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三十三)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中庸這一本書,是子思寫的,裡面說的都是不偏於一方,永不改變的天下至理。
    「子思筆」:「筆、當作「寫」來講。子思就是孔伋,是孔子的孫子,
他在曾子的門下求學,作了中庸這一本書,把它傳,授給孟子。
    中庸之理是孔門傳授給弟子的心法。子思恐怕年代久了,會有所偏差,因此把它寫成書,共計有三十三章。
    中庸剛開始只是說個道理,中間則分開說明、萬事萬理,最後又歸合到一個理上。因此中庸之理如果開出去,可以充滿天地之間,若收回來,又可以退藏在一個隱密的地方。此理含意無窮,是很實在的學問,會讀的人,仔細思索研究,一定有所得,終身受用不盡。由此可知,中庸之理和我們有密切的關係。
   「中不偏」:「中」就是中間,不偏於任何一方,做事不會太過或不及,也就是依中道而行。實在說來,只有聖人才能如此,凡夫由於智慧不足,煩惱又多,做事全憑個人喜好,感情用事,以致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因此皆不得中道,如果能近於中道就不錯了。
   「庸不易」:「易」就是改變,不易就是不改變。不因著時間、空間的不同而改變的,才可以做為天下的定理。你們想想看,有那些事情是永不改變的呢?
    中庸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思是說:上天所給與人的秉賦叫做性,依循著本性去做事就是道,要修得這個道,必須靠教化的力量。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依著本性去做事,大都已經摻雜私心了,因此必須有一人來教我們袪除毛病的方法。
   「道」是不可以有短暫時間(須臾)與我們分開的,可以分開的就不是道。因此真正修道的人,不論吃飯、睡覺、或遇到緊急、危險時,都不忘「道」,把道當成命根子一樣來守著,因而有所成就,這也是他們能成聖成賢的原因。
    道是通往光明本性的路,路有千萬條,你修的是那一個道?有沒有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