卻是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自己心佛來接引呢?(慧貴)
答: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來接引,經訓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彌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說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誤會。今舉一例:如我與父母遠離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寫信拍電,催來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願而來,便可說我心中父母來也,其理如是。
138問:弟子閱讀淨宗諸祖師著集其云,念佛人於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念念不離阿彌陀佛,甚至睡著做夢時都要會念佛,有這樣的功夫,才有往生樂國的希望,否則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輪迴。又有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如是這樣弟子念佛太差,不敢作往生樂國的妄想,其次彌陀經云「一心不亂」,祈示!(鄭均海)
答:古德云: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觀此則淨因深淺俱得往生,淨果高低卻有區別,雖居下下,已脫輪迴,實勝二十八天。居士所舉二六不斷,念而不念,一心不亂等,皆係上上之因,縱不能此,只信願俱足,朝暮數百數千,中下亦有其分。
559問:讀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其中自設五問,學人修淨土功淺,未解其義請開示!五問如下:甲、所修淨業,是有是無?在何處所?無則枉費精神,試垂定當。乙、雖云莊嚴淨土,未審如何莊嚴?請示其相!丙、臨終往生,為識神潛邁,為佛來攝持?二俱有過。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狀,為有為無?二俱有過。戊、此土陰壞,彼土陰生,生彼之陰,復與中陰何別?(獅山一讀者)
答:此亦應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師四料簡中云「有禪有淨土」,據此,當說是有。問在何處?今以反問作答:心有處所乎?罪有處所乎?知心與罪之所在,即知淨業之所在。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又云「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心能造罪,罪即是心。心造淨業,淨業即心。若必求淨業所在,請先覓心。乙、心淨土淨。以清淨作莊嚴。一切功德是佛法身。以萬德作莊嚴,此無相之相。若求有相者,極樂總析為二十九種莊嚴,任擇其一,皆無不可。丙、諸佛法身,遍入眾生界;念佛心遍入諸佛心,識神潛邁,佛來攝持,二俱無過。若引「去則實不去」四句為難,夢東大師早有解釋可以祛惑。丁、或體空相有,或體相俱寂,原無執著,如必執有執無,方為有過。戊、中陰身形藐小,壽命短促,迷亂顛倒,牽於有漏業力,六道投胎。何能與三二金相,光壽無量,神通自在,一生補處之眾上善人相擬乎?
(按:淨土三經所訓,皆極直捷,是結晶語。若必鬥鋒逞巧,說妙談玄,似屬經外多尋麻煩。古德云:身在含元殿,何必問長安。經語者,含元殿是。鋒巧玄妙者,長安城外某山某水是。這種法門與禪家參究求悟,原不相同;兜了半天圈子,還是經語一句為準。便知經語決不相賺。如以眼觀色,只說可以見到某色,即不錯誤,若必曰非是,再詳講眼色之間九緣,什麼「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根本、種子」等。這些話說完了,還是一句以眼取色。不過一層是說因緣,一層專說結果而已。是知經語,不賺人也。)
685問:臨終時,心念佛號,若阿彌陀佛來接引,可是不為這所動,只管堅持佛號下去,這能往生嗎?(月鳳)
答:如佛來接,是已感應道交,當然繼續持念,否則失念,往生無分矣。但淨土三要,為信願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斯時當急持名號,懇切求去,如堅持不動,是不為來接所動耶?抑只以持名為結果乎?若然則是他宗之法,而非淨宗之義。
779問:念佛到何境地才算「伏惑」、「斷惑」?(房勳明)
答:凡夫皆有妄念、邪見、煩惱,此即見思諸惑。一念惑,一粒生死種子,所以輪轉三途六道,以故頭出頭沒,若惑斷盡則離分段生死。修斷已前,必先克意控制,使之不起,起制不發。初感艱困,習久則成自然,存在而不使發作,名曰伏惑,此亦是業,故曰帶業往生。惑若不伏,任其發展,則與淨土之淨,而不相應,往生無望,恐為業牽。
