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三十七)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連山、歸藏、周易這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易經,雖略有不同,但是到了周朝,已經把易經的道理發揮得很詳盡了。
在遠古時代,有一天伏羲氏看見一隻龍頭馬身的動物,由河裡飛出來,背部還有五十五個黑白點,這就是所謂的「河圖」(如圖一)。

於是他仰觀「天象」,俯觀「地法」,中觀「人物」,畫出了與三才有關的八卦,定住陰陽,這個叫「先天八卦」。到了黃帝時代,用─代表陽,--代表陰,並且加以組合,分布在八方,才成為八卦之體。(如圖二)。

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時,他又研究八卦,明白它的陰陽變化,又把一卦變成八個卦,共有六十四卦,一爻又變為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變化就更大了。這個是「後天八卦」(如圖三)。

我們現在用的是後天八卦,因為是周文王定的,因此叫做「周易」。文王作「卦辭」,斷定每一卦的吉凶。周公著「爻辭」,斷定每一爻的吉凶。孔子贊周易,著「繫辭」,把易經之理說得更完備了。
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意思是如果孔子能再多活幾年來學易經,就不會犯大過錯了。可見明白易經的道理是多麼重要。一部易經想全部研究明白,並不容易。可是我們知道,易經主要是在說明萬事萬物的吉凶,好讓我們懂得趨吉避凶的方法,知道進退取捨之道。趨吉避凶的妙方無他,就是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這樣自然長保平安,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易」是改變的意思,萬事萬物無時不在改變,雖變,卻有原則可供遵循。易經可說是一部高深的哲學書籍,有人說:「讀了易經能算卦。」易經固然可以卜卦,但是人的心是一直在變的,心一變,周遭的一切也跟著變,就卜不準了,除非你懂得定心之法,你拿什麼來定心呢?心要定於何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