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二十九)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古代凡是訓誨剛啟蒙的兒童讀書,都必須講解義理,考究事貫,並且詳細說明每個字的意思,引導明白文章那裡該一逗,那裡是一句,這樣才能深入了解文章所蘊含的意思。
「蒙」就是草初生,比喻懵懂還不甚明白的意思,就像小孩子剛上學,對於一切事理還分辨不清,迷迷糊糊。啟蒙是非常重要,易經上說:「蒙以賽正,聖功也。」啟蒙時導之以正,這是聖人教化的功德。若導之不正,後果堪慮。所謂導之以正,其實也就是加強「人格教育」。
「須講究」:
讀書必須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多方參考各種書籍,對於事實要考證明白,至於查不出來,不敢確定的地方,則存疑,不要妄下斷語,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做學問所要把一握的原則。
「詳訓詁」:
訓話是了解文字的意思。想讀中國書、欣賞中國詩,必須先懂中國字每一個字的意思都不一樣,即使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詞句上,意思也會改變。如拿「著」、穿「著」、「著火,意思皆不同,因此非弄明白不可,否則就讀不下去了。
「明句讀」:
文章是由字構成的,字字連綴成一個完整意思的叫「句」。「句」是指文詞的語氣已經結束。如果文詞太長,語氣還沒結束,而略為停頓以便讀誦的,就叫「讀」,也有說一半句叫「讀」的。
會分句讀,全文才能略知大概。如果分錯句讀,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從前有一個人到朋友家作客,接連下了幾天雨,客人住了好久仍不走,主人有了逐客的意思,因此作了一篇短文,貼在壁上,但是沒有加句讀,他的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是客人卻讀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於是他又理所當然敢住了來了。這就是文章沒有句讀,所鬧出來的笑話。可見讀書不可不分清楚句讀。
以上三個要點,都是訓誨蒙童時所應該注重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