861問:時聞人曰「定業不可轉」,亦有曰 「業報未了,不能往生」,此二說似與阿彌陀經所言者不合。如何?(焦國寶)
答:定業不可轉,嘗聞之矣。業報未了,不能往生,則未之聞。蓋佛學應準四依,人言不足則也。定業固不可轉,但能以重轉輕,以無增上緣,如強弩之末,雖能中物,未必有力入穿。此轉輕之事,仍是修行之功,果絲毫不變,修行之功,豈非唐捐耶。至云業報未了,不能往生兩句,語焉不詳,自可置之。如云,信願末真,諸惡不改,業重障深,不能往生,則不背經義。
870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有魔來,有內魔,外魔,外魔易退,內魔難降。佛書上說,初修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魔力甚大,藏在八識裡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修行人惟末後一關,最難逃過,遇到此時如何是好呢?(周慧德)
答:淨法七日一心,可斷見思二惑,惑即魔,惑若念斷,安有魔事。惑不能斷,次則伏住,八識臨去,彌陀來迎,亦無魔事。
565問:又按小彌陀經之意,往生西方須待命終心不顛倒,然觀經之一日乃至七日往生之法如何?祈示。(曾進雄)
答:小本之臨終心不顛倒,自在平素持名,一日乃至七日之一心不亂,觀經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指觀想及上文之三種心,並慈心不殺之事等,作到圓滿而言。果諸助行,作到圓滿,臨終自不顛倒。兩經理通,文小異耳。
753問:彌陀經內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要問者,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接引往生呢?(周慧德)
答:彌陀法身,周遍法界,時時相應。如不明白,請思每日所念之贊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二句,尚不恍然耶?應知三身仍是一體,化佛來迎,往生何疑。
763問:修淨土法之者平時持名能正念,但是至臨終時因四大分散時之苦痛難提正念,未知此種人是否也能往西?(本如)
答:經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細味經義,可以了然,若臨終難提正念,便是顛倒,恐生障礙矣。
838問:師曰「七日持佛名號至一心不亂,即斷見思惑,此時無明較淡,微露性光,自與彌陀佛光相應,是以往生。」問「若此時未臨命終,可謂往生否?」(蓋彌陀經內又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似與命終大有關係。)(吳碧霞)
答:經有明訓,「臨命終時」佛始來迎,即得往生,非言一心不亂,立即往生。蓋一人壽命長短,乃是報之一種,未盡不歿,已盡不留。修者斷盡見思,乃是功夫所證,壽命未盡,便應盡己精進,再求斷塵沙耳。若至終時,決定往生,毫無顛倒,毫無障礙而已。
944問:佛說阿彌陀經內有「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請惠示該「心」是屬第六識或第七、八識,如屬第六識,患嚴重腦出血之人第六識已無作用,如何能作到心不顛倒?(林宣妙)
答:命終後去者,為第八識,即如來藏。至腦溢血症,並非人人皆患此也,若修者患此,即是平素正助無功,故生障礙。
950問:若人未得一心不亂,可是心中只有阿彌陀佛,事理亦然,但人命無常,何時西方彌陀及聖眾來接引皆樂意隨之往生而去,心存如此,若當氣絕能往生否?(黎素華)
答:果能「心中只有阿彌陀佛,事理亦然。」便是淨念不失。又云「何時來接,皆樂意隨之往生。」此是願力堅固,正合條件。有此二者,可云心不顛倒,能得往生。
833問:淨宗行人,未至一心,而信願堅固,臨命終時,如無人助念,是否得生?(鍾鈞梁)
答:未至一心,必以不失正念為警覺。信願堅固,再加習慣成熟,萬事來臨,自然先起佛念應之,即謂之熟。熟亦有大力量,若至命終,凡有痛苦,則以所熟之佛應之,無人助念,亦可往生。助念者,助命終之人起正念也,既正念熟習,無助亦有八分把握。
252問:臨命終時,有魔化身為彌陀來誘引往生的人,不知真的彌陀相,有什麼特相為憑,才不會誤往生之大事?(謝智遠)
答:此不必慮,果平素心緣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決無魔境,所謂如是因如是果。若常時雜修不專,心多攀緣,臨終失去正念,便無把握矣。然至此時,剎那之短,雖知惡境,何術許爾逗留而不去耶?所以臨終助念,為不可少之一舉。
277問:臨終念佛若不能定心時,是否說往生無望?(胡正臨)
答:臨終剎那,最為吃緊,經云:心不顛倒,即得生;不能定心,但能不失正念,亦有往生之望。
399問:念佛往生與否,盡在臨命終時之一念如何,但徹悟禪師念佛法語云「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問人矣」。未知哪個為實?(李永茂)
答:臨終所起之念,全係平素積習所成,事不兩歧。
