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簡說(十)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弟子規》的內容,是以「禮」為主。「禮」讓人容易把握分寸,不會太過或不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耐心且漸進地學習「禮」,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學會克制情緒與私欲,讓「良知良能」發揮作用。所以應當把握機會,從家裡、學校,及各類團體中,去活用去實驗,效果將更為顯著!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必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如本段經文說:
    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就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就應回來報告長輩
── 某人不在,讓長輩安心;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一般小孩對於喜愛的食品,總想先吃或多吃一些。而《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小小的年紀,相當今日幼稚園小班,竟能把喜愛的梨子,大的讓給兄長,小的自己揀來吃。這種禮讓的美德,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到,難怪古人如此讚歎,而舉為兒童的模範。
雪廬老人所編《常禮舉要》居家篇說:「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也說到為人子弟的,不坐正中間的大位上,走路時不可大搖大擺走在路中央;同時也應注意,要跟在長輩後面緩緩而行,不可搶先走在長輩之前。希望大家研究《弟子規》的同時,也能一併參考《常禮舉要》一書,相信會有相得益彰的功效!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現在的小孩對於長輩的使喚,常常出現慢吞吞,或不理不睬的態度。如果呼叫的不是自己,更是充耳不聞,一點也不關心。小孩從小就養成這種怠慢的習慣,到了學校,接觸外面的團體,這種習慣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使別人留下傲慢無禮的壞印象,是個人品格上的大缺失。
    我們若想改正這種毛病,當隨時回顧「入則孝」的經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否做到了,再依照這段經文來練習,您將是一位人人歡迎的謙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