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二十一)
曰哀懼
「哀」:心之痛切也。人常患得患失,得到時,意氣昂揚,喜出望外,甚至忘了我是誰,一旦失去,又哀傷得不得了。人間最哀痛的是生離死別,由於情感的牽絆,臨別時難分難捨,哭得死去活來,這種哀痛也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感受到。
「哀」太過則傷身,且於事無補,而智者能防患於未然,以減少哀痛之情,使心境常處於安泰,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有一句名言:「哀,莫大於心死。」意思是說:一個人對周遭的事情已不再關心,麻木不仁,不懂得開創前程,任由外境擺布,心中空空洞洞的?不知痛癢,這是很可悲的。明明還大有可為,卻認為自己已被打入谷底,毫無希望可言,不肯力圖振乍,改造命運,追求更幸福的生活,對這種人你又能怎麼樣呢?
「懼」:心之惶恐也。在論語顏淵篇第四章,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常常反省自己,如果沒有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那有什麼好憂愁、好懼怕的呢?意思是說:如果不種惡因,自然不用害怕會有惡果的到來。
眾生會懼怕,是因為受到苦惱迫害或者是對未知的一切,無法早作預備而感到畏懼,如果懂得因果,那麼為了避免惡報,就會在因地上戒慎小心,不去造惡,佛經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許多作奸犯科的人,都是事後才後悔,但悔之已晚矣!
「人命在呼吸間」,人最大的畏懼是死亡的恐怖,但很少人作這種觀想,總以為自己可以長命百歲,因此凡事總愛斤斤計較,誰能料到何時會一口氣不來,一切都將化為烏有呢?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就該好好運用這「懼」情,作為助道良方,精進念佛,才會有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