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三十二)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孟子這部書一共有七篇,裡面的內容都是一些道德仁義的事。
「道」是道路,凡是應走的路,該做的事,都是道。依循天真的本性去做,不摻雜,就是道。這種道理很深,不容易了解。
「德」是依正道去做,心裡有所得,所謂公德、陰德都是德。
「仁」是與人相親厚,處處為對方設想。如果國君都為百姓著想,那就是仁君了。
「義」是合宜的意思,凡是正當,不傷害別人的事,把它做出來就是義。有所謂正義、情義。
孔子把道傳給曾子,曾子傳給子思,子思再傅給孟子,到了孟子再次把儒家思想發揚光大。
孟子身處戰國時代,時局非常紊亂,只因各國國君都妄自尊大,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戰事頻繁,天天有攻伐,最苦的是老百姓。
孟子為了拯救百姓免於受苦,也為了消弭戰爭,因此遊說諸侯,勸他們若要國家富強,成就王道,就必須講道德,行仁義,多為百姓設想,因為百姓是國家成立的重要因素,是最寶貴的。所以他提出一句「民為貴,社稜次之,君為輕」的口號,也就是要國君,把人民的一切需要放在第一位。人民受到良好的照顧,相對的會以忠心愛國來報答,國家自然強盛起來。遺憾的是當時的國君都非常短視,沒有一個肯接納他的意見。
因為孟子希望天下能太平,所以汲汲奔走於各國之間遊說君王,卻受到各國臣子們的阻撓,孟子遂拿道德仁義與他們辯論。孟子的口才相當好,當時的人,以為他是個好辯論的人,他說:「我那裡喜歡辯論,我是不得已啊!」。
孟子在外不得志,只好轉回鄒國,效法孔子教授門徒,與學生講學論道,並且作成了孟子七篇,流傳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