644問:「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不知永明大師所謂有淨,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潔園)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諍,究竟到何境界,方稱為有,並無定論,然「有」指因地,似無可疑,即謂修其他法門,與往生不相應也。遍考有關淨土之經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臨終得往生者,但彼時必須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否則障礙難生。準此,則「有」指信願正因,是基本條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臨終可不顛倒耳。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169問:常聽老師講說,經雖是道,文字也佳,初機之人,必須先明文理,方能求道。我對阿彌陀經上,六方佛一段,很有疑惑,為何四方先說東方,不是北方為上嗎,反而列在最後?上下兩方自然是從上而下,為何又先說下方?(金雲)
答:佛經有真實語,有隨順語,尚有他種等等之不同,四方上下,皆假定之名,安有其實,佛亦云云,此依時依處隨順語也。此地球居人,指日為準,而定四方,故曰方名假定。作文須有次序,日出於東,為一日之始,春來自東,為一年之始,故四方先言乎東方。草木有末,根本在下,枝末在上,故上下先言乎下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677問:彌陀經內之西方世界,非指極樂世界?(王清漢)
答:西方亦塵剎佛土,以文理論之,可云此句,極樂在外。
895問:彌陀經云「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等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此是否指阿彌陀佛亦參同稱讚此彌陀經功德耶?(梁中立)
答:十方三世,佛同名者甚繁。即本經之南上兩方,各有「大焰肩佛」名號。他經所載,西方之佛,名阿彌陀者,即有三十六萬億之多。此問之無量壽佛,若按一法身論,可從貴居士之說。以文理論,則以另一尊佛為佳。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44問:彌陀經之六方佛中,下方世界是指此娑婆世界之地下否?(德碧)
答:雖在此界之下,但仍處空中,並非在地之下層。觀虛空各星,可明其理,星在空中,上下左右重重無盡,星球即是世界,方向者乃依一星之本位,而假定之名辭也。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283問:彌陀經,六方佛出來證明欲使眾生生信,不知出現時,在六方耶,抑或現在娑婆虛空,出廣長舌相證明乎?(郭金針)
答:經中固已明言,各於其國云云。其國即指諸佛各個國也,此雖不來娑婆,而有通者,及佛加被者,皆能得見得聞;例以觀經韋提希之睹極樂,可推而知也。
430問:彌陀經中,六方諸佛讚歎淨土,是不是釋尊說此經時,六方諸佛同時讚歎?(陳淨願)
答:是。
489問:彌陀經中云「出廣長舌相」,為是表法,為是實有其舌,遍覆大千?(陳如德)
答:此有二義:一者佛身充滿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處,即等舌相覆到之處。
676問:彌陀經內東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眾生不必受六道輪迴。每一個佛土亦如是,均已證佛果否?(王清漢)
答:經中只言極樂佛土,不受輪迴,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極樂,是極樂佛土,所以勝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經萬論,等讚極樂。至云證佛果一句,只可云各土皆能證之,並不能云各已證耳,但極樂則能一生補處,又是其別處。
841問:彌陀經「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意,林添福學長謂「佛為一大天,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小天。」未知此說對否?抑下說對?一理說,佛之法身遍滿虛空,而虛空有無量之三千大千世界,故能遍覆其化土。二方便說,音量所及皆可謂遍覆也。(陳永寶)
答:所舉之說,可以通融,佛身變化大小多少,本不可思議。說一身滿此大千固可,說大千內處處皆有佛現亦可,僅說音量亦無不可。以小心量人,不解佛之自在,只說音量,易於了解,因音發於喉舌,音至等身至也。
843問:彌陀經云,三千大千世界,據老師說「合四大洲才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方為三千大千世界。」未知,合四大洲之小世界是否可方便說為一銀河系或一太陽系否?(陳永寶)
