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四十)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戴德和戴聖註解體記,述說聖人的言論,把禮樂的原則說得很完備。
大戴是漢朝人,叫戴德,小戴叫戴聖,是戴德的侄子,為了區別二者,因此用大小來分。
我們說「經」都是聖人作的,而禮記是由孔子的學生共同寫下他們所聽聞的,及後來的讀書人把聖人的言語寫下來所成的書,因此稱作「記」而不稱「經」。
漢文宣帝時,有一位東海人叫后蒼,在曲台殿講禮記,他很會說,於是把禮記定為一百八十篇,叫曲台記。後來后蒼把禮記傳給戴德、戴聖。戴德把它刪為八十五篇,叫大戴禮。戴聖又刪為四十六篇,叫小戴禮。後人又加上「明堂」、「月令」、「樂記」,一共有四十九篇。現在流傳的是小戴禮。
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無法建立人格,在社會人群中難以立足。因為禮是教人守秩序的,不合禮制的人,將被社會大眾所排斥。孔子也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雖要廣博的求學,但首先必須學禮。學禮才能通達人情事故,一切學問才能合乎中道,不會偏於一邊,或用到不好的地方。可見學禮有多重要了。
整部的禮記可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敬」。曲禮一開頭就說「毋不敬」,不要不恭敬,對人對事都要恭敬。能敬人,則敬人者人恆敬之,人與人之間摩擦、衝突自然減少,在苦惱的人生中,消彌了許多無謂的煩惱。臨事能恭敬,則辦事便容易成功。
印光祖師說:「佛法實益,由恭敬中求。」求學修道存著恭敬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由此可知,「守禮,存敬」是每個人所必須力行的。
|