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五)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前面說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就是要父母注意家庭教育,而老師也要認真負責的指導學生,那麼為人子女、學生的,又該怎樣呢?
   「子不學,非所宜。」為人子者,如果在父已教,師已嚴的好環境下,卻不專心求學,是非常不應該的。因為不求學,必然癡蠢愚庸,在家庭裡,事奉雙親或兄長,不知道孝順和友愛的道理。出門在外與朋友交往,也不知道該如何待人處世,以致得罪人,令人嫌厭。相反的,如果肯求學,就可以由書本中記取古代聖賢的訓示,再加上師長的親自指導,能使我們更懂事理,不容易犯錯,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互相勉勵進德修業,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所學的知識,用來服務人群,讓人類的生活更美滿幸福,這一切都有賴求學而來。「幼不學,老何為。」年幼的時候,如果不學,到了老年,又能有什麼作為呢?要知道,讀書貴在年少,因為這時身體壯,精力足,記憶力好,學習能力也強,如果這時不學,沒有成就,怎能服務人群呢?更別說要廣度眾生,做大菩薩了,實在是可惜啊!
    古人常用一副聯來警惕自己要勤學,這副聯是
  
「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上下兩聯的字完全一樣,但讀音不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上聯是指少年時期,有許多正適合讀書的好條件,可惜不喜歡讀書。下聯是說到了中年以後,由於人生的經驗增多,知道知識的重要,一直想辦法要多學一點,因此非常喜歡讀書,可惜,年紀一大,老眼昏花,字看不清楚,坐下來讀書,一會兒就腰酸背痛,叫他開夜車,更沒那種體力了,在在都顯示讀起書來非常吃力,可是那種好學的精神卻令人欽佩不已。因此我們常可以聽到老年人慨嘆的說「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老年人以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少小不努力的悲哀,我們就不該輕輕聽過,以致重蹈覆轍,待老來還是發出同樣的慨嘆,那是多麼的可悲啊!各位同學,誰要是能真正相信古聖先賢的話語,並且牢記在心,才是真正的聰明人,他絕對可以少受許多冤枉罪的。
    古人有一首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古代的男子立下為國為民服務的遠大志向之後,就日夜苦讀,遲遲睡,早早起。如果黑髮的少年時代不知早點勤學,到了老年白了頭,就會後悔讀書太晚了。學人覺得,珍惜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少作後悔的事,如何減少後悔?就是要多聽、多看,並且接受古聖先賢的經驗談,這些經驗談都是相當寶貴的,照著做,可以少走冤枉路。
    各位同學,你們年紀都還小,正是讀書的好時光,不該貪玩,要知道,「日月如梭,流水無情。」光陰就像流水般一逝不回頭,如果不及早努力,長大之後,後悔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