答:稱世界與系,意義不同,世表無常變化,界表狀況多異。顧名思義,即含解釋,且亦啟人警覺也。系字不過舉一事作中心,他為其系屬,理無不合,但呆板耳。再其組織法不同,故不可稱系,因一箇單位世界,有須彌山為中心,大千則無物作中心也。況日月亦是星球,不過以相距遠近,視有大小,假名日月,必以星之遠近,而定無量無邊之世界,甚感周折。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324問:有許多精進專修淨業行者,臨終不得往生是否有下列情形:一、定業難移;二、持戒不慎,偶有毀犯而不自知,也無人提醒,無從懺悔故;三、在募化,推銷,贈送事不慎,為所種的惡因所障;四、臨終時為惡因緣障礙。懇乞解答!若有遺漏尚乞補充。(邵育荃)
答:此問雖有四句,歸納可分為二,一為定業難移,一為戒行有虧生障。須知此二者,固能為害,其主因只在「正助」兩功,俱不精進,若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謹持戒律,尚有何惡緣之可生?若能行住坐臥,一句洪名,念念無間,尚有何定業而不能轉?果能如是,是為自修生力,況又有他力之彌陀大願,六方之佛陀護念耶?其不往生者,料是信願行皆不充分耳!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 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004問:彌陀經有「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須具如何方式?(智海)
答:二課畢時,誦回向文,即是發願。惟此尚屬於口。若念佛時,放下萬緣,一意求生,此亦是願,乃屬於心。此外尚有具疏發願,口誓發願,均屬於特舉儀式者。
170問: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幾句義意雖明,按文義講,甚覺礙口,如何講法,能使好懂?(金雲)
答:中國之字,一字而有多講,「於」在此處,是發語辭,作「對於」講,將「於彼國土」合講,即謂對於彌陀之國土也。不過此是上句,尚有下三句,必一氣穿成,方能充暢。但若向下講,必加入前文作介詞,方覺順口,應加「已發願者」,「若已生」矣。「若」在此作如講,換成白話,是「像那樣」之意。合解此句,謂像那樣已經發願之人,已經往生矣。下二句亦必加前文介辭,方好講解。加入現今發願者一句,也像他們那樣已發願已經往生者一樣,今可往生。後句類推,再後二句之「若」字,作乃(就能)字講,卻也直截,謂今發願者,就能現今往生,當發願者,就能當來往生。
583問:彌陀經中「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分明是有願必成,但是修他法門,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經單單這樣說,是否別有含義?(顧鳳英)
答:有願必成,是修因原則,但有難易之別,時機之分。永明祖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正根據此三對句而發。已願已生與今願今生,有佛在世,並不為難。最不易者,當願當生,是於無佛之世,而得成就。當來並無定數,直到世尊法運滅時為止,惟有淨業尚可成就,而戒與禪,於正像以後,眾生根器漸鈍,不易深造矣。
653問:首先嚮往極樂尊者哪位?如願及開創佛教尊者何位?(黃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載往生傳,然往生者數如恆沙,傳記不過大海一漚,證此一事不虛而已。彌陀經中有云「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世尊在日,已發願已生者,已不計數。若問首往生者,當在十劫以前,書未記名無法奉答。至問創佛教者,以此時論,只是釋迦世尊,若問開首,則塵點劫前塵點劫,早已有佛,無法追始。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319問:權教實教的意思是什麼?彌陀經是權教抑或是實教?(李永茂)
答:實是真實不虛,權是善巧方便。彌陀經教人念佛往生,萬修萬去,極樂確有,彌陀現在,以心求佛,以佛印心,心佛一如,事理昭然,乃真實而又真實之教也。然此非深究心法者,恐難洞徹其義,故佛稱曰難信之法。
859問:阿彌陀經十方佛讚歎釋迦牟尼佛「甚難希有」,何以釋迦佛僅承認「甚難」而不承認「希有」。其義是否為,一,承認「甚難」示十方佛所言不虛,二,不說「希有」以示己謙。未悉然否?(焦國寶)
答:甚難指事,希有贊人,事本有難易,易有甚易,難有甚難。且有甲辦則易,乙辦則難,才能不同也。極樂成佛甚易,五濁成佛甚難,世尊承認者,勸眾開悟願生也。普通法門易解易信,惟佛究盡者難信。承認者,勸眾信聖言量也。信願俱足,行在其中矣。受贊與自贊不同,自贊是慢,受贊者,來自他方,他方所贊,亦為加強眾生信願耳。世尊固不自承,承是自贊,亦不謙辭,辭則啟疑於眾也,但默爾而已。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834問:在阿彌陀經中,前面曾言菩薩俱會,為何到最後只說「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不再提及呢?(黃成德)
