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三十八)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典、謨、訓、誥、誓、命都是書經的篇名,裡面所含藏的意思非常精微深奧。
典:常也。常而不可改變的。這是帝王受天之命而登基的證明書。此是大事,非常慎重,內容不可亂加更改。有堯典、舜典。
謨:謀也。是大臣獻上的計策,用以匡正贊助君王的施政方針,目的在幫助君王治理國家。有大禹謨、益謨、稷謨。
訓:誨也。是大臣訓示啟迪國君,補救施政上不及之處,也就是勉勵君王對於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要加強實行。有伊訓等篇。
誥:召也。這是君王頒發的號令,告訴天下人,以便新頒佈的法令能夠普遍實行。有大誥、康誥、召誥、酒誥等。
誓:信也。國家要對某個地方或國家實行處罰,說明出兵的理由是替天行道,對於官兵的勇猛或退卻,以及敵方的頑抗與投誠,有各種不同的賞罰方式,皆一一表明清楚。這類的文書就叫誓。有甘誓、費誓、秦誓等。
命:令也。國君對大臣發布的命令。如命某某人擔任什麼官職。命和誥有所不同,命的對象是大臣,誥的對象是天下百姓。
為什麼叫「書經」呢?因為它書寫了當時發生的事,又因為記載的都是堯、舜、夏、商、周上古時代的事,所以叫做「尚書」。內容很多,而且各代寫法不一,因此孔子加以刪修,只剩下一百多篇。
尚書在秦始皇時,遭到焚毀,到了漢文帝時,下召徵求全國書籍,卻找不回尚書,幸好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伏生的,他小時候把整部尚書都背起來了,因此用口講授尚書,由別人抄錄下來,一共有五十八篇。到了漢武帝時,有一位魯恭王要擴建宅舍,旁邊正好是孔子的老家,他拆掉孔子的家,在牆壁中得到了「尚書」一部,拿來和伏生口授的比對一下,並沒有差別,這一部又叫「壁經」。
小朋友,由伏生老人的口授尚書,你是不是得到了一點啟示?如果你背下一本書,就等於隨身帶了一本無形的書,可以陪你走遍天下,直到老,要用隨時可以拿出來,就像伏生一樣,這才是活書。如果讀了也不記,馬上忘掉,讀得再多也等於零。你們何不趁著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多背一些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