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三十四)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作大學的是曾子。本書共有十章,是教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指的是居官在位之人,也就是負責領導,教化工作的人。孔子把「政事」列為四科之一,可見辦政事是很重要的。因為不論是一家、一村、一鄉、一縣、一國乃至天下,都是由人組合成的。人一多,眾人不同心,各行其是,不免發生衝突,彼此就要受到傷害了。因此要使人人相安無事,得到公安,只有依靠政治的力量。但是政治本身的制度規章是死的,辦事的人才是活的,因此主政的大人,是孔門所注重培養的人才,務必使他具有仁心,能公平、公正才行。
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學生。孔子曾評論他:「參也魯。」曾子的資賦比較魯鈍,反應不是很靈敏,但在求道上卻不取巧,肯下苦功,勤能補拙,終於有所成就。孔子的學術思想,端賴曾子傳下來,,才得以延續至今。可見魯鈍並不表示學習無望,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
「自修齊,至平治」在修身之前,必須先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工夫。心正了,身才能正。本身有了修養,才能影響家人各守本分,趨向正道。家庭和睦整齊了,才有能力出來辦事治理國家,絕對沒有自己的家都理不好,卻可以教人的。因此如果有一家人行仁道,也會影響其他的家庭跟著行仁,漸漸擴大到一國都行仁,可見齊家是治國的基礎。
治國的君子,本身有了德行,才能贏得民心,有了民心才有鞏固的國土,有了國土才有錢財,有了錢財就能加以運用造福百姓,人民得到福祉,對國家更增信心,至此天下太平無紛爭。
大學最後的目標,固然是在治國平天下,但下一手處卻在開發個人光明的本性,使自己日新又新,達到至善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