答:參與法會各眾,先列舍利弗,後曰無量諸天大眾俱。結處先曰舍利弗及諸比丘,自無疑問。後列天人阿修羅等,即是大眾俱。中一切世間,即包菩薩在內,因菩薩乃正覺世間也。
862問:阿彌陀經末「舍利弗……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其「歡喜信受」四字不是已明白告訴我們信奉受持此經──阿彌陀經而去乎?然否?(焦國寶)
答:經只一語,悟則多端。所謂見仁見智,入淺入深,各有不同。且眾生之病不一,用藥不執一方,此方甲愈未必治乙。或一藥在甲為賤,在乙反貴,契而已矣。此經結語八字,同無奇解,卻有方便,以作警策。歡喜矣,未必能信。信矣,未必能受。受矣,未必能行。不行則皆戲論矣。古德曾問人曰,汝「去」幹什麼事,此乃一字之棒喝。可不惕然而覺乎。
167問:淨土法門,原來崇敬西方三聖,阿彌陀經又是淨土宗必要的經典,而且定為日課,為何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呢?(金雲)
答:淨土三經,教相雖一,行持卻各不同,異則各有其重心,不可不知。大本重六度萬行,故廣陳功罪,備舉五受五痛五燒。觀經重在觀想,故詳言依正微妙,列舉觀音勢至,及九品生眾。小本重在持一名號,故單提彌陀,而不及其他。
613問:曾遇一舊同修患了病障時,弟子觀其必定失掉了念佛的覺照,故極力勸其念佛「可得現當兩益」等言詞。那人亦可肯定是一位「八難之一的自作聰明者」,據云。他曾經參看阿彌陀經自始至終,經上只說往生的事而已,並無關現世消除業障。又云「他現在兒女尚幼,不達往生時期,他現在所求是地藏王菩薩,佛經是真實語,既然經上如此記載,就肯定是如此。」因此弟子勸以花果二報以及「十方三世佛」以及「虔誠一句佛號…生死重罪」等語,後即稍諾。請問彌陀經在現世之益,是否在「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此段否?請老恩師略解,以免後人不悉其意而誤解之。(江寬玉)
答:汝之見解,俱根佛經,便是依法依義,極為正確。此君雖云,參看阿彌陀經自始至終,而經義深淵,豈是粗閱,便能得圓解者?「而已」云云,益見其淺觀矣。
286問:學淨土宗早晚二課應誦何經?或只念佛就好?但覺太簡單。(王阿金)
答:淨業功課,阿彌陀經、往生咒、六字洪名,此其法中之一。若喜繁時,可按臺中蓮社所訂之課誦本去做。再嫌簡單可依通常之朝暮二課做。話雖如此,其實精在專一,不貴多也。
416問:阿彌陀經末之咒語,未知念經後一定要念否?其咒未知有何能得大靈驗否?念幾回就能應驗否?其念不在念經後,另在別處可以念否?(吳倫炳)
答:倘係往生咒,當然須念。其念誦次序,詳列歧路指歸。按持咒通例,十萬遍謂之成就。其後作課時,三遍七遍二十一遍,皆可隨忙閑而定。若問應驗,是在誠心,又不能以次數作標準也。
899問:昔曾友人示,謂有「往生咒」持滿三十萬遍,命終必定往生,此實真確否?又問「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經」何處有藏?又只持滿三十萬遍往生咒,而不念佛號,不作其他修持,也得往生否?(詹德源)
答:三十萬遍,必定往生,古德經驗,豈能欺人。但持有誠偽,心有定散,三十萬遍,則結果或不一矣。持往生咒,無非求生淨土,彌陀為西方教主,念佛自是經訓,此一佛號,畢生不宜間斷。修行者須明善根福德因緣,持名持咒修善根也,眾善奉行修福德也,如鳥雙翼,缺一難飛。再問之經何處流通,尚不知處。
667問:彌陀經為佛無問自說,且六方恆沙諸佛所共讚,且生西為諸佛所勸,為了生死最捷徑,最究竟之法。而生天為未出輪迴,還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聞法,忘記修行,當列為八難之一,以地藏菩薩之大智慧,寧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薩,不度人生西,而專度人生天耶?(賴棟梁)
答:居士只觀地藏經之跡相未尋地藏經之蘊義,經中有云,眾生「因蔓不斷」故於地獄,旋出旋入。讀到此處,大須著眼,須知地獄,列於娑婆六道,吾人縱生無色四天,仍處三界火宅,報盡墮落,不免又入三途。菩薩欲空地獄,實即暗示教超三界。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中云:「盡成佛道」、「畢竟成佛」。見聞利益品中云:「欲出離三界者……所願速成。」稱佛名號品中:「於無上道永不退轉」、「不久得阿羅漢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稱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為人天根器者引之入勝。佛雖五乘說法,一經自有一經之義,在善讀者,體而會之。最後囑累一品,方是地藏發願云:「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亦非僅言生天。菩薩既言於佛法速令解脫,而彌陀法門,豈在佛法之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